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教育改革 教育改革

高考命题历史,高考历史命题规律

tamoadmin 2024-05-30 人已围观

简介1.如何增强历史课堂教学与高考命题的高效衔接2.高考历史主考哪些3.高考历史知识要点目前,若从考查的功能和角度来区分,常见的类型有以下几种: 汲取文物信息 这一类题目如2003年上海卷的第28题:文物是物化的历史,它为后人留下了丰富的历史信息。观察下列关于唐代妇女的三彩陶俑照片(略),回答问题:从这些陶俑中可以汲取哪些历史信息? 解题思路:从题文的陈述看,题目文字很简要,提示语减少,增加了审题的难

1.如何增强历史课堂教学与高考命题的高效衔接

2.高考历史主考哪些

3.高考历史知识要点

高考命题历史,高考历史命题规律

目前,若从考查的功能和角度来区分,常见的类型有以下几种: 汲取文物信息 这一类题目如2003年上海卷的第28题:文物是物化的历史,它为后人留下了丰富的历史信息。观察下列关于唐代妇女的三彩陶俑照片(略),回答问题:从这些陶俑中可以汲取哪些历史信息? 解题思路:从题文的陈述看,题目文字很简要,提示语减少,增加了审题的难度。此外设问角度也未提明确要求。这就一方面造成了解答的困难,另一方面也为解答者拓宽了发挥想象的空间。建议仔细观察图像,充分提取信息,由表及里解析,反映本质特征。此外,从评分答案看,设置了“表面信息”、“深层信息”两类高低要求不同的标准。这是体现能力要求的有力导向。 相关题型:2002年上海卷第28题。 注释诗文含意 文史不分家是中国自古以来的治学传统。中国古代的诗词、文献中含有大量的历史典故,从古典诗词中取材拟题是发掘文化遗产、熏陶人文精神的一条途径。 例如2002年上海卷第29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连昌宫词(节录)唐元稹开元之末姚宋死,朝廷渐渐由妃子。禄山宫里养作儿,虢国门前闹如市。(1)诗中的“开元”是__________皇帝的年号,“姚宋”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妃子”是指__________。 (2)造成诗中所说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什么?这种情况与后来发生的哪一重大历史事件有关? 解题思路:第(1)问的难度不大,综合“开元(皇帝)”、“姚宋”、“妃子”和“禄山”等五位历史人物的活动,就不难判断开元末期朝政腐败的原因是玄宗追求享乐,懈怠政事,最终导致动乱。 相关题型:2003年上海卷第29题。 多元人文理解 历史试卷的答案以往绝大多数都是缺乏统一标准,从而偏向培养学生的同一性思维。 近年来,引导多元取值,鼓励求异思维的试题逐步出台。 如2002年上海卷的第31题:学术界一般认为,日本“明治维新”是一次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但是,在最近一次国际学术研讨会上,有些学者主张:“明治维新”应理解为一次“明治革命”;而另一些学者则提出“明治中兴”的解释。 问题:(1)你认为其中哪一种观点更合理?为什么?(2)请说明另外两种观点的可以理解之处。 解题思路:这一类题目的特色是表面上看来三个设问项三者选一,实际上是选一带二,要求全面论证。这种开放和集中相结合的提问形式,既让命题者有全面考查的机会,又让答题者有发挥的余地。选答“改革”说,要突出自上而下的途径;选答“革命”说,应凸现武装夺权的手段;选答“中兴”说,可说明新陈代谢的现象。 分析情景缘由 这是简释题中较为常见的一类。此类题目以史事为铺垫,以直接引语为材料,要求围绕某一历史情景,对题中的设问做出解释或评价。 例如2002年上海卷第30题:一位意大利爱国者在1814年写道:“没有人比我更懂得湿润意大利土壤并使之恢复生气的每一滴慷慨的法国人鲜血的价值。但是,我必须说这样一句真实的话:看到法国人离开是一种巨大的、说不出的欢乐。” 问题:(1)这位意大利爱国者的话因何而发?(2)如何理解“法国人鲜血的价值”?(3)为什么他感到“法国人离开是一种巨大的、说不出的欢乐”? 解题思路:一般来说,这一类题目的前几问大多是就事论事,不难解答,最后一问,要求说明缘由,才是关键所在。由此可见,理解引语的含意,明确设问要求,揭示史事背景,分析发生缘由,是必不可少的步骤。解答本题,一要回忆拿破仑对外战争到过意大利的有关史实。二要辩证地应用战争的正义性与非正义性理论来分析问题。 有时,此类题目的引文来自第一手材料,采用隐性文字表达,题意需经提炼概括。这就对审题和解题提出了较高的诠释和归纳能力。 相关题型:2001年上海卷第33题。 史实观点互融 列举题原是一种传统的题型,往往用来列举史事、概括特点等。经过命题者的改造,列举题被用来以史实映证观点,由观点解释现象,史实与观点双向互融,旧题型突出新创意,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例如2003年上海卷第32题。 深入解读图表 定量分析是学史的重要方法之一,考查学生处理数据、分析各类统计表格的能力是近年来上海卷的“保留节目”。一般来说,数据分析题偏重于经济史,考查的要求往往有两个方面。其一,要求看出数据变化的轨迹,能从静态的数据看出动态的走向,属于“是什么”的范畴;其二,要求透过现象看本质,说明影响数据变化的历史背景,属于“为什么”的范畴,这是重心所在。 图表解析题中的定量分析若与定性判断相结合,可以提供更宽广的视角和更全面的分析手段,当然也增加了解题的难度。 例如2003年上海卷第33题和2001年上海卷第32题。 相关文章: ·开源清流引渠--历史高考复习冲刺的三要诀·解读高考历史大纲:记忆 理解 应用

