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教育改革 教育改革

高考单独考场优劣势_高考设单独考场

tamoadmin 2024-05-17 人已围观

简介高考考点怎么分配的:1、先把文理科分开;2、分别对文理科随机分配编号,一般同一个考场,分布着各个不同学校的考生。2018年高考所有考场使用金属探测仪对违规物品进行“拦截检查”,也因此,各科目入场时间有所提前,比如,首场语文考试的入场时间就提前45分钟,其余科目提前40分钟。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简称“高考”,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包括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省)合格的高中毕业生或

高考单独考场优劣势_高考设单独考场

高考考点怎么分配的:

1、先把文理科分开;

2、分别对文理科随机分配编号,一般同一个考场,分布着各个不同学校的考生。

2018年高考所有考场使用金属探测仪对违规物品进行“拦截检查”,也因此,各科目入场时间有所提前,比如,首场语文考试的入场时间就提前45分钟,其余科目提前40分钟。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简称“高考”,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包括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省)合格的高中毕业生或具有同等学力的考生参加的选拔性考试。

普通高等学校根据考生成绩,按已确定的招生计划,德、智、体全面衡量,择优录取。高考由教育部统一组织调度,教育部考试中心或实行自主命题的,省级教育考试院命制试题。考试日期为每年6月7日、8日,部分省市区因考试制度的不同考试时间为3天(即6月7日-9日)。

高考考场一般都是按照以下三个原则来进行分配的

一、地域原则

将考生安排在报名所在的县或区。

二、四同原则

同一考场内考生均为同一民族试卷(普通汉语卷、藏语卷、蒙语卷);同一外语语种(英语、日语、德语、法语4种);同一科类(普通文史、艺术文、体育文、普通理工、艺术理、体育理6类)。

三、随机、即时原则

1、在上述原则的基础上,同一考区的考生考场号、座位号由电脑随机、即时产生,一旦产生立即拷贝封存,教育厅直属机关纪委、考试院监察室备份原始数据,杜绝人工干预。

2、整个编排过程一般会在省教育厅直属机关纪委、省教育考试院纪委等部门工作人员的监督下进行,计算机操作程序以县区为单位,以每个考场30名考生为基本编排单元,按照考生报考的科类、外语语种等信息,自动生成考生所在的考点、考场以及座位号。

香医生来回答这个问题。

其实,比艾滋病更可怕的,是人们对于艾滋病的恐惧。

新闻是在今天上午传出,发生地点为临汾红丝带学校,网友们针对这件事展开了热烈讨论。

这所学校的校长郭小平说:这是中国首次为艾滋病感染者设立独立的高考考场,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以下是丁香医生汇总的一些网友的观点。

观点一:这仅仅是经过包装的歧视

观点二:这些考生的将来应该怎么办?

其实丁香医生自己也清楚,无论怎么科普艾滋病的传播、危害、治愈,这个社会对于艾滋病人的态度仍然会存在不公平。

甚至还会有一些人,因为过度恐惧艾滋病,自身都受到了影响,也就是「恐艾症」。

一、什么是「恐艾症」?

近几年,媒体报刊有一些关于「恐艾症」的报道,尤其是报道有过高危性行为(如不洁性行为、同性性行为等)、接触可能存在艾滋病病毒携带者、可能沾染被污染的血液等,在普通大众中造成恐惧心理,甚至形成一种「流行性的恐艾」现象,带来较大的负面影响。

很多人在获悉艾滋病的部分信息,在初期有此担心也属正常反应。 但,之后这种担心愈演愈烈,并严重影响其日常生活、学习、人际交流等,则属病态表现。

到目前为止,国内外尚无「恐艾症」这种疾病的诊断标签。

「恐艾」的行为表现及情绪反应等,属于一种综合征或症状群,从医学角度分析,可以见于如下一些疾病:

1. 强迫障碍

「恐艾」心理属于一种强迫观念,继而衍生出「担心遭到污染」的强迫观念,强迫性疑虑、强迫性清洗等。他的脑海被这些想法占据,这令他焦虑不安,甚至出现了「像快要死了似的」的惊恐发作症状。为了抵消强迫观念带来的不安,他反复地接受检查、反复地进行清洗,然而这并不能带走他的不安,于是,强迫的清洗和检查变得更频繁。

2. 疑病症

疑病症患者会为了「确认」自己患上某种重病而反复检查,并且认为诊断他「没病」的医生是庸医;而在这之前,患者可能发现身体上存在某些和这种重病恰好一致的症状表现。少数有「恐艾症」表现的人,会对自己的些许不适解释为染上艾滋病而焦虑、害怕,尽管有反复的医学保证(如多次检查均正常),个体害怕或坚信患病的观念仍持续存在,一直确信自己患了艾滋病。

3. 疾病恐惧症

这种恐惧症,和动物恐惧、幽闭空间恐惧等疾病同属一类,实为「特定恐惧症」的一种。 这类患者,反复担心自己患上癌症、性病或其它像艾滋病这样的严重疾病,当这种想法不出现时,患者能意识到这种想法是不正常的,部分患者会回避到医院检查。

4. 流行性癔症(集体癔症性发作)

对大众而言,艾滋病的可怕程度,已经超出了它本来的威胁性。在极少数的情况下,被确诊为艾滋病的患者周围,与其有过接触的人也会表现出「患病」的症状,并为此恐慌不已,而且这种「患病」能够神奇地「传播」给更多接触过「发病者」的人。

5. 躯体妄想型障碍

这类患者极少,他们本身可能就存在人格障碍,比如与周围的人格格不入、行事多疑、个性固执甚至偏执。与之前几种情况不同,这类患者可能完全没有过任何「可能感染上艾滋病的经历」,就是「知道」自己得了艾滋病,检查结果并不能纠正其看法。 此类患者,坚信他们患有躯体疾病或躯体畸形,无法用事实纠正,但没有明显焦虑反应,也缺乏明显的求治动机。

6. 急性应激障碍

又称「急性心因性反应」,非常少见。

患者可能偶遇与艾滋病有关的突发事件,如媒体报道、在公交车上被人扎针(后经证实是清洁注射器)等状况,随即出现紧张、恐惧、呼天抢地哭泣的表现,不断念叨「完了,完了,我被传染艾滋病了」。

7. 其它精神障碍

精神分裂症、抑郁症、广泛性焦虑症等其它精神疾病,也可能在疾病的某个时期存在「恐艾症」的行为与表现,此时专科咨询诊治尤其重要。

二、假如「恐艾」,该怎么办?

假如曾有过不用安全套的性行为、或者曾经有过其他高风险的行为,存在患病的担心是正常的。

目前,国内医院对艾滋病的血液检查是免费的,一般情况下,在高危行为三个月后进行检查,检查结果如果是阴性的,就不需要再有担心了。

然而,假如检查之后,担心不仅不能平复、反而愈加深重,不得不通过反复就医、检查等行为来缓解焦虑,甚至对身体的细微变化十分敏感,建议去医院的精神心理科看医生。

就像前面说的,「恐艾」行为或表现可能是多种心理疾病的「共同」表现,针对不同诊断需要进行不同治疗。因此,就医是自我处理中最好的选择。

本文作者:丁香医生特约 江南心理卫士;编辑:李坏。

文章标签: # 艾滋病 # 检查 # 考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