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教育新闻 教育新闻

高考真题来历,高考真题怎么来的

tamoadmin 2024-06-25 人已围观

简介1.求2010福建省高考文科考试说明2.2011上海高考语文 现代文阅读的答题技巧3.山东春季高考什么时候报名4.高考作文800字来历5.全国各省高考分数线2023年公布湖南 《早》湖北 《以幻想为主旨》广东 《与你为邻》安徽 “交流四水抱城斜,散作千溪遍万家,深处种菱浅种稻,不深不浅种荷花。”根据这首诗作文。这诗写的是杭嘉湖鱼米之乡的风貌,也写出了荷花的习性。此诗通过写江南水乡的优美风光说明了一

1.求2010福建省高考文科考试说明

2.2011上海高考语文 现代文阅读的答题技巧

3.山东春季高考什么时候报名

4.高考作文800字来历

5.全国各省高考分数线2023年公布

高考真题来历,高考真题怎么来的

湖南 《早》

湖北 《以幻想为主旨》

广东 《与你为邻》

安徽 “交流四水抱城斜,散作千溪遍万家,深处种菱浅种稻,不深不浅种荷花。”

根据这首诗作文。

这诗写的是杭嘉湖鱼米之乡的风貌,也写出了荷花的习性。此诗通过写江南水乡的优美风光说明了一个道理:人们做任何事情都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按客观规律办事,“深处种菱浅种稻,不深不浅种荷花。”不能形而上学地搞“一刀切”,绝对化。

浙江 命题作文:“角色转换之间”

传说有的雏鸟长大后,会衔食喂养衰老的母鸟。人们把此现象称为“反哺”。

人类社会也存在类似现象。年轻一代对年长一代的文化影响被称之为“文化反哺”。千百年来,在以父辈对子辈施教为主流的正统传承方式下,文化反哺犹如潜流引而不现,但在迅疾变化的当今社会,年轻人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反哺能力。他们在科学知识、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审美情趣等各个方面,越来越明显地影响着年长一代,施教者与受教者之间,角色常常发生转换。

以“角色转换之间”为题,可以讲述故事,抒发情感,也可以发表见解。文体除诗歌外不限,字数在800字以上。

2010年山东高考作文题:人生的光影变化

作文题以列夫托尔斯泰的一句话理解“阴影与光明”,凸显了加强学生心理素质、培养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性。“人生最大的问题,是如何正确处理好逆境与顺境、处理好面对人生中光明与阴影的时刻,这是每个人都需要面对和思考的”。

把关注的焦点转向了人生,转向了关注学生的个人成长。今年的命题意旨很明确,就是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增强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今年的命题对考生的思辨能力提出了较高要求。另外,在作文要求里,提出“文体特征鲜明”,我认为写议论文是比较合适的,也容易得高分。

只要做到平时大量阅读,知识积累足够丰富,高考作文都称不上难。无论是命题作文还是无命题作文,都能够反映学生的思想,考察平时学生自身的知识积累、语言表达能力。

2010年山东高考作文题:人生的光影变化

作文题以列夫托尔斯泰的一句话理解“阴影与光明”,凸显了加强学生心理素质、培养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性。“人生最大的问题,是如何正确处理好逆境与顺境、处理好面对人生中光明与阴影的时刻,这是每个人都需要面对和思考的”。

把关注的焦点转向了人生,转向了关注学生的个人成长。今年的命题意旨很明确,就是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增强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今年的命题对考生的思辨能力提出了较高要求。另外,在作文要求里,提出“文体特征鲜明”,我认为写议论文是比较合适的,也容易得高分。

只要做到平时大量阅读,知识积累足够丰富,高考作文都称不上难。无论是命题作文还是无命题作文,都能够反映学生的思想,考察平时学生自身的知识积累、语言表达能力。

2010年宁夏高考作文题:成才是有规律的

今年宁夏作文题同样是新材料作文,贴近几年的高考作文,我们从中看出,关注社会生活,关注世道人心,关注励志成长,这是高考作文立足现实的体现,也是高考作文核心价值观的体现。

它最大的特点是高度的开放性与严格的限制性相结合。新材料作文所给的材料形式是灵活多样的,又吸收了话题作文先进理念的有着鲜明特点的作文形式。应抓住材料中的最后一句,“人才成长是有一定规律的”,依此作为本次作文审题立意的突破口。这正是材料作文开放性的体现。另一方面,构成整个材料的三个小故事,又把主题限定在一定的范围之内,可以让考生有话可说并言之有物,不至于让考生无的放矢无从下笔。换言之,也就是整篇作文必须在“人才成长是有一定规律的”这句话的统摄之下,同时,“这个规律”的具体内容隐含在材料之中——即三个小故事传达出的哲理。观赏鱼的故事的哲理是,人才的成长需要一个适合自己的宽松的环境;狼的故事则侧重在人才成长过程中,好奇心所起到的重要作用;罗森塔尔心理测验的故事,告诉我们,积极的心理暗示在人才的成长中有着巨大的激励作用。

2010天津高考作文题:《我生活的世界》

这个作文题目时代特色鲜明,生活气息浓郁,主体意识突出,选材空间开阔,考生容易切入,能写出真情实感;该话题利于他们从自己熟悉的世界出发,写出他们观察到的世界,体味到的人间真情,领悟到的人生真谛,展示出他们的审美情趣和思想个性。

对考生来说,并不难,在网上搜索,类似的作文题不少;但要得高分,也不易,要写出学生的个性,还是挺难。该话题富于一定的开放性和灵活性,为考生提供了较为广阔的选材空间。考生不妨聚焦身边的凡人小事;可以写物质世界的丰富,也可以写精神文明的进步;可以写国家的发展、家乡的变迁,也可以写亲人的温暖、校园的苦乐;可以写实实在在的人生,也可以写虚拟的网络世界;找到自己构思立意的切入点,小处落笔,使人人都有话可说,有感可发,有情可抒,凸显出考生的个性特征。

2010年北京高考作文题:仰望星空与脚踏实地

2010年北京的“仰望星空与脚踏实地”,理想化的色彩更为浓厚。命题既大气又平易,既形象又深刻,既有知性又富感性,可谓情理兼长,这样的命题,便于各类考生充分发挥。知性的考生,结合图景与二者之间的关系,可将文章开掘得透辟独到,颖悟深邃,尽情展现自己思维的强度与力度。感性的考生,借助于这样的一幅画卷,描摹情景,透视画面,抒写自我灵转跳脱、隽永绵长的拳拳心意。知性与感性和谐地交融交织,给予了考生丰沛而灵动的空间,让众多的考生,有了广阔自由的驰纵空间与逞才余地。而启发学生自行联想,构建联系,从而更好的考查学生的主观意识和心智素养。