如何增强历史课堂教学与高考命题的高效衔接

各位同学、家长,

2021年新高考改革已经蓄势待发!

新高考历史选考的试卷题型如何分配?

我们怎样才能扎实推进高考历史复习?

请看Louis晓宇老师给你一一解答:

2021年,湖南、湖北、辽宁、河北、重庆、江苏、福建、广东八省将启动新高考改革试点工作。其中语数外三科由全国统一命题,历史科目由各省市自主命题。以下是新高考历史选考题型分配的具体安排:

一、题型设置

新高考历史选考试卷题型依然沿用传统模式,即“选择题+非选择题(材料分析题)”,暂未有消息出现新题型(填空、绘图等)。

(1)选择题

从目前已确定的消息来看,新高考历史选考选择题共设置15道题,每题3分,共45分;每题设置4个选项,只有一个选项正确,即全部为单选题。

(2)非选择题

根据目前已知的消息,新高考历史的非选择题依然以材料分析题为主,要求考生通过阅读材料完成题目要求。每道非选择题的分值在10-12分左右,一般会有两道题是论述题(史论结合)。

非选择题的总分为55分。选择题与非选择题构成整套试卷,共100分!

二、考察内容

新高考历史选考在2021年仍然考察新人教版三本必修内容,必修一、二、三均有所涉及。选修方面,改革、20世纪的战争和人物评价是考察重点,一般会以非选择题的形式出现。请各位考生注意!

三、复习备考

(1)新高考背景下,历史选考难度势必提升,要求考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基本史实的记忆与理解能力较高。在当前9月,第一轮复习工作刚刚全面展开之时,要尤其注重对基础知识的练习和总结。具体而言,在高三第一学期要主抓选择题的练习,缩短做题时间,提高做题准确率。具体目标如下:

选择题准确率 ? 选择题正确数 ? 对应高考水平 预计历史总分

93%以上 ?14~15道 ? 985高校 85~90分

86%~93% 13道 一流学科建设高校 80~84分

80%~86% 12道 弱211或强普通一本 ? 76~79分

73%~80% 11道 普通一本或强二本 70~75分

66%~73% 10道 普通二本或三本 66~69分

66%以下 ?10道以下 ?三本或大专院校 65分以下

(本表主要参考湖南省的情况,其余各省录取分数线不一致,仅供参考)

