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教育新闻 教育新闻

高考历史课标_高考历史课标分析

tamoadmin 2024-06-24 人已围观

简介1.高考文综考什么科目2.在教学过程中如何正确解读历史新课标3.如何应对高中历史新课程改革的挑战4.新课标人教版高中历史教科书,的编写体裁属于编年体吗5.河南高考考全国几卷?一般不会全部都讲,会选择其中一本或者两本讲。各版本的新课标高中历史书都是三本必修+六本选修,由于高考选修是各省选择三本作为高考要求,而考题又是三选一的模式,所以一般的学校只教两本或一本。高考文综考什么科目2023内蒙高考用全国

1.高考文综考什么科目

2.在教学过程中如何正确解读历史新课标

3.如何应对高中历史新课程改革的挑战

4.新课标人教版高中历史教科书,的编写体裁属于编年体吗

5.河南高考考全国几卷?

高考历史课标_高考历史课标分析

一般不会全部都讲,会选择其中一本或者两本讲。

各版本的新课标高中历史书都是三本必修+六本选修,由于高考选修是各省选择三本作为高考要求,而考题又是三选一的模式,所以一般的学校只教两本或一本。

高考文综考什么科目

2023内蒙高考用全国乙卷。

2023年内蒙古自治区高考使用的是“全国乙卷”。2023年使用全国乙卷的省份:河南、山西、青海、内蒙古、黑龙江、江西、安徽、甘肃、吉林、宁夏、新疆、陕西。其试卷的组成科目有由语文、数学、外语3门全国统考科目成绩和自治区组织的3门选择性考试科目成绩构成。

2023年内蒙古高考不属于新高考。所谓新高考是指采用3+1+2高考模式,不分文理科,其中语文、数学、英语为必选,每门150分,而物理、历史2门首选科目中选择1门,以原始分计入考生总成绩,满分为100分。思想政治、地理、化学、生物学4门再选科目中选择2门,以等级分计入考生总成绩,每科满分均为100分。这一政策于2022年在部分地区开始施行。

2023年全国高考考什么卷:

一、全国甲卷:3+文科综合/理科综合

使用地区:四川、广西、贵州(3省区)

试卷科目:语文、数学、外语、文综、理综

二、全国乙卷:3+文科综合/理科综合

使用地区:内蒙古、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江西、河南(8省区)

试卷科目:语文、数学、外语、文综、理综

三、新课标全国Ⅰ卷:3+1+2/3+3

使用地区:山东、广东、湖南、湖北、河北、江苏、福建、浙江(8省)

试卷科目:语文、数学、外语、物理、化学、生物、政治、历史、地理、信息技术等。

四、新课标全国Ⅱ卷:3+1+2/3+3

使用地区:辽宁、重庆、海南、云南、西藏、山西、安徽、吉林、黑龙江(9省市)

试卷科目:语文、数学、外语、物理、化学、生物、政治、历史、地理等。

五、自主命题:天津卷、上海卷、北京卷(3+3)

使用地区:天津、上海、北京(3市)

试卷科目:语文、数学、外语、物理、化学、生物、政治、历史、地理等。

在教学过程中如何正确解读历史新课标

高考文综科目为文科政治、历史、地理三大学科。

新课标全国卷分文科综合和理科综合,其中文科综合分数为文科政治满分100分、历史满分100分,地理满分100分,共计300分。

高考文综是高考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涵盖了历史、政治、语文、数学等科目的综合运用,考察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在高考中,文综分数的高低对于学生的总分排名和录取情况都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本文将详细介绍高考文综的定义、内容、应用价值和备考方法。

首先,高考文综主要考察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包括语言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分析问题能力、综合运用能力等。文综的考察范围涉及历史、政治、语文、数学等多个学科领域,需要学生掌握广泛的知识和技能。文综的考试形式通常为笔试,考试时间为150分钟。

其次,高考文综的具体内容包括历史、政治、语文、数学等科目。在历史科目中,学生需要掌握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的基本知识和时间线,了解历史事件的原因、影响和意义。

在政治科目中,学生需要掌握政治学、经济学、哲学等基本知识,了解国家的基本制度和政策。在语文科目中,学生需要掌握语文基础知识,具备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在数学科目中,学生需要掌握数学基本知识和方法,具备解决问题的能力。

高考文综的应用价值和意义非常广泛。首先,文综考察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大学学习和未来的工作。其次,文综分数的高低对于学生的总分排名和录取情况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因此文综成绩优秀的考生更容易被优秀大学录取。

