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教育新闻 教育新闻

2000年全国语文高考卷,2000高考语文试卷

tamoadmin 2024-06-14 人已围观

简介1.有没有一篇关于《我与文学》的作文2.高考恢复后的第一个女状元,语文差一分满分,采访时说了那些话呢?3.归纳下一些易混淆的高考字词音和成语易混题 ,双意成语。。病句的分类。。。。高考语文考查的能力可分为五个方面,它们是识记、理解、分析综合、表达应用和鉴赏评价。这五种能力正好由低到高形成了一级级台阶,其中,最高一级的应用和鉴赏是并列的,因此,我们也称之为五个能力层级。为什么要分五个能力层级呢?它们

1.有没有一篇关于《我与文学》的作文

2.高考恢复后的第一个女状元,语文差一分满分,采访时说了那些话呢?

3.归纳下一些易混淆的高考字词音和成语易混题 ,双意成语。。病句的分类。。。。

2000年全国语文高考卷,2000高考语文试卷

高考语文考查的能力可分为五个方面,它们是识记、理解、分析综合、表达应用和鉴赏评价。这五种能力正好由低到高形成了一级级台阶,其中,最高一级的应用和鉴赏是并列的,因此,我们也称之为五个能力层级。为什么要分五个能力层级呢?它们之间的关系又是怎样的呢?下面就这个问题作一个简要的分析。

首先,将语文的能力划分为五个能力层级是高考命题的一个创举。在以往的语文教学中,我们对语文能力的界定是非常模糊的,如听说读写,如了解、掌握,等等。“听说读写”是一个大的范畴,什么是听的能力?什么是说的能力?要达到什么样的标准?这对于使用者来说都是模糊不清的,因此在教学上就会产生巨大的差异;而了解、掌握这一类要求也是模糊概念,到什么程度才算了解,掌握到什么程度才算合适,同样也给教学带来了困难。为了解决高考中能力考查的合理性问题,命题者首先在考试说明中提出了能力层级的概念。能力层级是将学习和考试中所涉及的学科能力因素进行分解,得出在各项内容的学习过程中所需要的基本能力,并在此基础上加以整合而成的。也就是说,一个科目中的学习能力因素是分散的、多方面的,有些能力还互有交叉,这就不便于学习者掌握。高考语文能力的划分较好地解决了上述问题,五个能力层级,识记、理解、分析综合、表达应用、鉴赏评价依次排开,既反映了学科能力的主体,同时又清晰明了,便学习者易于掌握。

其次,语文的能力层级明确了各级能力之间的关系。在五个能力中,识记是最基本的层级,它的主体内容是语文学习中的那些需要记忆的知识,如字的读音、字形、文学常识以及名句名篇等内容,这些知识最能反映一个人的语文功底,是应用中必不可少的内容。理解是在识记基础上高一级的能力层级,指的是在阅读时能领会文章的内容或文句的含义,并能作出解释。分析综合则是在识记和理解基础上进一步提高了的能力层级,它是指在阅读中能够分解剖析和归纳整理文章的内容。表达应用指的是语言应用方面的能力,包括对句子和整篇文章的驾御能力,它是在前三种能力基础上在表达方面发展了的能力层级。鉴赏评价指对阅读材料的鉴别、赏析和评说,它是以识记、理解和分析综合为基础,在阅读方面发展了的能力层级。以上各能力层级所起的作用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都已明确,需要特别说明的是,高一级的能力包含了对低级能力的要求,也就是说,高级别的能力不是架空的,它是从低级能力发展而来的。举个例子说,我们在鉴赏文学作品时,需要识字、需要具有一定的文学文化知识背景、需要具备一定的理解和分析综合能力,在此基础上再来表达我们对作品的艺术价值、思想内容的认识和情感。

有人会问,既然高层次的能力包含了低层次的能力,我们在考试中只考高层次的能力不就可以了吗?其实不然。这涉及考试的层次区分和学习过程两方面的原因。考试的目的在于检验和区分,只考高层次的能力很难反映出学生学习上的差异。我们应该承认学生之间是存在差异的,如果不作层次的区分,这个差异是很难体现出来的;从学习的过程来看也是这样,学习知识,掌握能力都是从低层次开始的,就像盖楼房一样,不可能先从高层盖起,而是要给出不同的层次便于我们一步一个脚印向上攀登。