(2)非选择题

新高考背景下,非选择题难度因各省自主命题,难度各异。一般江苏、湖南、湖北等省难度较大,辽宁等省难度较小。非选择题考查学生的基础知识与能力的运用,是一轮复习后期及二轮复习的重点,在当前9月只需要跟上老师的复习计划就好。

了解更多考试内容,敬请留言,欢迎交流~

高考历史主考哪些

自2007年新课程与新高考改革以来,十余年间,高考历史学科的命题愈来愈趋向于灵活性、人文性、功能性与开放性,传统的“教条主义”式教学早已无法适应时下的高考形势了,只有解放思想,在深入研究高考命题的趋势下,不断改进传统历史教学,探索历史常规教学与高考命题之间的高效衔接模式,才能从根本上增强学生高考的适应性,全面提升学校的教学效率与质量。笔者根据自身的教学实践与心得体会,特写本文以供参考,不足之处,望请指正!

一、三年高考历史命题解读与应试策略。

1.三年高考历史命题解读。

综合2015、2016与2017三年的新课标全国卷Ⅰ来看,命题呈现出如下特点:

(1)客观性试题突出对历史现象的推断理解与对历史事件的认知评判。具体来说,重在考查学生的发现问题的意识、辨别历史事实与历史叙述等能力,理解历史叙述与历史结论的能力,还有对历史综合把握的能力。

(2)主观性必修试题重在考查学生在新材料、新情境的理解解读、比较区分、归纳抽象、灵活迁移与中外关联、发现问题、论证问题、语言驾驭等能力的要求。

(3)主观性选修试题,如改革类、战争类与人物类,主要突出对学生在重点话题、热点话题方面的考查,同时还特别重视对历史的阅读与积累上的检验。

二、高中历史常规教学的对策与建议

1.不断增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1)注重课堂教学内容的层次性。一节高效的课堂,首先必须要做到教学思路清晰,层次分明,逻辑清楚,重点突出,并能使各个层次学生的学习效能达到比较理想的要求与状态,这样才能增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笔者根据自己历史课堂的教学实践与不断的反思,认为一节完整的课堂至少应该体现以下四个方面的教学层次,

(2)重视课堂学生思维品质的养成性。关于学生知识存在的问题,一般来说,短时间或许可以解决,而对于学生思维力或思维品质的形成,则是长时间训练并逐渐积累的结果。因此,在常规的历史教学中,一定要避免“重知识,轻分析;重记忆,轻思考;重结果,轻过程”误区。因为任由这种误区长期的发展,会使学生自身在学习成长的过程中,丧失一种独立学习解决问题与调整自身的能力,更可怕的是学生对此还茫然不知。新的历史高考,最大的亮点就是要体现对学生“学以致用”能力的要求,甚至是“批判性思维”能力的要求。因此,在常规的历史课堂教学中,充分地注意到这一点。

针对学生在课堂存在的上述情况,教师除注意课堂教学的层次性外,还要有宏观的掌控能力与微观的适时调动能力,将自己的“教”与不同类学生的“学”有机融合在一起,达到“超然物外,浑然天成”的效果,从而触及不同学生的内心,激发他们的热情,使课堂上不断有思维的碰撞,爆发出思维的火花。另外,历史教师还应将数学学科严密的逻辑推理、政治学科科学的指导、语文学科精准的语言表达等学科的优势方法引入到自己的历史常规教学中,“博采众长,为我所用”,才能创造出属于自己和学生的“精致课堂”。

(3)提升课堂教学的思想人文性。思想性与人文性是多年来高考命题的重要趋势之一,为此,历史教师应多方面地引导学生进行广泛阅读、兴趣阅读、专项阅读,才能提高对历史学习的兴趣,强化对历史知识的认知理解,才能使历史课堂充满生机活力,使课堂教学更显得饱满,“有血有肉”,更有吸引力与魅力!