这个题目实际上涉及到了理想和现实的问题。它的要害也就是理想和现实的问题。拟题思路显然是让考生就“理想与现实统一”的教育思想作发挥。在这个题目下,以中国教育为背景的学生,“发挥”的空间可以说是无穷大的,也是以说是无限小的。据报道,许多考生考试后表示对这个题目有似曾相似的感觉,甚至某中学集体押中了这个题目。这个案例充分表明,现在的高考作文题目设置,是考不出学生的真正作文能力的,它考的是学生对已经高度模式化的作文方式的熟练掌握和对社会主流思想的套用能力,甚至可以说,今天的高考作文,更大程度上是考验辅导考生的作文教师或学生家长的社会敏感度。

2010江西高考作文题:命题作文《找回童年》

江西省的找回童年,也昭示和充满了人间情趣,文题极大的热切的关注了青少年成长的焦点问题。这些作文题目无一例外的是能够走进考生的心灵,关注考生的生活和情感,与考生的心灵相呼应,因此考生在考场会顺利的自我表达,而不至于让考生措手不及,胡编乱造,担心作文离题,

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孩子的童年更多的充斥的却是繁重的作业压力,还有各种补习班、各式各样的特长班,孩子的童年被“篡改”了,再加上受信息社会的影响,各种信息不加选择地灌入孩子的大脑,他们的童年也被污染了。所以,“找回童年”这道作文题目,能引起学生的强烈共鸣,说出自己的心声。找回童年,其实有很多可以写的方式,学生看到这个题目肯定特别高兴,无论是城市中的学生,还是乡村中的学生,还是城镇的学生,都很有东西可写。无论是从友情,从爱情,从家里的亲情上,从社会的发展,从家乡的变化,从环境,从心态的变化等等方面都可以谈。但审题时需注意,本作文题目的侧重点是“找回”,在作文时一定要围绕这个方面来写。

2010年高考辽宁卷作文题:材料作文大与小的选择

辽宁省材料作文以一个故事,来讲述“大与小的选择”,以期考生辩证看待得失与多少,着眼考察考生的思维。考生能够抓“大与小的选择”这个切入点,考生在审题立意时意在准确理解材料含义,那并不难,比较好发挥。但此题目过于宽泛,考生一不留神容易跑题。

2010年四川高考作文题:人生的几何体

四川作文题《人生的几何体》,富有哲理,从点和线、线和平面、平面和立体等几何关系引出对人生的思考,不同的组合产生不同的创意和选择。预设了开阔豁达的空间,叩问着人生哲理,也叩问着考生对社会与他人的关注。

总体来说不难,考生没有审题障碍,不太会走题偏题。题目贴近社会和人生,考察学生对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等方面的洞察和思考。学生平时关注社会,感悟生活,而不是做生活的旁观者,就能写出真实情感和独到见解。

2010年湖南卷作文题:“早”

首先,此命题突出了湖南特色和湖湘文化的内涵。看到《早》这个题目,我就想到(吴伯箫)的《早》,作者通过对三味书屋的陈设、腊梅花以及鲁迅书桌上“早”字的来历的描述,教育人们要珍惜时间,学习鲁迅先生时时早、事事早的精神;看到《早》这个题目,我就想到了毛泽东的“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看到《早》这个题目,我就想到了当代湖南人敢于打破用人常规,敢于率先实现长株潭一体化。它彰显了湖南人敢为天下先的精神,能正确引导学生关注时事,关注社会。

其次,此命题着重考察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学科综合素养。关于《早》,大部分考生表示作文不难,题材缺泛,写好不易,适宜考察学生的综合素质,适宜选拔人才。这一点不假,你翻遍所有的复习资料,搜索完所有的百度网页,几乎难以找不到现成的指导、范文,甚至素材。但是,稍为搜肠刮肚,就会发现小学课本学过《早》,初中读过“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青蜓立上头”,高中新闻教材中那“记者先人一秒的新闻报道”及复习过《早梅》;电视中一瞬间飞编大江南北的“蒙牛牛奶”广告,地震前能防范于未然进行地震预演的某所学校;打仗前的抢先占领高地,农业生产中的春茶买早……无一不昭示着“早”。这个题目还是比较好发挥的,可以联想到很多事例。学生综合素质好,不愁无米下锅。

再次,这个题目比较具有思辨性,能考验学生思维拓展。此题既能培养学生赶早的情怀,也能使学生认清“早”偏负面的。看到这个“早”字,想到爱玲姐姐说的:“出名要趁早”。也可以想到“无利不起早”。“早离早散早好”。学生可以见仁见智,可以百家争鸣,可以自由发挥,可以议论可以记叙:正面立意、反面立意皆可,即便今年的命题作文存在一定的难度但在规定的时间内还是可以从容的完成写作的。从考场反馈看,大多数都写玩了。

2010年陕西高考作文题:材料作文自主命题

综观今年的作文题目,命题立意鲜明,不是让人挠头、找不出写作方向的题。首先作文可以从“成功与环境的关系”、“环境改变人”、“以环境做由头,人如何更好的面对、提升、发展自我”、“人与环境如何和谐相处”等方面入手发挥。其次,作文命题非常关注人文、人性、从细微处考查人生规划和人生态度,引发人与环境的关系的思考,非常有利于人性的健康发展;第三,作文命题具有暗示性、互补性和拓展性,通过动物来启发人和环境怎样更好的和谐的生存在一起,很有意义。

学生在审题立意时既可整体把握,又可各有侧重,选取其中任意一点,展开深入论述,只要观点明确,不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范围作文,应该不会有太大的问题。就题目设置而言,也还是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突出“人的成长与成才”这一主题。这也是随着社会文明程度的不断提高,人的发展问题越来越受到社会关注的一种表现。题目材料中罗列的三个事实,很明显试图分别从“成才需要自由空间”“成才需要好奇心和探索欲”“成才需要自信力”三个角度来解析成才之路。而材料的最后一句话“以上现象启发人们认识到人才成长是有一定规律的”则是意在引导考生要通过所给的三件实事分别概括出个中所隐含的规律,有一定的思辨性。