语文能力层级的划分,为我们学习语文知识、培养语文能力提出了明确的方向。我们应该认真学习和领会其含义,从而在学习过程中主动地学习那些有益的知识,有意识地加强能力的培养,在有限的时间里获得最大的收益。

考试内容及相应的能力层级(加在标题后的括号内)如下:

1.语言知识和语言表达

语言知识和语言表达在考查目标上没有变化,要求仍然是着眼于语言的运用,要求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灵活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不考名词术语。具体要求如下:

(1)识记(A)

1)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的字音。

语音的考查只要求识记字音而不要求拼写。从近些年的试题看,这一项内容的考查重点不在声调上,范围也以常用字为主。例如1998年高考语文试卷第1题:

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的字的读音,与所给注音全都相同的一组是

A.差chā 差错 误差 差强人意 差可告慰

B.解ji ě 解决 押解 浑身解数 不求甚解

C.塞sè 堵塞 边塞 闭目塞听 敷衍塞责

D.提tí 提炼 提防 提纲挈领 耳提面命

答:A

2)识记现代汉字的字形。

“现代汉字”指现代汉语用字。

“识记现代汉字的字形”包括区分形近字、同音字,不写错别字等,是语言运用的基本功。例如2001年高考语文试卷第2题:

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戳穿 力挽狂澜 嗳昧 食不果腹

B.震撼 融汇贯通 喧嚣 响彻云霄

C.深奥 死不瞑目 气慨 雍容华贵

D.凋蔽 哗众取宠 辍学 愤世嫉俗

答:A

(2)表达应用(D)

1)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高考对于标点符号的考查,一般带有较高程度的综合性和技巧性。例如1994年高考语文试卷第6题:

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是

A.耿大妈对儿子说:“大成,见人该问好就问好,该行礼就行礼,别怕人笑话,俗话说:‘礼多人不怪嘛’。”

B.要在城西修建立交桥的消息传出后,许多人都非常关心这座立交桥将怎么建?那里的近千株树木将怎么办?

C.蝉的幼虫初次出现于地面,需要寻求适当的地方——矮树、篱笆、野草、灌木枝等——蜕掉身上的皮。

D.现代画家徐悲鸿笔下的马,正如有的评论家所说的那样,“神形兼备,充满生机。”

答:C

2)正确使用词语(包括成语)。

“正确使用词语包括:正确理解词语(包括成语)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能根据语境正确使用词语(包括成语)等。其中不仅有词语(包括成语)使用是否确的问题,还有是否使用得更好的问题。例如2001年高考语文试卷第4题: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当时暴雨如注,满路泥泞,汽车已无法行走,抢险队员们只好安步当车,跋涉一个多小时赶到了大坝。

B.她从小就养成了自认为高人一等的优越感,即使在医院里要别人照顾,也依然甲颐指气使,盛气凌人。

C.会议期间,农科院等单位在会场外摆出了鲜花盆景销售摊。休息时,摊车水马龙,产品供不应求。

D.您刚刚乔迁新居,房间宽敞明亮,只是摆设略嫌单调,建议您挂幅油画,一定会使居室蓬荜生辉。

答:B

虚词的使用也属于考查范围。例如1996年高考语文试卷第3题:

依次填入下列横线上的关联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①上千吨的轮船碰上这样大的风浪也得上下颠簸, 这么一条小船。

②挖这样的井,占地多,不合算, 井的四周都是沙土,很容易塌陷。

③改革后,产品质量提高了,款式新颖了, 包装也精美了,因而更加受到群众的欢迎。

A.况且 何况 而且 B.况且 而且 况且

C.何况 而且 何况 D.何况 况且 而且

答:D

3)辨析并修改病句。

病句类型: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等项内容的考查,可以用客观性试题,也可以用主观性试题。辨析病句的考查一般使用客观性试题,修改病句的考查一般使用主观性试题。

辨析病句的考查,例如1998年高考语文试卷第6题: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昨天是转会截止日期的最后一天,中国足协又接到25名球员递交的转会申请。

B.雷锋精神当然要赋予它新的内涵,但谁又能否认现在就不需要学习雷锋了呢?