2.分类有机开设历史特色课程。

(1)“真题剖析反思课”。高考真题虽然已经成为“过去时”,但是要看到高考真题命题方向的“将来时”,认真研究反思它,才能为今后的高考备考工作带来预见性。对于高考历史客观题与主观题的剖析反思应该从几个方面去着手训练。

(2)“史学名著导读课”。学习研究历史离不开科学史观的指导与对史学素材的加工利用,尤其是时下的高考命题,更加体现出了对新材料、新情境的引入。因此,为了放宽学生历史的视界,有必要让学生对历史史观与历史素材有所了解

(3)“社会热点评述课”。学习历史更多地应该是“以史为鉴,面向未来”,这是历史学科与考试时代性与功能性的重要体现。所以,在我们常规的历史教学中,应适时开设与历史学科关系密切的社会热点课,而且要通过对社会热点的了解,学以致用,将其与历史上重大问题相链接,教师与学生对问题进行大胆设想,自主创新,并进行分析评判,才能培养学生的历史视野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社会热点评述课”。学习历史更多地应该是“以史为鉴,面向未来”,这是历史学科与考试时代性与功能性的重要体现。所以,在我们常规的历史教学中,应适时开设与历史学科关系密切的社会热点课,而且要通过对社会热点的了解,学以致用,将其与历史上重大问题相链接,教师与学生对问题进行大胆设想,自主创新,并进行分析评判,才能培养学生的历史视野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高考历史知识要点

命题指导思想

2008年江苏省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历史科(江苏卷)的命题将以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和高考考试大纲为指导,以考试说明为依据,实现对学科主干知识、学科能力和思想素养相统一的考核目标,注重考查在唯物史观指导下运用历史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考查内容的选择,以课程标准的模块“学习要点”为依据,结合教学实际和学术标准,实现原则性与灵活性的统一。考查内容的呈现,不拘泥于不同版本教科书的具体表述,重视“新材料”、“新情景”的创设与运用,鼓励考生独立思考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符合考试目标,使考试保持较高的信度、效度、必要的区分度和适当的难度,并在试卷结构和命题方式上体现出稳中求变、稳中出新的原则。

二、考试内容及要求

参照教育部颁发的《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历史科)考试大纲》(课程标准实验版)以及江苏省《普通高中课程标准教学要求》,结合本省的实际情况确定考试内容与要求。

(一)考核目标与要求

1.获取和解读信息

理解试题提供的图文材料和考试要求。

整理材料,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

对有效信息进行完整、准确、合理的解读。

2.调动和运用知识

辨别历史事物和历史解释。

理解历史事实,分析历史结论。

说明和证明历史现象和历史观点。

3.描述和阐释事物

客观叙述历史事物。

准确描述和解释历史事物的特征。

认识历史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并做出正确阐释。

4.论证和探讨问题

运用判断、比较、归纳的方法论证历史问题。

使用批判、借鉴、引用的方式评论历史观点。

独立地对历史问题和历史观点提出不同看法。

(二)考试范围

考试范围涉及《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所规定的必修和选修内容。其中,历史(Ⅰ)、历史(Ⅱ)和历史(Ⅲ)三个必修模块为必考内容;“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探索历史的奥秘”以及“世界文化遗产荟萃”四个选修模块为选考内容。为减轻考生的复习负担,“必考内容”与“选考内容”在“考试大纲”以及本省“教学要求”的基础上进行了适当的调整。

必考内容

古代部分

1.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1)西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分封制、宗法制、西周时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2)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皇帝制度、秦朝的中央机构、郡县制、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

(3)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汉初郡国并行制、唐朝三省六部制、元朝的行省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特点。

(4)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明朝废丞相设内阁、清朝军机处的设置、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2.古代中国的经济