作文题目,基本还是沿袭了前几年的命题路子,做到了平稳过度,让新课改与老教材之间有了衔接,首先学生从心理上易于接受,不会造成太大的压力。

2010年广东高考作文题:与你为邻

作文提示语中对命题“与你为邻”进行了简要的解说与提示,意在帮助考生准确理解题目含义。题目中“邻”是邻接、邻近、接近的意思,提示语中强调“邻,无法回避,却可有所选择”,考生可以写自己(或泛指“人们”)选择与什么“接近”或“邻近”,从中得到什么教益、启示、熏陶、激励,进而提升了自己的思想境界、品格修养、人格气质等。也可以写怎样与选择的对象为邻,或者写应该以什么对象为邻,等等。

快速选择“你”是写好本题的前提。本文可以实写“邻”,也可虚写“邻”,在“有形”或“无形”中选定一个记叙、议论或抒情的对象。“有形”的对象是看得见、摸得着的人或物,如考生可以轻松选择“邻居”、“同学”、“书籍”、“网络”、“音乐”等作为写作对象;特别是虚写,“无形”的对象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属于指精神层面的东西,一般是真、善、美的化身,如“爱”、“节俭”、“创新思想”、“诚信”、“正义”、“志节”“坚强”等。

题目要求考生“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和感受”,意在要求考生写出自己的思想,使文章有自我的思考,考生可以用记叙文或记叙散文写自己真实的生活体验,也可以用议论文或议论散文写自己对选择与“与什么为邻”的利弊的感受或认识。要想的高分关键是有无个性化的表现,尤其那些有独立思考、独立见地的作文将表现出思想锋芒和个性特征,从而获得高分。

2010年上海高考作文题:材料作文丹麦人钓鱼

是一篇带着哲理性的材料作文,学生写作时,首先要读懂材料,然后联系生活提炼观点。考生可以从几个角度来写,第一是针对那种目光短浅,且缺少长远考虑,只顾别人不顾自己甚至后人的现象来写,第二是从时间的角度去考虑,事物的发展总有一个过程,小鱼变成大鱼也需要一个过程,现在很多人往往违背规律,揠苗助长,省略过程,可以联系到渤海湾休渔季、环保、人和自然的和谐共处等,譬如现在我国有些地方环境污染严重、部分渔民采用不科学的捕鱼方式等,可以学习国外的先进做法,也应该从中国古已有之的不用密网捕鱼的做法中得到借鉴。此外,这道作文题也考验学生的辩证思维,即“取”和“舍”的关系,若要得到更多机会,就不要太计较眼前的小利等。

这个题目新倒是不算新,但考生可以从多个角度出发来写。考生可以从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耐得住寂寞,不要重数量不重质量,不要急功近利,不要浮躁,学会等待,要有更宽广的胸襟,为子孙后着想等角度展开等等,引导社会关注这一现象。

2010重庆高考作文题:“难题”

今年这个“难题”不简单,范围有点宽,几乎每个学生都可以上手,降低了审题难度,写起来不容易偏题。同时,“难题”贴近生活,也让学生们言之有物。给考生的发挥空间很大,考生可以写生活中的难题,也可以写广泛的社会生活、个人生活,国家和社会的发展都可以入题,关键是要选好材,不流于俗套。

虽然容易上手,但是要写好作文得高分却不易。这个题目对学生的思辨能力要求高,必须有一定的思想深度,仅仅只是语句优美难以得高分。

2010年江苏高考作文题:倡导绿色生活

这个题目继续考查学生对社会的观察能力,关注自我与关注时代社会共融,关注自己的社会责任感,让考生在观察中显示出自己的思辨力。

“绿色生活,是一种生活的理念”,这个提示可以让我们联系到“低碳生活”的生活方式。在提倡低碳生活的今天,学生们的一些生活细节也随之发生一些改变:更加重视节能,随手关灯、开关、拔插头,不坐电梯爬楼梯,出行以自行车、公交车代替私家车等;更加重视环保,用布袋、竹篮等代替塑料袋,不乱扔电池等……所以考生如果以这样的生活方式的描写叙述来阐述对题目的理解,应该不是很难。

但是,要把它写深刻,写出特色,还是有一定的难度。我们要注意的是,“绿色生活”是一个充满形象感的词,它不是一个概念、一种说法的简单诠释,它能让考生张开想象的翅膀,以具体的形象的事物引领深入的思考。

考生如果注意到导语中的“与生命、生态紧密相连”的提示语,扣住“生命”的概念,我想应该写得更深刻,更有价值。因为,“绿色生活”更是一种生活态度,它与我们生命的质量息息相关。

比如“简单生活”,“绿色生活”意味着物质生活简单,但是心灵生活丰盈。在我们现在这个浮躁的、喧嚣的社会,人们沉浮其中,缺少的不正是心灵的绿色吗?我们需要地球的绿色,我们也需要心灵的环保,我们不要灯红酒绿,不要急功近利,更不要尔虞我诈,我们要简单澄澈中的人生大智慧。

201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试湖北卷作文题

湖北省的作文题目,感觉如同以往很多年的一样,觉得比较难,不好写。不利于考生的真情发挥,由衷的表白,自由的畅想,使得考生在复习备考时文不由心,虚情假意,胡乱编造;在考场时,慌不择路,措手不及,没有了我的情感、我的思想、我的爱好等的自由倾诉和表达,这就导致命题拒人于千里,考生对作文材料不感兴趣或者根本不熟悉,或者只有极其少数的学生熟悉,就说今年的这个题目吧,这作文材料大致可归结为幻想和现实,题目和考生的实际生活相隔遥远,考生的生活经历如同大海那么宽广,考生的情感和品德素养包罗万象,你不从这些角度命题,而另辟蹊径,就是对考生的不关注,是对考生道义上的背叛,作文来自于生活,生活是作文的源泉,这是一般道理,也是普遍规律,任何脱离生活实际的命题都是不合适的。当然幻想是科学发展的客观要求,事实上现代的高中毕业生也有少部分富于幻想。熟悉幻想的故事。知道幻想对现实的意义,对将来的贡献,但我这里说的只是少数甚至是极少的学生,作为高考作文,无疑要照顾大多数学生的,正如新课程所提倡的教学要面向全体一样,我们的作文命题也要面向全体。