C.今年年初美英两国曾集结了令人威慑的军事力量,使海湾地区一度战云密布。

D.这些软件如果单买共要1000元,可合在一起才340元,价钱便宜了近2/3。

答:D

修改病句的考查。例如1994年高考语文试卷第21题(答案略):

根据下面说明,完成后面两题。

“育人财会职业高中”为及早安排本校毕业生的工作,在报上登了一则启事,标题是“育人财会职业高中预聘毕业生”。该标题意思表达得不准确。请分别按下面两项要求对该标题进行修改。(修改后要符合刊登启事的本意,学校全称不得改动)

①保留“预聘”一词,不超过15字。

②不用“预聘”一词,不超过13字

4)扩展语句,压缩语段。

“扩展语句”考查的是扩展、丰富语言信息的能力。主要题型有将若干词语合理地扩展成一句话或将一句话扩展成几句话。例如2000年高考语文试卷第27题(答案略):

根据下列两种情景,以“歌声”为重点,分别扩展成一段话,每段不少于30个字。

有没有一篇关于《我与文学》的作文

在语文试卷现代文阅读试题中,我们一些同学在解答主观表述题时往往比较随便,这样在主观表述题上就不能得分或得分不高。这种现象能不能改变呢?答案是肯定的。只要根据以下思路进行自我纠编,我相信你在语文考试中的主观题解答方面一定会取得不错的效果。

一、 看清题目,掌握限制。即题目要求你用什么形式作回答你一定要看清。题目最起码要多看两遍,要认真仔细地推敲题意。它究竟要你用什么形式做回答,你可要小心。你千万不可苟且马虎,否则遗憾无穷!

例1、 请用一、两句话概括文中所反映的当时中国农村的状况。(2001年《黄土》23题,2分)

这条题不小心就不得分,它的限制是答题必须用句子来表述,这是答题句式上的限制。

例2、文中批评了哪五种“不能创造”的错误观点?作者的出的结论是什么?(1999年《创造宣言》21题4′)(不超过20个字)(不超过12个字)

这是答题字数上的限制,有的同学不问字数,你内容答对了也是枉然。

例3、这篇散文中(1)作者对历史上的长城的评价是什么?又是如何看待长城的现实的?(2000年《长城》21题6′)

这道题对答题话题进行了限制。题目上的两个词对答题范围和答题对象作了硬性规定:对“历史上的长城”和“长城的现实”作出“评价”和“看待”,答案是要你从文中找出作者主观情感或看法的话语。

看清题目掌握限制是答题成功的第一步。在考试中我们对有规律的题型进行归类或对症下药去解答,这样会受到更好的效果,即:

二、 恰当归类,掌握解题规律。这里又可以分成三类:

A、 例4、文中的“两重械梏”分别指的是什么?(1997年《散文二集》26题4分)

例5、最后一段中作者所说的“最有深度的音乐”是指哪些音 乐?(1996〈贝多芬之迷〉24题3分)

例6、第二段中提到的“某些与他同时的伟人”所指的一类人是(不超过20字)1996《贝多芬之谜》24题3′)

像这类题目属于判断型,指认出它们,既从文中相应的位置找出来填上去就可以了,无须费多少脑筋。但“找”位置的工作就显得特别重要!

B、 请看例题:

例7、作者在第一自然段中写到看见玉簪花开,先是一惊,随即怅然。

(1) 作者为什么吃惊?(2′)不超过8个字(1998年《报秋》27T)

例8、(2)、第六段的结尾改用了第三人称“它”原因是什么?(2000′〈长城〉22T4′)

例9、(1)这段文字与倒数第三段的关系是什么?(同上23T4′)

像这类题,应该说是局部题,既答案就在它所提问题的位置的左右或需你仔细辨认一下,就可以答出来的。这类局部题,它往往是指某一段或某几段中的“什么”、“为什么”、原因是什么?答案往往含在问题的前后,仔细找一找,不难的。

C、 再看例题:

例10、(2)联系全文看,这段文字表达的意思是什么?(《长城》23T4′)

例11、作者认为贝多芬的音乐成为一个“谜”的原因是什么?(不超过32字)(1996《贝多芬之谜》26T4′)

例12、这篇《创造宣言》认为教育的最大成功是什么?为获得这一成功,教育者要注意哪些问题?(1999′《创造宣言》23T6′)

这类题目看起来很大,“联系全文”、“这篇”等字眼十分吓人,但我们保持一个冷静的心态,找出作者在行文时的“转”“承”和“结”,然后采用剪辑既摘录法组织一下,答案就自然而然有了,别怕,耐心看一下吧!

三、 好,下面我们着重谈一谈特殊题型的解法,说它特殊是指它出现的机会不多,并不说它是神秘的。但我们在解题上掌握一定的规律就会收到良好的效果,取得满意的成绩。请看例题:

例13、请结合阅读材料,简要分析文中“父亲”这个人物形象(8′)(2001《黄土》22T)

分析人物形象,我认为要用这样的形式作答:

A概 具

他是一个___的代表 B括 体

C词 体

D语 现

(总)→ (分)

这犹如一篇小作文,不可以少头,也不可以少尾;不可少概括,也不可少具体表现,少一不可!

例14、第四自然段中说“刀法如果用得不好,可能万象同毁;刀法如果用得对,则一笔下去,万龙点睛”这里所用的几个比喻分别比喻什么?(1999′《创造宣言》22T4′)

这类题是关于修辞手法的。解题要领是去修辞,既把原句“翻译”成大白话,翻译时要注意“点”“面”结合,“点”既原句的“刀法”“万象”这些喻词的本体,“面”既把全句用大白话重新叙述,这样就会万无一失了。

例15、这篇散文中(1)作者主要用第二人称写长城,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2000′《长城》22T4′)

同学拿到这道题就立即写好处,注意你离失败不远了,看题目第一句“作者用第二人称写长城”这句话隐含了两分,答好处时切不可离开实际,即“实际”的修辞方法,“实际”的文章内容。答好处分两步走,一“实”即本句用的修辞手法,一“好处”这句话用该修手法的好处 ,这样答题就不会出错。

例16、作者在第一自然段和最后一个自然段中,分别使用了6个“便”字和5个“领取”,这样写在表达上有什么好处?(1998′《报秋》29T8′)

跟上题一样,仔细想一想这首题该怎样作答,你一定能答对的。

例17、根据文意,简要概括从巴赫到莫扎特到贝多芬在音乐 创作上的发展变化(不超过60字)(1996《贝多芬之迷》27T6′)

“变化”是一个过程,答题时要注意体现“变”的过程,否则不能答分!

最后一道题二选题也要认真审题,弄清题意,这类题不外乎四点对文章内容的概括,对局部的理解、对文章写法(赏析)的看法或与文章有关的内容(迁移)(1995《序》28T)

再罗嗦几句,主观题的答题,要认真审题,弄清楚用什么形式作答,回答什么,要弄清答案在文中的具体位置(局部、整体、隐藏在何处),要弄清限制,你只有老老实实地审题,规规矩矩地答题,根据规律去解题,我想成功就在你身边!

高考恢复后的第一个女状元,语文差一分满分,采访时说了那些话呢?

一、 问题的提出

语文固然有语言文学的含义,全国统编语文教材中的文学作品也占到了约四分之一,人教版语文实验教材(南师附中高中正在使用该教材)中的文学作品更占有一半以上的篇幅,但就中学语文教育的实际情况看,文学教育一直处于低幼水准,高中学生对文学的隔膜与浅近功利的理解以及由此造成的文学性缺乏症常常到了令人咋舌的程度,实在不能让人乐观。

如果从整个当代教育体系中艺术教育的匮乏这个大背景来看,我们就不难理解语文教育正在做的与其本身应该负载的功能不相对称的原因,同时也就不难理解文学教育在语文教育中的的缺乏的必然性。一句话,学习是为了高考,高考不考文学,学它何用?每年的高考作文要求中不是必有“不得写成诗歌”这一条吗?我们不禁要问,如果从能力上来说,一个能够写出一篇漂亮的叙事诗与能够写出一篇记叙文孰优孰劣真的那么明显?再说,一个习惯于用哲理诗的方式来表达思想感情的人却不得不用枯燥无味的语言写一篇议论文(当然不必枯燥无味,但这样更为保险,江苏语文阅卷点主任何永康教授每到一地讲座,不是必谈“保险文”吗),这不是赶鸭子上架是什么?