最后,文综知识对于学生的终身发展也非常重要,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世界和社会,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和综合素质。

扩展资料:

高考考全国卷的文科生,笔试分两天进行,考试四科分别是语文、文科数学、外语和文科综合。这里说外语而不是英语,说明高考可以选其他小语种代替英语,而文科数学和理科数学难度上也是有一些差异的,文数比理数稍简单一些。适用于全国卷的地区有河南、河北、吉林等地区。

如何应对高中历史新课程改革的挑战

要正确理解历史新课标在教学过程中最基本的理念:

一、新课标要求教学的知识应注重实用性。

历史教学主要是为了传授历史知识,但更重要的是为现实服务。

例如:应用于学生个人修养的培养和对历史的借鉴。

二、教学过程中以学为主,真正做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

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把教学活动中采用探究式教学,引导好学生自主学习。

还要注意将课程内容的实用性与不可回避的高考应试教学的关系处理好。

三、讲究把教学延伸到课外,以拓宽教学内容。

课本的知识容量有限,很多现实有用的知识课本涉及甚少或者根本没有涉及,教师必须要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良好的环境和所需用资料的介绍及推荐。

新课标人教版高中历史教科书,的编写体裁属于编年体吗

一、高中历史教师面临的挑战

高中历史新课程无论从教材结构、知识体系、教学理念、目标要求,还是高考改革、教材选择、教学组织等方面都对教师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1.不同版本教材如何选择和实施

在旧的课程体系中,高中历史教师的教学主要由教学大纲和教科书组成,而且全国基本一致。在新课程体系中,《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圈出了教师教学的范围,各个版本的教科书提供了教学的基本内容。教科书的选择面扩大了,有可能相邻的两个城市所用的教科书都不一样,而各个版本的教科书在体例设置、内容选择、观点阐述等方面也存在差异,如,中共何时正式确立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方针,以往教材都是说在中共“三大”,现在有的新教材也仍然这么写,但有的高中教材则写成中共“二大”,这在以往的一本教材时期是不可想像的。还有就是新教材增加了一些以前教师很少接触甚至从来没有接触过的新内容。如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古代希腊智者学派和苏格拉底等人对人的价值的阐述、历史学家的基本工作方法、二里头遗址研究中的疑难问题等一系列内容。这就对历史教学的设计与实施、理念与方法、考核与评价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使高中历史教师面临一系列的新问题,如,如何进行专题式历史教学,如何开设历史选修课,如何进行历史课程的过程性评价,如何改进高中历史学习方式,历史教师如何提升自己的业务水平,如何应对高考等等。

2、传统历史课堂教学模式如何改变

旧的教育机制和课堂教学模式的苟病早已被大家所认识和批判,都渴望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贯彻新的教学理念,新的教学方法,重塑历史课堂的价值和活力。然而长期以来以书本知识的传授和技能训练为课堂教学的任务,教师已习惯于按教材篇目,对教材知识进行精细化的处理,然后组织程序化的教学和操练,以达到教材知识落实的目的。结果是课程实施变成了教材灌输,教材篇目限制了教师和学生开展教学活动的空间,捆住了教师和学生的手脚。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和学生只有教材的要求,没有课程的目标;只有教材灌输的范围,没有课程实施的空间,课堂教学变得机械、沉闷和程式化。学生只能被动接受教师的“宏论”,课本的知识,这些都无益于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更谈不上主动参与和探究学习了。如果教师在观念和方法上没有更新,仍受传统课堂教学的束缚和影响,那新课改的实施就会困难重重。

3、高中历史教师自身素质如何提高

由于受长期应试教育的影响,不管是知识结构水平、教学方法的运用、新教材驾驭、新课改课堂的驾驭、自主探究能力等方面,广大教师都存在很大的问题,而这些都直接影响着课改的实施。因此,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是推进新课程改革顺利实施的关键。

4、初、高中的新课程改革如何衔接

高中历史新课程改革是在初中新课改的基础上实施的,它对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要求很高,因此初中阶段的历史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培养尤其重要。特别是新教材的编写不再是通史体例,如果学生基础过于薄弱,专题式的教学将面临课时过紧,学生自主探究能力不足的诸多障碍,如果教师迫于现实的考试压力,而不自主的穿老鞋走新路,那么新课程改革将失去原有的意义。因此初中阶段的学习水平及初高中教学的衔接程度直接影响着新课改的实施效果。