2010年高考安徽作文题:材料作文

这是一道材料作文,而且所给材料是一首哲理诗,考生会为自然清丽的语言、江南水乡的优美风光而激赏,这是“知识和能力”目标的落实;读而再作玩味,则能获得某种智慧和启迪:做任何事情都要顺从自然,因地制宜,按客观规律办事;“深处种菱浅种稻,不深不浅种荷花”,也可说是不能形而上学地搞“一刀切”,绝对化。“过程和方法”的目标在拿捏“诗的哲理”中实现;这首诗表面上写的是江南水乡的生活,但却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哲理主要体现在“深处种菱浅种稻,不深不浅种荷花”上,在不同的地方,适合种的东西是不一样的,由此可以推出在做其它事情上也是如此,要因地制宜,要符合实际情况。

作文的立意,就是“诗的立意”+“考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道试题的“立意”不像命题作文的直白、话题作文的宽泛,而是隐藏在“文字之外,万象之内”,这就是一道“坎”,要跨过去,需要考生运用自己的生活经验、生活积累与积淀去感受语言文字中所表达的事物,所阐述的哲理。

在审题上有一定的难度。对于这道很美的作文题目,如果学生能过了审题这一关,应该能写出高质量的美文。

2010年福建卷作文题:根据格林童话命题作文

福建高考语文卷作文题是一道纯粹的材料作文题,不提供题目,也不提供话题,不限文体,让考生自己阅读材料,从材料中感受某种情感,或归纳某种观点,进而成文。就是在审题上给考生太多的障碍。

考生以谈民间与历史的关系,有能力论述该经典是如何详细地描述民间状态、如何真实地反映历史,或者以谈意愿与结果的关系,那会是一篇很切题、很有深度的文章。

就本次作文来看,有利于学生展开自自己的思维,关注生活,展示自己生活的经历和感受,观念和认识,展示自己无比丰富的内心世界,情感生活,展示自己的个性与能力,最终能够引导学生从经历生活、感受生活、思考生活转化到能够总结生活经验,指导生活未来,创造美好生活这样一个良性的轨道。(冠华作文网特别供新华网专稿 )

求2010福建省高考文科考试说明

新高考是指中国部分省份在高中阶段进行的高考改革,其中一项改革是引入选拔性考试成绩与学业综合素质评价相结合的录取机制。新高考的排名主要考虑这些方面:考试成绩、学业综合素质评价、学校推荐等。

1、考试成绩:新高考仍然会考核学生在各科目的考试成绩,这些成绩可能通过等级制进行评定(如优秀、良好、合格等),或者转换为分数。

2、学业综合素质评价:除了考试成绩,学生的学业综合素质评价也会参与排名。这包括学生的学科能力、综合素质、创新潜能等方面的综合评估,可能涉及学校的定性评价和量化评分。

3、学校推荐:学校会根据学生的学业表现、综合素质等因素向高校推荐学生。学校推荐可以作为学生排名的参考因素之一。

高考的来历

高考,全称是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是中国大陆高中毕业生参加的高等教育招生考试。从历史上来看,高考被公认为中国教育制度中的最重要考试之一。高考起源于1952年,当时的中国实行全国高校招生计划。

但由于各省份的录取标准和考试内容不同,导致选拔不公和浪费资源的问题,因此迫切需要一个统一的选拔机制。1952年,中国政府决定推行全国统一考试,即高考。首届高考于1952年10月4日至6日在全国范围内举行,共有11个省市参加考试,共有67084人报考。

此后,高考成为中国教育体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经过几十年的发展,高考已经成为导向中国学生未来教育和职业道路的重要考试。高考在中国社会中有着极高的地位和影响力,考试成绩往往被视为评价学生能力和决定未来发展方向的重要指标。

高考成绩对考生的命运产生了直接的影响,决定了他们是否能够被心仪的大学录取。高考成绩也会被用于评选各种奖学金和相关荣誉,因此对于中国的学生来说,高考是一项重要的考试和生活中的大事。高考也被认为是中国社会晋升机会的重要关卡,因此备战高考成为中国学生和家长的重要任务。

2011上海高考语文 现代文阅读的答题技巧

201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福建省文科综合考试说明(文科?课程标准实验版)

Ⅰ.命题指导思想与原则

(一)指导思想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是合格的高中毕业生和具有同等学力的考生参加的选拔性考试。高考应具有较高的信度、效度,必要的区分度和适当的难度。高考文科综合试卷必须依据高考性质和普通高中新课程的要求,在考查考生对所学相关课程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的基础上,注重考查考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全面反映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课程目标。

(二)命题原则

高考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命题必须根据高校选拔新生的需要和普通高中深入实施新课程、推进素质教育的要求进行,并遵循以下原则:

1.思想性:反映加强思想道德教育、民族精神教育和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的要求,促进考生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2.科学性:符合考试说明的要求,做到试卷结构合理、规范;试题内容科学、严谨,文字材料简洁、明确,参考答案合理、准确,评分标准客观、公正;试题的难度要求适当,思考量、阅读量和书写量适中,具有较高的信度、效度和一定的区分度;在注重基础的同时,突出学科思想方法,关注考生的发展潜力。

3.时代性:在考试内容选择、试题形式设计和答题要求确定上,既体现学科特点,重点考查考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又反映时代特征,关注社会热点,关注社会生产、科技发展的状况,关注人类面临的重大问题。

4.人文性:落实素质教育要求,关注考生全面、和谐、健康的发展;关注优秀民族文化成果,重视考生人文素养和人文精神考核;尊重考生的学习特点和认知水平,贴近考生。

5.实践性:加强与社会实践和实际生活的联系,适当探索试题的开放性与探究性,考查考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引导考生提高参与社会实际生活的能力。

6.选择性:根据普通高中新课程遵循共同基础与多样选择相统一的原则,尊重考生学习需求和发展方向的差异,设置选修模块的选答题,鼓励和促进考生个性化发展。

Ⅱ.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

1.答卷方式:闭卷笔试。

2.考试时间:150分钟。

3.试卷满分:300分。

4.内容比例:思想政治、历史、地理三科各占100分左右。

5.题型比例:试卷包括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

第Ⅰ卷为考生必答的单项选择题,共36题144分。

第Ⅱ卷为非选择题,共156分,分为必答题和选答题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为必答题,共3题,约116分,思想政治、历史、地理各1题,分别为思想政治、历史、地理各学科的必修内容。

第二部分为选答题,约为40分。选答题共有8题,考生可从中选择思想政治、历史、地理学科各1题作答。其中包括从思想政治学科的《国家和国际组织常识》和《科学思维常识》两个模块的试题中选答1题,从历史学科的《历史上重大改革》、《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和《中外历史人物评说》三个模块的试题中选答1题,从地理学科的《海洋地理》、《自然灾害与防治》和《环境保护》三个模块的试题中选答1题。