然而,我们纵使撇开文学教育的修身育人功能不谈,仅从高考这一浅近的角度来看,文学教育也到了一个我们必须重视的时刻了。

随着近年来素质教育的呼声不断高涨,高考模式已经顺时应势作了一定的调整,语文试卷的改革也势在必行,今年已有教育行内行外的多家报刊发布消息说2000年的高考语文试卷中作文的比重将占一半,且要增加对考生作文文学性的要求,这就给我们的教育带来了新的课题:如何进行文学教育?如何进行应试文学教育?考,当然就得有一个明确的评分标准,而因为文学教育本身的个性化、非标准化特征,必然给应试背景下的文学教育带来极大的难题。要考,又没有标准,这本身就是一个不可调和的悖论。

二、 文学教育的特点

文学是艺术范畴,艺术的价值在于个性,甚至在于它的多义性与不确定性,比如同样的一首诗,让五十个学生各自获得与众不同的理解就是文学的、艺术的,如果非得五十个学生对同一首诗达成绝对一致的认识那就只能是糟蹋艺术,糟蹋文学!正因为此,文学不便于教,不便于考,甚至也不便于学。比如我们在教学中学习一首诗,一篇小说,更多的是让学生知道有这样的一部作品,就它的常识性问题进行一些介绍与阐释,以利于学生去理解、领悟其中的艺术性,而恰恰是这部作品的艺术性是我们万万不能直接教给学生的。

这样就给教师教学带来了难题:你如何启发学生去感受一部作品的兴趣?如何引导学生自己去领悟作品的个中滋味?如何把你自己对一部作品的情感稳定藏起来而不致误导你的学生在领悟这部作品的艺术性之前就已经从你语言中,甚至从你的脸色上判断这部作品的优劣?更重要的,你如何从更高的角度,从文学史乃至艺术史的高度上去评价学生所作的艺术判断的高低与优劣。事实上,我们的教师所多的是常识,是对作品字面上的理解,所少是恰恰是对这部作品艺术性的高妙把握。

简单点儿说,我们通常认为疏通字句,再多读了几遍,乃至耳熟能详,就算完成了文学教育,其实这些都只是文学教育的准备与铺垫。调动各种艺术手法,展开联想,使学生尽可能地进入作品有声有色的艺术境界之中,于动情处歌泣流连,于沉思中绞尽脑汁,才是入门。入于作品之中,出于作品之外,有所收获,看人生通透明朗,处世事游刃有余,可算过院。读得万卷书,行得万里路。言由其衷,行不逾矩,见高山而知仰止,望大洋乃悟兴叹,方谓登堂入室。至于汪洋恣肆,至于卓尔不群,至于苦心孤诣,孔孟之后,非敢奢望于今日之教育。

三、 文学怎么考

但有一点人们似乎很有信心,那就是文学引入高考之后可以考察学生的文学水平,并由此衡量其“素质”,其实恰恰是这一点让人迷惑。

如果我们认定了高考的分数与一个学生的实际文学水准并无什么必然的联系,那问题就会简单的多,考就是了,反正是一张试卷,考什么其实都一样,都是考学生背书做题猜答案的功夫。但遗憾的是主张将文学引入高考并认为这样就是素质教育者不在少数,其实这样只能造成阅卷的更深层次的不公平。