5、教学课程资源和硬件设施如何满足

教学课程资源包括图书资源、网络资源、社区资源、校本资源等等,新课程理念强调学生的自主探究活动和学习,如果教学课程资源不足,将严重影响学生自主探究活动的开展。或者由于资源不足而造成在合作学习活动中,只有少数同学唱主角而多数同学滥竽充数的情况。学校的硬件设施包括教学仪器、活动场所等等,如果硬件设施不足,必然导致教学手段单一,学生活动受限,难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的热情,也难以实现新课程的教学要求。

二、 如何应对高中历史新课改

1.更新教学观念,转变教师角色

历史新课标明确提出,历史课程“必须全面实现教育功能,在提高现代公民的人文素质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历史教师要真正“教好”历史,就必须更新教学观念,转变教师角色。 传统的历史课堂教学活动体现为单一的讲述,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居于主体地位,学生被动地接受历史史实,教师充当了历史知识和结论的灌输者的角色。在高中历史新课程的实施过程中,教师必须树立新的教师观、课程观、教材观、学生观、评价观,把握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原则,优化课堂教学过程,才能真正落实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和目标。角色影响行动,历史教师的角色是用灵活多样的方法和手段引导学生体验历史学习过程,帮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创造。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促进者和信息源。所以教师要由照本宣科的“领唱人”变为无所不知的“故事大王”,由上帝化身的“传教士”变为引领学生品偿人类优秀文明成果的“大厨师”,由师道尊严的“师长”变为与学生平等的“谈话人”。

2.完善知识结构,拓宽学术视野

在信息化高速发展的今天,教师的知识体系更新迅速,如果我们还仅仅满足于几本“教参”或大学通史教材,那就无法推进新课程的实施和保证历史教学的质量。高中历史新课程采取中外历史合编和专题化的课程结构,课程内容不仅把中外历史结合起来,而且几乎所有的模块都涉及多学科的知识,如语文、政治、地理、音乐、美术和各种自然科学。因此,作为高中历史教师,一方面要加深历史专业学识,另一方面也要掌握一定的相关学科、交叉学科的知识,使自己由单一的“专业型”教师培养成长为“复合型”教师。只有不断加强学习,完善知识结构,方能使新课程的实施落到实处。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史学研究方法的更新,研究视野的多样化、广泛化,史学研究领域不断扩大,研究也不断深入。史学研究一方面注重多角度、多层次对历史问题作微观探析,另一方面也呈现出综合化研究的态势,这对中学历史教学必然产生较大影响。我们看到,高中历史新课程教材已经在很大程度上摈弃了某些陈旧的观点。因此,高中历史教师应及时更新自己的知识和观点。教师应该如何去做呢?一方面,我们可以通过阅读一些杰出史学家的学术论文或论著,如罗荣渠的《现代化新论——世界与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斯塔夫理阿诺斯的《全球通史》,费正清的《剑桥中国史》,陈旭麓的《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等等。多角度地了解历史问题的侧面,还可以体会史学家是如何使用史料、诠释史料以及进行论证与说明的,从而使历史教师自身思维能力得到实实在在的有效训练。一方面还可以通过历史学术刊物及时了解最新史学观点,课程设计,教学得失等等,如《历史教学》、《中学历史教学参考》、《中学历史教学》、《新课程》、《历史研究动态》等等。同时,我们还要学习当代历史教育和教学理论,提升自己对教育规律的认识和把握。

3.优化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

当问及教学过程中用什么材料进行教学时,很多老师会不假思索地作出肯定的回答:“当然是用教材上的材料教啦!”。问题是新课程教科书有四个版本,同一个课题在不同版本的教科书中所选取的材料是不同的,这是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有人可能会说,“那就把四个版本教材共性的内容作为教学的重要内容”,问题是四个版本共有的内容不一定就是符合这一课题的最优选择,同时也就失去了“版本”的特色和意义;有人可能又会说,“应该以《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为依据,”问题是“四个版本”都是依据课程标准编写的。而且任何一种教科书都不可能是绝对真理,教师有权形成自己的教学处理,新课标同样也是如此,中学历史教师有权在对新课程的解读实施过程中形成自己的教学处理。我们不妨回到从前,在“一纲一本”的情况下,我们的教学是不是“千人一色”的。如果不是,那就说明教学中材料的选择和使用不是“教材”、“版本”和“大纲或课标”问题,应该是“教师”问题,不同的教师会对教学材料作出不同的选择和组合,而决定教师“选择”的一定是“教育追求”、“教学理念”、“学科功底”等专业素养。所以,无论我们选择哪一版本教材,关键在于教师对课程的理解和驾驭能力,在于教师教学方法和手段的创新。