6.试题难度:全卷总体难度(P)0.60左右,其中思想政治0.60~0.65,历史0.60左右,地理0.55~0.60。

7.组卷方式:试题按题型、内容等进行排列,选择题在前,非选择题在后。同一题型中同一学科的试题相对集中,同一学科中的不同试题尽量按由易到难的顺序排列。

Ⅲ.考试范围与内容

1.考试范围

历史

2010年高考文科综合试卷历史试题的命题,参照《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历史高考《考试大纲》以及《福建省普通高中新课程教学要求(历史)》,以本《考试说明》为依据,并结合福建省历史教学实际情况进行。考试命题范围涉及《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所规定的必修和选修内容。其中,历史Ⅰ、历史Ⅱ和历史Ⅲ三个必修模块为必考内容;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选修2《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以及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3个选修模块为选考内容。

历史学科试题总分为100分,其中选修模块内容约占15%。

2.考试内容

历史 必修部分

古代 古代中国 1.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1)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宗法制 分封制 西周时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2)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始皇帝”的来历 三公九卿 郡县制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

(3)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刺史 三省六部制 行省制度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4)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 明朝内阁 清朝军机处 君主专制制度加强的影响

2.古代中国的经济

(1)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 从刀耕火种到精耕细作 土地制度 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2)手工业的发展 纺织业 冶金业 陶瓷业 手工业生产方式 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特征

(3)商业的发展 市场的发展 城市的发展 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

(4)资本主义萌芽与“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

3.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1)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百家争鸣 孔子、孟子、荀子与儒家思想的形成

(2)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董仲舒的儒学思想 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3)宋明理学 朱熹的理学思想

(4)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 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的思想

4.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

(1)科技成就 四大发明及其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

(2)汉字的起源演变和书画的发展 汉字的起源和演变 书法 中国画

(3)文学成就 诗经 楚辞 唐诗 宋词 元曲 明清小说 中国古代不同时期的文学特色

(4)京剧等剧种的产生和发展 京剧的产生

古代希腊、罗马

1.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1)雅典民主政治 地理环境与城邦制度对希腊文明的影响 雅典民主政治的内容及其意义

(2)罗马法 罗马法的内容与作用

2.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

(1)智者学派 普罗塔哥拉的思想主张 (2)苏格拉底 苏格拉底的思想主张

近代

近代世界 1.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

(1)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

薄伽丘、莎士比亚的代表作 马丁?路德的主要思想 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

(2)启蒙运动 孟德斯鸠、伏尔泰、卢梭、康德的启蒙思想 启蒙运动时期人文主义的发展

2.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1)新航路的开辟 新航路的开辟与世界市场的形成

(2)荷兰、英国的殖民扩张 荷兰的殖民扩张 英国的殖民扩张 殖民扩张对世界市场形成的影响

(3)两次工业革命 两次工业革命及其对世界市场发展的影响

3.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

(1)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权利法案》 责任制内阁的形成 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特点

(2)美国共和制的确立 1787年宪法

(3)法国共和制、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 《德意志帝国宪法》

4.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诞生和国际工人运动

(1)《***宣言》 (2)巴黎公社

5.近代科学技术

(1)经典力学 (2)进化论 (3)改良蒸汽机 (4)电气技术的应用

6.19世纪的世界文学艺术 p129

(1)文学的主要成就 拜伦的《唐璜》 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 列夫?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

(2)有代表性的美术作品 莫奈的《日出?印象》 凡?高的《向日葵》

(3)有代表性的音乐作品 贝多芬的《英雄交响曲》

(4)影视艺术的产生与发展删除

近代中国

1.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1)1840至1900年间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

鸦片战争与《南京条约》 第二次鸦片战争 甲午中日战争与《马关条约》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与《辛丑条约》 太平天国运动 义和团运动

(2)辛亥革命

中国同盟会 武昌起义 中华民国的成立 清帝退位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

(3)五四运动和中国***的成立

五四运动 中共一大 中共二大

(4)新民主主义革命 国民革命运动 “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开辟 红军长征 抗日战争 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意义

(5)侵华日军的罪行与中国军民的抗日斗争

九一八事变 七七事变 南京大屠杀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正面战场与敌后战场 抗日战争的胜利

2.经济结构的变化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1)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工业的兴起

(2)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3.思想解放的潮流

(1)新思想的萌发

林则徐开眼看世界 魏源的《海国图志》

(2)维新思想

(3)

(4)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现代 现代世界

1.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

(1)俄国十月革命

(2)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 (3)“斯大林模式” (4)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

2.罗斯福新政和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1)1929至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

(2)罗斯福新政 (3)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等国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国家普遍干预经济 社会福利制度

3.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

(1)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

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 “冷战”对战后国际关系的影响

(2)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

欧洲共同体的形成 日本崛起为经济大国 中国的振兴 不结盟运动的兴起

(3)两极格局的瓦解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

苏联解体 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及其影响

4.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1)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

(2)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 欧洲联盟 北美自由贸易区 亚太经济合作组织

(3)世界贸易组织和中国的加入 关贸总协定 世界贸易组织 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4)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与影响

5.现代科学技术

(1)相对论和量子论 (2)现代信息技术

6.现代艺术

(1)毕加索的美术作品 (2)影视艺术的产生与发展

现代中国

1.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开国大典

(2)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中国***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3)“文化大革命” “文化大革命”对民主与法制的践踏

(4)改革开放以来民主与法制的建设 十一届三中全会在民主与法制建设方面的贡献 依法治国战略的确定

(5)“一国两制”的理论和实践

“一国两制”的理论 香港、澳门的回归 海峡两岸关系的缓和与发展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1)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

过渡时期总路线 “一五”计划 三大改造 中共八大 “”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文化大革命对国民经济的破坏

(2)十一届三中全会关于改革开放的决策

(3)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

(4)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5)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邓小平的南方谈话 中共十四大 中共十五大

3.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1)新中国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的确立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日内瓦会议 万隆会议

(2)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

(3)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日邦交正常化

(4)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联合国和地区性国际组织中的重要外交活动

中国在联合国、亚太经合组织和上海合作组织中的重要外交活动

4.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1)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

服饰的变化 西方饮食文化的传入 居室建筑的变化 婚姻观念与婚丧礼仪等社会习俗的变化

(2)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

(3)报刊、影视事业的发展和互联网的普及

5.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

(1)三民主义 (2)毛泽东思想 (3)邓小平理论 (4)“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6.现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