本文不想为所谓的素质教育再添什么乱,所以放弃“素质”,不谈,只想就文学以正面免冠照的形象进入高考后的状况作点儿猜想。

文学鉴赏题是近几年来每年高考必考的题目,通常是对一首诗歌“分析正确的一项”,古诗新诗都有,占3分或6分。但这仍然是我们所说的常识性考试,不是真正的文学性的考试,是文学常识的另一种考法。现代文阅读理解题中同样对某一句话“分析正确的一项”,这句话通常是一句具有文学色彩的话,即要求学生透过字面的意义,透过修辞手法看出它本来的意思,这样的考题如何我们不作评价,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就是这个题目也不是文学的考题,它考的是语言。作文似乎是最应该接近于文学的考题,然而所提供的材料,或者所提供的题目都是毫无文学性可言的,比如“假如记忆力可以移植”,比如“尝试”,比如“战胜脆弱”,这样的材料,这样的题目本身给考生提供的信息与文学就完全是两码事,再加上所要说的话就是那么一些,还谈什么文学性?

这样的回顾对于我们是有益的,因为2000年的高考题再有革命性的变化也只是原有题型变化,最多出现一两个新题型,增加一两个新要求,如此而已,因为首先要保持的是高考题型的连续性。毕竟,那是高考,是十三亿人的高考。

到底,文学怎么考,换句话说,怎么考文学?有如下几种可能: 一、 体裁上不作限制,可以并且鼓励写成小说、散文、戏剧和诗歌; 二、 改变供材料作文的形式,提供某种实物或图形,自由写作; 三、 考文学鉴赏; 四、 必须运用多种表达方式与多种修辞手法。

诸如此类,但问题首先不在于考生有没有经过这些训练、能不能写得出来,同样的,让那些“文学”去考“不得写成诗歌”的考题是赶鸭子上架,让“不得写成诗歌”前提下教育出来的考生去考什么“文学”也是赶鸭子上架,或许,更难。而更重要的在于试卷怎么改,因为上文所说的文学的非标准化特征必然带来评分的困难,对于阅卷老师来说,文学是难以把握的,更何况我们有的阅卷老师自己并无文学修养可言呢?考生意气风发写了一篇“文学作品”,恐怕命运只会比老老实实写一篇“记某某某二三事”更不可捉摸。

四、 结束

我们既已知道文学离我们的课堂如此遥远,我们又知道了文学离我们的考试如此之近,2000年将成往事,我们做了什么?我们还能做什么?

归纳下一些易混淆的高考字词音和成语易混题 ,双意成语。。病句的分类。。。。

孟子曰:天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

依稀记得那年,炎炎夏日,我坐在高考的考场上,认真的检查刚答完的卷纸。

监考老师说了一句很诚恳的话:寒窗苦读数十载,只为今朝转乾坤。确实,每一位莘莘学子都经历过十二载的寒窗苦读,只为那一刻登榜题名、鱼跃龙门。

尤其是1977年的那场高考,学子们等了十一年,对他们来说,意义重大。与如今的高考不同的是,当年的考试时间并非在炎炎夏日,而是在寒冬腊月。

那一届有570多万知识青年报名参加了考试,按照当时的办学条件,只能录取30万人,放眼至今天,考上大学的难度是很大的。

为了迎接那次期待已久的高考,上千万学子重新拿起了书本,在乡下的田地上,日夜苦读。

最终,在570万的考生中,诞生了两位状元,理科状元是一位名叫郭方的小伙子,文科状元是一位名叫刘学红的姑娘。

在当时,文科状元刘学红语文成绩为99分,她的作文《我在这战斗的一年里》还被登报发表,轰动一时。

01下乡插队

1976年,初中毕业的刘学红与许多知识分子一样,被安排下乡插队,她被分配到了北京密云县高岭乡四大队。

在乡下的那段日子里,刘学红每天的工作很忙碌,几乎没有时间学习,大家也不会在意你的学习成绩。在那里只有一个硬性指标,劳动是第一生产力。越有力气、干活越多的人,才会受到大家的赞许和表扬。

刘学红是一个女孩子,自然没有多少力气,所以她在下乡这段时间里,虽然忙碌,劳动成果却很平庸。

在这期间,为了让生活不那么单调,她还参加了文艺队,没事的时候总跟着文艺队在乡里演出,当然,参加文艺演出是不加工分的。

她也曾迷茫过,因为她找不到自己的价值,每天只能在队里忙碌着,也得不到什么荣誉,生活变得平淡无奇。

02命运转折

刘学红本以为自己一辈子只能留在乡下,但她的生活很快迎来了曙光。1977年10月21日,在田间劳作的她,突然听到了广播中恢复高考的消息,这个消息让她恍若隔世,更让她重新看到了希望,她兴高采烈地交了五毛钱的报考费,她始终坚信,高考可以改变自己的命运。