4.注重资源开发,健全评价体系

课程资源的多样化和评价体系的多元化是实现历史课程目标的有效保证。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必须注意课程资源的开发和评价体系的重新构建,从而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和评价体系,真正实现新课程理念的要求和课程目标。历史课程资源指有利于历史课程目标实现的各种资源。从资源的分布看,除校内资源外,还包括校外资源,如图书馆、博物馆、纪念馆、网络资源、乡土资源、社区资源等。从资源的内容看,包括影视资源、文物、遗址等。教师要对这些资源进行有效开发和整合,带领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从而拓展学习内容,深化历史感受,提升学习效率和学习兴趣。

关于健全评价体系的问题,历史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历史新课程的设计和实施要形成以评价学生综合素质为目标的评价体系,全面实现历史教学评价的功能。也就是说,历史教学评价必须实现多元化,必须纠正将升学考试作为日常测验或考试的惟一模式。当然,要改变和健全评价体系,首先要改变教育主管部门对学校的评价体系,其次是学校改变对教师的评价体系,再次是教师形成对学生的评价体系。如果教育主管部门和社会还是按照高考升学率的高底作为评价一所学校的好坏或主要依据,那么,学校也会以同样的评价体系要求教师,一旦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评价与某种现实的“功利”褒奖紧密联系,传统的评价模式依然会我行我素,新课程的实施将大打折扣。所以,在实施新课程过程中,要加大课程资源的开发力度和建立健全新的课程评价体系,使新课程的步伐迈得踏实而有序,避免穿新鞋走老路。

河南高考考全国几卷?

不属于。属于 纪事本末体

从史书体裁的角度看,现行人教版(人民教育出版社)高中历史教科书的编撰体例属于 纪事本末体。

 

 解析:现行人教版高中历史教材是以专题的形式编写历史,而专题史最突出的特点就是以历史事件为中心线索来对历史进行编撰,结合纪事本末体的特点可知选D

从高考真题看高考对史书体裁的考查

真题回顾(2009·上海卷)史书有不同的体裁,不同的体裁又有不同的特征。纪传体史书的特征是

A.以事件为中心B.以人物为中心

C.以年代为中心D.以制度为中心

答案:B。

解析:纪事本末体、纪传体、编年体、典制体(典章体)等都是我国传统史书编撰的体裁。以事件为中心记载历史属于纪事本末体;以人物为中心的史书属于纪传体;以年代为中心的史书属于编年体;以制度为中心的史书属于典制体。

知识链接常见史书体裁

一、编年体

编年体是一种以时间(年月日)为中心编撰历史的史书体裁。

代表作:春秋时期孔子《春秋》(我国最早的编年体史书);北宋司马光《资治通鉴》(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

汉以后(包括汉)的编年体史书系列还有两个支系:“起居注”和“实录”。“起居注”是按照时间顺序专门记载皇帝的言行,“实录”是历代所修每一位皇帝在位期间的编年大事记,它们常常被史家采入正史,或引入编年,发挥了重要的史料功能。

常识拓展:

1.春秋三传:《左传》(春秋时期左丘明著,作者有争议)、《公羊传》和《谷梁传》。

2.通史和断代史:史书的类型,以时间跨度为标准来划分。通史指记载多个朝代的历史著作,如我国的两部通史代表《史记》和《资治通鉴》。断代史是指记载一个朝代的历史著作,如东汉班固的《汉书》(我国第一部断代史)和南朝刘宋时期范晔的《后汉书》。也有以国为单位来编写史书的,称为国别史,如《国语》(春秋时期左丘明著,作者有争议)、《战国策》(西汉刘向著,作者有争议)和《三国志》(西晋陈寿著)。

3.“史学双壁”:《史记》《资治通鉴》。两位作者司马迁和司马光被称为“两司马”。

4.四史:《史记》《汉书》《后汉书》和《三国志》。

二、纪传体

纪传体是一种以人物为中心编撰历史的史书体裁。

代表作:西汉司马迁《史记》(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中国古代的二十四史都属于纪传体史书。

三、典制体(典章体)