(1)科技发展的主要成就 “两弹一星” 载人航天 杂交水稻技术

(2)“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3)教育事业的发展 “三个面向”方针 “科教兴国”战略

选修部分

(一)《历史上的重大改革》 1.梭伦改革 2.北魏孝文帝改革 3.王安石变法 4.欧洲的宗教改革

5.明治维新 6.戊戌变法

删除专题二商鞅变法、专题六阿里改革、专题七俄国农奴制改革

(二)《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1.近代欧洲的民主思想 (1)洛克 (2)卢梭

2.民主政治的重要文献

(1)《独立宣言》 (2)《人权宣言》 (3)《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3.法国建立共和制的曲折历程

(1)法国大革命 (2)19世纪法国政体的变迁

4.近代中国的民主思想与反对专制的斗争

(1)康有为、和的民主思想 (2)辛亥革命前后反对专制的斗争

(四)《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1.古代中国的政治家 (删除秦始皇)

(1)唐太宗 (2)康熙帝

2.东西方的先哲

(1)孔子 (2)柏拉图 (删除亚里士多德)

3.欧美资产阶级革命时代的杰出人物 (删除克伦威尔)

(1)华盛顿 (2)拿破仑

4.“亚洲觉醒”的先驱 (删除凯末尔)

(1) (2)甘地

5.无产阶级革命家

(1)马克思、恩格斯 (2)列宁 (3)毛泽东、邓小平

6.杰出的科学家 (删除李时珍、詹天佑)

(1)李四光 (2)牛顿、爱因斯坦 Ⅳ.考核目标与要求

(一)获取和解读信息

试题的信息包括试题指导语、题干和选项的陈述、设问和作答要求。获取和解读信息,是指考生通过阅读试题,从文字图表材料和设问中发现、收集有效信息,理解试题要求以及测试意图的能力。

历史学科是信息资源丰富的学科,它贯通古今,门类繁多,综合性很强;历史学科试题的信息具有以教材的知识体系为依托、以考核的能力要求为指导、以试题提供的材料为情景组织考试内容的基本特点,因此,对信息的认识、理解和把握,成为测试中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和基本的考核目标。

1.理解试题提供的图文材料和考查要求

该项考核目标是指全面、准确地理解试题所呈现的图(表)文内容、格式以及测试意图,从中获取解答问题的相关信息。

历史学科试题的材料选择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意义,材料呈现方式以文字的陈述为主,辅之以图、表和其他方式,因此,分析、归纳、解读试题提供的各种图文材料,明确问题所涉及的基本范围,理解问题的用意和目的,是完成试题的第一步,也是准确作答的基础。

2.整理材料,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

该项考核目标实际上是要求考生通过阅读材料,结合相关历史知识,对材料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整理,剔除无效、干扰、虚假、错误的信息,最大限度地发掘、提炼、归纳有效信息。提炼历史学科的有效信息和价值,离不开历史学科基本的认识论和方法论,特别是历史的观点和方法。对于多种材料组合而成的试题,一定要以历史事实为基本线索,再根据不同材料所反映的历史事实,分析它们之间的关系,这样,有效信息就能够完全提取出来,然后在此基础上对这些信息进行科学地整合。

3.对有效信息进行完整、准确的理解,形成综合性的信息解读

该项能力目标要求考生在“整理材料,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的基础上,对已经获取的有效信息进行完整、准确的理解,提炼信息主题,同时依托自己的学科知识储备,将相关信息升华为规律性内容,揭示其本质,形成“综合性的信息解读”,并从整体上把握对历史事物的认识,解决历史问题。

(二)调动和运用知识

调动和运用知识,是指将所学知识与试题要求相联系,并根据试题的要求,组织、再现和运用学科相关知识。调动和运用知识是能力测试的基本内容和决定考试水平的关键。

考生解答问题时所需调动和运用的知识并非完全可以照搬已有的知识储备。试题设置的新情景、提出的新问题,要求考生从知识储备系统中查找、甄选出相关知识,将它重现和再认,并根据试题的特定要求加以运用。

调动知识的基本方法有判断、关联、推导和借助等方法。运用知识的基本方法有对应、分类、取舍和引申等方法。

1.辨别历史事物和历史解释

该项考核目标考查考生调动和运用知识以辨别历史事物和历史解释的能力。历史事物是客观存在的历史事实,而历史解释则属于主观认识的结果。考生需要调动和运用自己的知识储备,辨别客观的历史事实和主观的历史解释。

2.理解历史事实,分析历史结论

该项考核目标要求考生正确理解历史事实进而分析历史结论。它考查考生在考试过程中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进一步的思维活动。这一过程包含着认识和提炼试题提供的有效信息、调动和筛选已有的知识储备、整合及迁移知识、得出新结论或作出新评判等思维活动,是历史学科思维与学科方法的体现。

3.说明和证明历史现象和历史观点

说明和证明历史现象和历史观点,是在充分获取和解读历史信息的基础上,调动和应用历史知识的考核目标与要求。历史现象纷繁复杂,只有调动和应用知识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才能科学合理地予以说明;历史观点因时代、因人物而异,考生只有掌握充分信息、应用科学观点和方法才能予以证明。

(三)描述和阐释事物

“描述”是指对历史事物进行包含所有历史要素的表述;“阐释”是指对历史事物进行具有史学意义的解说,即要求考生独立地审视历史事物并做出初步的史学评价。当然,这些都应该被限制在试题的要求之内,其描述和阐释也应该符合试题的指向。

描述和阐释历史事物的过程,首先是描述历史事物,准确解释其特征;其次是透过现象看本质,了解问题的实质;最后是运用学科知识,提出解决问题的步骤,并使用简明、准确的历史学科语言完整地描述和阐述问题。

1.客观叙述历史事物

对历史事物进行客观叙述,指的是要求考生能够针对试题的要求,用历史学科语言准确描述历史事物产生的环境、历史事物构成的因素、历史事物的内部关系、历史事物的沿革状况等。

2.准确描述和解释历史事物的特征

特征是指事物之间具有区别意义的成分。历史事物的特征即一种历史事物区别于其他历史事物的成分,它包括:(1)历史事物形成的特定因素,这种特定因素一定导致事物内部的某种特定关系,而这种特定关系一定反映事物的特点。(2)与历史事物作用于社会或社会作用于历史事物有关的直接现象。(3)历史事物自身演变过程中具有关键意义的现象。