因为长时间没有学习,她在工作之余,要抓紧时间从头学起,在初中时,她的成绩就比较优异,所以她对于基础知识掌握的很扎实,学习进度也比其他知识青年快一些。

在这段时间,她付出了比常人更多倍的努力,因为她知道,自己只有通过高考,才能重新越过龙门。

临近高考的前十五天,刘学红才向大队请假,全力备战高考,可以说,她真正复习的时间,只有15天。在这15天中,她因为没有复习材料,而且当时没有复印,时间都比较紧,她只能去跟其他的考生一起看,一起复习,学习条件的艰苦可想而知。

03高中榜首

在文科考试中,语文成绩非常重要,当时的语文试卷满分是100分,试卷中分值最大的就是作文,刘学红的作文题目是《我在这战斗的一年里》,她挥挥洒洒的写了两千多字,主要是记录了她在下乡的这一段时光里的故事,内容很真实,也很感人。

考试结束后,刘学红又回到了下乡的地方,日子还是和原来一样,只不过,这次她心中有了一份念想,生活也有了希望。

一次在家中,父亲看着报纸上的一篇文章,刘学红用余光扫了一眼,突然一阵惊讶,这报纸上的作文,正是她在高考的试卷中写的。经过此事,刘学红对自己的成绩有了底气,她心中压抑了多年的眼泪,终于在这一刻止不住地流了下来。

苦心人,天不负。一个月后,刘学红收到了北京大学的录取通知书,当年的高考成绩,并不对外公布,所以她并不知道自己考了多少分,只知道自己被北大新闻学专业录取。

多年后,通过查阅历史档案,人们才知道她的高考语文成绩为99分,只丢掉了1分。并且在北京考生总成绩中,她名列第一,是名副其实的北京文科状元。

04感谢高考

在北大的学习生活中,刘学红更没有放弃对知识的渴望,她知道自己这来之不易的学习环境,是用多少日夜寒窗苦读换来的。

毕业后,刘学红被分配至《中国青年报》做一名编辑,经过自己的努力,升至教育导刊主编。2000年5月,她在单位任总经理一职,如今已经光荣退休了。

在一次采访中,记者问道:对于这不平凡的一生,你是如何评价的?

她只说了四个字:感谢高考。

后来她坦言,如果没有高考,她可能与很多人一样,会成为一个销售员,是高考给了她不一样的人生。

在2007年,刘学红将自己珍藏多年的准考证捐给了博物馆,这张准考证见证了那段尘封已久的光辉历史。

刘学红无疑是那个年代的“幸运儿”,在她的身上,充分验证了“知识可以改变命运”。

05读书是成功最好的捷径

在民间,有这样一句俗语: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

读书可能不是你通往成功的唯一途径,但读书一定是通往成功最好的捷径。无论你身处任何行业,付出的汗水和得到的回报永远是成正比的。

有人说现在当网红赚钱,人人都争着当网红。可曾想,多少个人中能出一个网红,成为大网红的几率可能是千万分之一。

郭德纲曾说:我不想让郭麒麟说相声,因为相声这个行业太苦,台前一分钟,台下十年功。一段背菜谱可能需要多少万遍枯燥的练习,才能成就台上一分钟的闪耀。

很多少年都有一个电竞梦,一边打游戏一边还可以赚钱,真的是一举两得。殊不知这一行业是需要天赋的,高强度的训练只是家常便饭。那时,你就会觉得打游戏并不是,而是每日辛苦的训练。

此外,电竞淘行业的汰率高达99%,很多人只拿着三千元的工资,参与到充满了残酷的游戏行业中竞争,处于金字塔尖的往往只是那一小部分人。

所以说,读书是大多数人的选择,因为读书可以让你在未来有多元化的发展。而如今,有这么好的学习环境,我们更应该加倍努力,把握自己的人生。

一个人的成功与否,有两个先决条件,其一是具备基本的素质,其二是把握住外部的机遇。基本的素质正是靠源源不断学习,才能获得。所说,学习是至关重要的。

人有知学,则有力矣。

考点分析]