典制体(典章体)是一种以典章制度为中心编撰历史的史书体裁。

代表作:唐杜佑《通典》(我国第一部典制体史著)、南宋郑樵《通志》、宋末元初马端临《文献通考》,目录学家把这三部著作合称为“三通”。

《通典》《通志》《文献通考》都属通史范畴,此外历朝还有专述一朝典章制度的史书。私人撰修的称为“会要”,官修的称为“会典”。

四、纪事本末体

纪事本末体是一种以历史事件为中心编撰历史的史书体裁。

代表作:南宋袁枢《通鉴纪事本末》(我国第一部纪事本末体史著)。

自清康熙始,纪事本末体出现其特殊形式“方略”或“纪略”,主要记载军事行动,宣扬武力。清朝还专设方略馆编方略。

考题预测:从史书体裁的角度看,现行人教版(人民教育出版社)高中历史教科书的编撰体例属()

A.编年体B.纪传体

C.典制体D.纪事本末体

答案:D。

解析:现行人教版高中历史教材是以专题的形式编写历史,而专题史最突出的特点就是以历史事件为中心线索来对历史进行编撰,结合纪事本末体的特点可知选D。设计此题旨在考查学生对身边事物的关注程度,很多学生学了几年的历史可能连自己学的教材是什么体裁都不清楚,设计这样的考题灵活地考查了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运用能力。

五、史评体

史评体是指评论史事或史书的论著。

代表作:唐刘知几《史通》(我国第一部史评体著作)、清章学诚《文史通义》。

六、纲目体

纲目体是一种以编年记事为主,纲为提要,目为叙事的史书体裁。

(辅助理解:比如说如果作者要褒扬忠孝之人,他就可以分别以忠孝为纲<题目>,然后再在各自的下面把“忠”、“孝”的人物、事件放在下面,以论证纲。通俗地说,也就是下文的人物、事件始终围绕题目进行阐述或论证,和写作文相似。)

代表作:南宋朱熹《资治通鉴纲目》(我国第一部纲目体史著)。

七、学案体

学案体是一种专门记录学术源流和流派的史书体裁。

代表作:南宋朱熹《伊洛渊源录》(我国第一部学案体史著)。

八、章节体

章节体是一种以章节为中心编撰历史的史书体裁。

代表作:晚清夏曾佑《中国古代史》(我国第一部章节体史著)。

考场练兵

1.有一部断代体史书,首创“志”的体裁,经两代人合作完成。这部书是

A.《史记》B.《三国志》

C.《汉书》D.《资治通鉴》

2.下列选项中符合《资治通鉴》的写作年代、编纂体例和选材原则的是

A.汉武帝生平集中于单篇B.司马光砸缸的故事收入其中

C.唐太宗事迹按时间叙述D.成吉思汗西征路线详细记载

答案及解析

1.C《史记》和《资治通鉴》均属通史,不是断代史,排除A、D。《汉书》和《三国志》虽同是断代史,但《汉书》是班固在整理父亲班彪遗稿的基础上编写而成的,而且在《汉书》书中第一次出现了“志”的体裁,如《食货志》等,因此正确答案为C项。

2.C思路一:《资治通鉴》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编年体史书的主要特征就是以时间为中心编撰历史,抓住关键词“时间”,选C。思路二:《资治通鉴》是编年体通史,作者是司马光,它记载了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0年),下止五代后周显德六年(959年)的历史。A属纪传体,B在北宋时期,D在南宋时期,所以A、B、D错误,选C。

河南高考考全国几卷如下:

河南高考用全国乙卷考试。是由教育部考试中心组织命制的、适用于全国大部分省区的高考试卷,目的在于保证人才选拔的公正性。

2023年河南省高考使用的是“全国乙卷”,其对应的是新课标Ⅱ卷、新课标Ⅰ卷,采用传统高考文理科模式。

河南全国乙卷的组成科目有由语文、数学、外语3门全国统考科目成绩和物理、化学、生物、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的任选3门选择性考试科目成绩构成。

河南高考满分为750分,其中的语文、数学、外语科目每门满分均为150分,其他每门满分均为100分,以卷面原始分计入高考文化课总成绩。

针对报考体育、艺术类专业的河南考生,除参加文化科目考试外,还须通过相应的专业考试,专业考试由省招办和相关高校组织安排。

2023年河南高考满分是多少

河南省高考科目设置为“3+文科综合/理科综合”。

“3”为语文、数学(分文科数学、理科数学)、外语(含听力),是考生必考科目;文科综合(包括政治、历史、地理)和理科综合(包括物理、化学、生物),由考生根据本人情况选考其一。

河南省高考“文科综合/理科综合”每科满分为300分,其他各科满分均为150分,总分满分为750分。

报考体育、艺术类专业的河南考生,除参加文化科目考试外,还须通过相应的专业考试,专业考试由省招办和相关高校组织安排。

文章标签: # 历史 # 教师 # 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