通常,对历史事物特征的描述和解释会涉及到历史现象,而有些现象往往就是特征的某种表现,这要视试题的要求而定。就能力要求而言,表述现象和描述特征应分别予以说明。

3.认识历史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并做出正确阐释

本质是事物的根本性质和内在联系。规律是指事物发展变化过程中的本质的联系和必然的趋势,它揭示事物运动发展中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客观的联系,决定着事物发展的方向和趋势。历史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是历史事物发展中最基本和最稳定的内容,这些内容包括:(1)影响社会运行的特点和这一特点发展的轨迹。(2)历史事物自身关系的互动和这种互动的节奏。(3)历史事物之间相互关系的根据和这种根据的变化。

认识历史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要求考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理论,通过动态考察、理性思维,分析、比较试题所涉及的历史现象,形成对历史事物的深刻认识。

(四)论证和探讨问题

“论证”是指用论据来证明论题真实性的论述过程。论证问题的能力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的内容:第一,对学科知识总体把握的程度;第二,答案组织的逻辑性和层次性。“探讨”是指对问题的研究和讨论。历史学科的观点是从论证和探讨的过程中产生的。探讨问题的过程实际上也成为立论的过程,即对某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表达自己的观点。在考查过程中,由于试题设置的情境往往是教材中未曾出现过的,要求回答的问题也可能是从未遇到过的,在这种情形下,解决问题的过程实际上就是探讨问题的过程。

该项考核目标重点考查考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等创新品质。

1.运用判断、比较、归纳的方法论证历史问题

此项考核目标要求考查考生论证和探讨历史问题的方法。运用判断方法辨别历史现象,对相关联的历史事物进行比较,并进一步归纳出自己的历史认识以论证历史问题,这一思维活动过程同时也是用论据证明论题真实性的论述过程。

2.使用批判、借鉴、引用的方式评论历史观点

历史观点具有主观性。不同的历史人物因所处的时代、地位以及观察角度的不同,对同一历史事物的看法往往存在差异。

该项能力目标要求考生引用历史材料、观点等,借鉴历史经验教训,议论和评判他人观点。它要求考生关注和审视材料的真实性、客观性和完整性,考查考生思维过程中的逻辑严密性、质疑意识和批判精神,以及重史料重证据的史学理念。

辨析、批判及证据意识,是历史学科思维能力的体现。在使用批判、借鉴、引用的方式评论历史观点时,要注意所引用的观点、借鉴的历史事物必须真实可信,符合历史事实;要把历史事物和观点放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方法分析、评判。

3.独立地对历史问题和历史观点提出不同看法

该项考核目标考查考生探讨历史问题的能力。要求考生能独立思考,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发现问题并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本着“论从史出”的学科原则,对历史问题和历史观点提出自己的个人见解。

在对有关历史现象、历史问题或某些史学观点进行论证、评论时,提出的论据要充分,结论要合理。鼓励创新和大胆质疑,更需小心求证,摆事实讲道理。

体现这一考核目标的试题,更多地呈现出开放性、个性化的特点。

山东春季高考什么时候报名

现代文阅读答题技巧2008-04-10 16:15提高现代文阅读效率,并非一日之功,但指导同学们探求阅读文章的一般规律,培养同学们临场阅读习惯,训练答题技巧和方法,对正确理解、综合分析、鉴赏评价文章是大有裨益的。下面我试以近几年高考现代文阅读题为例,谈谈解答此类试题的几种方法和技巧。

1.纵观全篇 把握主旨

一篇文章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读一篇文章如果没有着眼于全篇的目光,没有整体把握的意识,其结果只能是事倍功半,甚至徒劳无益。因此,阅读效率的提高取决于对文章内容的主旨是否能正确把握。

那么,如何把握文章的主旨呢?首先要着眼于文章的整体,注意理清内部的相互关系,从宏观上居高临下地驾驭文章,领会文章的主旨内涵。其次还要看文章的作者、写作时间和文后的注释等,特别要浏览一下后面问了哪些问题,从题目的选项中揣测文章的主旨,明确作者的主要写作意图,这样解题就心中有数了。

1998年高考语文试卷选用了宗璞的《报秋》,这是一篇章法严谨而又情文并茂的散文,而且包含着领悟生活的哲理。它通过玉簪花“探出头来”,香气袭人,提醒人们:秋天来了,而我却是两手空空。其主旨是:时光飞逝,我们要珍惜光阴,抓住现在,抓住人生的每时每刻,有所作为,不能虚度年华。第30题B项:“本文的主旨可以概括为主要赞美那种‘生活上向下比,工作上向上比’的玉簪花精神。”此题有一定的迷惑性,有些考生一看到原文中有这一信息,就认为正确。殊不知,作者在文中讲玉簪花精神只是顺便提及,并不是本文的主旨,把主旨说成主要是赞美玉簪花精神就更无根据了。

1999年高考语文试卷选用陶行知先生的《创造宣言》。它是一篇演讲稿,富于激情,文章题为《创造宣言》,但不是讲一般的创造,其话题范围是教育问题,是在教育育人这个领域里讲创造。文章列举了古今中外大量创造成功的实例,用事实说话,极有说服力。开头由造神、造人、造石像三种现象引出论点:我们的教育应是师生合作创造出值得彼此崇拜的活人;号召师生共同创造,就要破除种种“不能创造”的错误观点,有破才有立,批驳了五种“不能创造”的理由,自然引出“处处、天天、人人都能创造”的结论;最后对创造之神的呼唤,表达出献身创造的强烈愿望。在这种整体认识的基础上再来解答问题,就有高屋建瓴、洞若观火之感。第24题E项:“本文的主旨可以概括为主要论述教育者需要探索创造理论和创造技术。”本文的主旨是号召师生共同献身创造,时时处处人人都要创造,教育要创造出真善美的活人,以达到教育的最大成功。而“探索创造理论和创造技术”,只是“创造”中需要注意的一个问题,它是为“创造”服务的,说它是本文的主旨,犯了喧宾夺主的错误。

2000年的高考题《长城》是一篇散文,富于情感,追求哲理,也不乏含蓄。它以长城为象征,谈的是中华民族在世界大格局中的地位与举措问题。它的主旨在于:反对封闭,提倡开放;反对愚钝,鼓励自信。它从深秋晚景写起,引入对历史的回顾与反思,再从历史回到现实,在历史与现实的对比中深化主旨,卒章显志,含蓄而又深沉。第23题第(2)问:“联系全文看,这段文字表达的意思是什么?”回答的就是本文主旨:显示出中华民族的伟大、自豪和自信,能承受改革开放的冲荡。