《语文考试说明》中规定:能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的字音。同时指出:语音的考查只要求识记字音而不要求拼写。即侧重于考查识记、辨别、确定汉字字音的能力,准确地判断其正确与否。能力层次为A级,一般占3分。

考查现代汉语中的常见常用字音,一般以《现代汉语常用字表》及《普通话异读词审查表》为命题依据。常用字共2500个,次常用字1000个。近几年语音试题主要考查多音字和容易读错的字,采用的题型是选择题,类型有:①选择字音全部正确的;②选择字音有错误的;③选择字音全部相同的。试题题面可出现也可不出现汉语拼音。

语音的复习要注意以下几点:

①积累生字、疑难字。

除了掌握3500个常用字以外,还应积累在高中语文课本中出现且编者已注音、释义的生字以及一些疑难字。做到在阅读时不放过任何一个拿不准的难读字,如“盥”guàn、“龋”qǔ。另外不能受地方音的影响而产生误读,如“普遍”的“遍”,不读“piàn”,而读“biàn”。

②注意多音多义字。

(1)词性不同而读音不同。如“好”,读 hào(动词)“喜好”,读hǎo(形容词)“好孩子”。

(2)词义不同而读音不同。如“恶”,读“ě”,作“恶心”讲,读“è”,作“凶恶”讲。

(3)口语和书面语不同而读音不同。如“薄”,书面语读“bó”,薄弱,口语读“báo”,厚薄。

(4)一般词语与专用词语不同而读音不同。如“巷”,一般读“xiàng”,(小巷、街谈巷议、万人空巷),但在与采矿业有关的“巷道”中就读“hàng”了。

3留心形近异音字。

汉字中绝大多数是形声字,在形声字中有一部分字虽然字形相近,但是它们的读音却不同。如“莠”与“秀”字形相近,但读“yǒu”,如果读成了“xiù”,则错了。在语音识记中,一定要克服“识字认半边”的现象。

语音复习,要弄清错读的原因,养成正确识记普通话字音的良好习惯,可采用平时点滴积累,考前强化识记的方法。答题时,要审清题干,认真分析,运用比较筛选的方法,结合字义,辨识字音。

二、字形辨析

[考点讲析]

“识记现代汉字字形”是《语文考试大纲》明确提出的要求,它包括区别形近字、同音字,不写错别字以及不规范的简化字。还要注意正确书写数字。

汉字字形的考查,以《现代汉语常用字表》中的3500个常用字和次常用字为主,超出这个范围的,一般是课本上出现过的。

通过对近几年高考试题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本考点所考查的内容主要是:①形近字,如“惦”(念)与“掂”(量);②同音字,如“投机倒把”的“倒”误写为“捣”;③音同形近字,如“国籍”的“籍”误写为“藉”。试题备选项中一般涉及对16个字的正确识记。要求选全对的,或选有错的,选错一个或错两个的。能力层级为A级,分值为3分。

“据义辨形”是辨析汉字字形的最根本的方法。汉字是一种表意文字,除了少数象形字、指事字、会意字外,绝大多数为形声字。而形声字的形旁表意,即根据其形旁来判断字的意义。反过来,我们可以根据词语中某处语素的意义来判断该语素(汉字)的字形是否正确。例如:同音字(枪)“杆”、(麻)“秆”与(竹)“竿”,“杆”从“木”,指“器物的像棍子的细长部分”;“秆”从“禾”,指“某些植物的茎”;“竿”从“竹”,指“竹竿子或类竹竿的东西”。形近字“赝”(品)与(义愤填膺),“赝”从“贝”,指“伪造的物品”,“膺”从“月”(肉),指胸。因此,在汉字复习时,一定要结合字义理解记忆。平时要注意积累,扩大词汇量,有些字之所以认不准,往往因为对它不熟悉,甚至从来没见过。没有一定数量的字词识记,是不可能形成语文能力的。

文章标签: # 高考 # 能力 # 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