(1)农业

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土地私有制的确立、小农经济的含义、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2)手工业

官营手工业;纺织、冶金和制瓷方面手工业生产的主要成就;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特征。

(3)商业

“市”的形成与发展、主要的商业城市与著名的商帮、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

(4)主要经济政策

重农抑商政策、海禁政策。

3.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1)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百家争鸣;孔子、孟子和荀子与儒家思想的形成。

(2)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董仲舒的儒学主张、汉朝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3)宋明理学

程朱理学、王阳明的心学。

(4)明清之际的儒学

李贽、黄宗羲、顾炎武和王夫之的思想主张。

4.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

(1)科技成就

四大发明及其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

(2)汉字与书画

汉字的起源和演变、中国书画。

(3)文学成就

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和明清小说的成就;中国古代不同时期的文学特色。

(4)京剧

京剧产生与发展的历程。

5.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1)古希腊的民主政治

希腊地理环境与城邦制度对希腊文明的影响、伯里克利时代民主政治的主要内容、雅典民主政治对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意义。

(2)罗马法

罗马法的内容与作用。

(3)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

古希腊智者学派和苏格拉底关于人的价值的阐述。

在文科综合里面,历史的复习是非常重要的。想在高考的时候取得好成绩,考前需要做好各方面的知识储备。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高考历史知识归纳,希望对大家有用!

▼▼目录▼▼

古代重要的政治制度

专制主义的发展历程

历代经济政策

●? 高考历史知识要点: 古代重要的政治制度

我国古代政治制度是由古代经济基础所决定的,其核心是国家政权的结构关系及其运作方式,是统治阶级和被统治阶级斗争的产物。它的确立和变更都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是为维护统治阶级经济利益服务的,是与国家的社会性质和发展相适应的。

1.王位世袭制:

禹死后,他的儿子启破坏了民主推选部落首领的禅让惯例,自己继承父亲的职位,从此,王位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出现"天下为家"的局面。

2.分封制:

西周把王族、功臣和先代的贵族分封到各地做诸侯,建立诸侯国,并将封地和对周王的义务密切联系,从而维系和巩固了西周的统治。

3.军功授爵:

战国商鞅变法规定按军功的大小进行授爵和赐给田宅,废除了奴隶主贵族享受爵禄的特权,有利于新兴地主阶级专政的建立。

4.皇帝制:

秦统一六国后,确立皇帝至高无上原则,嬴政规定封建国家的最高统治者是皇帝,国家政治、经济、军事一切大权都集中在皇帝手里,政事无论大小最后全由皇帝裁决,主要官吏由皇帝任免。

5.士族制度:

魏晋以来,地主阶级中形成了以门第高低为标准的选拔官吏的"做官看门第,通婚分士庶"的政治制度。这一制度形成于魏晋,东晋时充分发展,南朝末年走向衰落,隋唐时消亡。

6.三省六部制和科举制:

隋朝采用三省六部制和科举制,唐朝继续沿用并使之完备。三省六部制分工明确,相互配合,相互牵制,有利于提高封建国家政府工作效率。科举制的实行,扩大了地主阶级的统治基础,也使士族制度逐渐消亡。

7.行省制:

元朝为有效地管辖辽阔的国土,加强封建统治,实行行省制度。行省成为地方最高一级行政机构,可以在中央统一政令的基础上独立处理省内事务。这一制度对后世影响深远。

8.八股取士:

明朝沿用科举制度选拔官吏。明政府规定科举考试只能在四书五经范围内命题,考生的答卷不允许有个人的见解;文体死板地分为八个部分。八股取士鼓励只知埋头读书,不讲究实际学问的人,旨在为皇帝培养忠顺的奴仆。

>>>

●? 高考历史常考知识点: 专制主义的发展历程

专制主义是指中央的决策方式,具体说就是皇帝的个人专断独裁;中央集权指全国各种军、政、财权归属中央,地方完全由中央管理和控制,充分执行中央的政令。

1.战国时期初步形成

法家代表韩非提出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国家的主张。新兴地主阶级从加强专政和保护封建经济发展的需要,初步确立了君主集权的政治体制。

2.秦朝正式建立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把专制主义的决策方式和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正式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

3.西汉巩固

汉景帝、汉武帝解决了王国分权割据的问题。汉武帝又实行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 文化 政策,找到了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制度所需要的理论基础。从此封建专制主义政治制度基本定型并得以巩固。

4.隋唐完善

实行三省六部制,克服了君权与相权的矛盾;实行科举制,提高了行政效率,扩大了统治基础,使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进一步完善。

5.北宋加强

北宋初年,大力加强中央集权,解决了藩镇割据和武将争权的问题,中央集权制度进一步加强。

6.元朝新发展

为了加强封建统治和对辽阔疆域的管辖,在中央设中书省,地方实行行省制度。这是加强中央集权的新举措。

7明清达到顶峰

明朝中央废丞相,权分六部;地方废行省,设三司;还设立特务机构,实行八股取士。清朝沿用明制,增设军机处,大兴文字狱。明清时期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达到了顶峰。

>>>

●? 高考历史重点知识: 历代经济政策

1.秦国:废井田,开阡陌;奖励耕战,禁止弃农经商。

2.秦朝:统一货币、度量衡。

3.唐朝:沿用均田制,实行租庸调制。武则天奖励农业生产。

4.清朝:宣布"更名田";实行"摊丁入亩"。

古代的对外贸易

1.西汉时,由于西域交通的沟通,中国同西亚和欧洲的通商关系开始发展,中国的丝和丝织品,经"丝绸之路"运到西亚大秦。

2.唐代对外贸易兴盛。唐都长安是亚洲经济文化中心。对外贸易经陆路和海路与亚洲、欧洲各国往来。唐政府在广州设市舶使管理对外贸易。这一时期贸易的重点是亚洲,交往对象主要是朝鲜、日本、天竺、波斯、大食等。

3.明朝初期,郑和下西洋,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促进了明朝海上贸易的发展。明朝中后期至清朝实行闭关政策,古代对外贸易开始进入萧条时期。

古代交通

1.古代交通事业发展的历程

先秦时期我国古代交通初具规模,陆路修筑许多通行战车的道路,沿途设有驿站,水陆交通不仅利用黄河、长江天然水道,而且相继开凿了胥河、邗沟、鸿沟等人工运河。

2.秦汉时期水陆交通形成全国网络

秦统一中国后,颁布"车同轨"的法令,并建成遍及全国的驰道。挖掘灵渠,把长江水系和珠江水系连接起来,汉朝开辟了汉帝国和罗马帝国的海上航线。西汉时期开通了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

3.隋唐时期,古代交通进入高峰时期

唐都长安成为国内外交通枢纽和中心,构成了以长安为中心的遍及全国的驿路系统。贯通南北的大运河和沟通海上贸易的海上"丝绸之路"使水陆交通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4.明清时期,我国古代交通由盛而衰

明代出现造船高峰,郑和七下西洋,把我国古代航海活动推向顶峰。不久以后明清两朝相继实行了海禁,航海事业从此一蹶不振。

>>>

高考历史知识要点相关 文章 :

★ 高考历史必备知识要点整理

★ 高考历史知识要点

★ 高考历史重点知识点整理

★ 高考历史必考重点知识

★ 高考历史考纲知识点整理

★ 高考历史重要的知识点

★ 高考历史必背知识要点汇总2020

★ 高考历史必备知识要点

★ 高考历史必备知识点

★ 高考历史重点必备知识点

var _hmt = _hmt || []; (function() { var hm = document.createElement("script"); hm.src = ""; var s = document.getElementsByTagName("script")[0]; s.parentNode.insertBefore(hm, s); })();

文章标签: # 历史 # 高考 # 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