2001年的高考题《门》是美国作家克里斯托弗·莫利的一篇散文,作者通过对各种各样的门的描写,赋予“门”以象征意义,写出了自己独特的人生感悟,其主旨是:人生正是由一次次开门和关门构成的,也就是说人的生命是由一个个重要阶段的开始和结束构成的。把握了这一主旨,解答第23题第(2)问,要求说明“开门和关门是生命之严峻流动的一部分”在文中的意思,就准确无误了。

2.理清脉络 划分层次

《报秋》全文共九个自然段,一至六段为第一部分,这一部分的感情脉络是:由玉簪花“探出头来”“报秋”引得作者“一惊”写起,随即“怅然”,又想到玉簪花的顽强、谦让、洁净和特有的芳香,归结到“秋是收获的季节,我却是两手空空”的失落、不安和焦虑。七至九段为第二部分:从兄长寄来的词中有所领悟,悟出“只在心中领取,便得逍遥”的人生哲理,从而坚定“领取生活”的人生态度。

《创造宣言》全文共有12个自然段,可以分为三个部分:一至四段为第一部分,提出中心论点和注意的问题;四至十一段为第二部分,批驳五种“不能创造”的理由,得出结论;十二段为第三部分,发出献身创造的号召。

《长城》全文共有11个自然段,可分为三个部分,文章采用先抑后扬的笔法,一至七自然段,对历史的反思和评价,观点非常明确,感情十分凝重;第八自然段对现实的评说,观点也比较明朗;九至十一自然段对未来的召唤,则比较含蓄。

《门》全文共有八个自然段,第一段是起始段,提出作者的观点,有引起下文统领全篇的作用;第二段承接第一段,说明即使是人们最熟悉的家,也不知门后隐藏着何等样的奥秘;第三段介绍各种各样的门,初步提出门的象征意义;第四段介绍各种各样的开门方式;第五段集中阐释门的象征意义;第六段集中阐释开门和关门的含意;第七段进一步阐释人生就是不断的开门和关门的含意;第八段是全文的收尾,进一步阐释关门所蕴含的人生哲理。

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功。把握了全篇的主旨,理清了文章的脉络,再解答后面的问题,就如顺风行船,事半功倍。可是有些考生不在这方面下功夫,走马观花地看一遍文章,似懂非懂,就急于解答后面的问题,结果是欲速则不达,不仅费时费力,还容易答错。

3.检索范围 准确摘取

良好的阅读素质不仅体现在对文章的整体把握上,还体现在对局部的确认。阅读时,先看题目涉及到文中哪些段落或区域,确定对应的语句,再仔细分析这一段里每一句话的意思,理清段落之间的关系,了解行文思路。阅读题一般是从选文里有可能被学生忽略且又不一定真懂的地方抽出来编成各种形式的问题,用来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因此,答案要从选文里找,只要认真揣摩上下文意,准确抓住关键语句,大多数题目的答案在原文中是能够“抠”出来的。如《创造宣言》的第21题第一问,“文中批评了哪五种‘不能创造’的错误观点?”考查学生对文中重要信息的辨别和筛选,只要抓住原文中五个“有人说”段落的中心句,按题目的要求把它摘取下来写进答题处就行了。再如:《长城》第21题第一问,“作者对历史上的长城的评价是什么?”只要能根据第2-7自然段的内容,分析归纳文章的内容要点,就能抓住第3、5、7段“所以我说”后面揭示文章段落主旨、观点、情感的中心句,得出作者对历史上的长城的评价:①凄婉的历史,②民族封闭的象征,③文化愚钝的标志。

当然,有时找出的语句不一定能直接使用,或语句太长,不合答题要求,或语句含有不合题意的其他信息,这就要根据题意对选出的有用的语言信息进行加工改造,重新组合表述。再以上述两题第二问为例。《创造宣言》第21题第二问要求回答“作者批评错误观点得出的结论是什么(不超过12个字)”。原文的结论在第11自然段,有21个字,这就要压缩主干,抽取要点,概括复述:“处处天天人人都能创造。”《长城》第21题第二问:“作者又是如何看待现实的长城?”作者对长城现实的看法,与四面八方亿万游人的描写结合在一起,没有独立成段,回答较难一些。但是只要认真阅读,你就能从“现在你敞开胸襟了”、“愿意接待异域殊方的杂色人流”等语句中,归纳出现实长城的开放,从“外层空间能看到的地球上惟一的人工痕迹,就是你呀,长城!”的语意中,体会出作者在看待现实长城时的自豪与自信。

4.综合分析 全面考察

有些阅读题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话把答案意思说出来,且往往有字数限制。这种题对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要求比较高,题目难度也大。解答此类试题,要吃透答案的内容要点,吃准表述的范围、角度和方式,用规范的语言表达。

《创造宣言》第23题认为“教育的最大成功是什么?为获得这一成功,教育者要注意哪些问题?”第一问若选原文中的话回答:“教师的成功是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人。”就只答对了一半,因为“成功”包含师生两个方面的因素。作者的观点很全面,很明确,强调的是“师生合作创造出值得彼此崇拜之活人。”第二问综合性很强,七个答案要点几乎分散在全篇文章之中,只有吃透原文,在文章中找到根据,才能概括出“注意”的要点。

《创造宣言》第24题考查对文章的鉴赏评析,B项“作者引用歌德的话‘没有勇气,一切都完’,着重证明惟有大无畏精神才是创造取得成功的关键”。这一说法犯了以偏概全的错误。创造需要勇气,但“勇气”不是关键,更绝非“惟有”,因为作者在下文明确指出:“这只是一半真理,”“除了大无畏精神之斧,还得有智慧之剑、金刚之信念与意志。”

《门》第21题:作者开头说:“开门和关门是人生中含意最深的动作。”请根据文意写出“开门”和“关门”的含意。要回答:“开门”和“关门”的含意是什么,并没有现成的答案,须通观全文,先找出相关的句子,然后再加以分析概括。文中与“开门”和“关门”相关的句子不少,但直接阐述“开门”和“关门”含意的段落在文章的六、七、八段,特别是文章的第六段。问题出自文章的第一段,答案却主要出自文章的第六段,这就增加了解答21题的难度,要求考生通过快速阅读,迅速清理文章的脉络,迅速找出相关信息。相比较而言,“关门”的含意好归纳一些,因为文中说道“每一扇门的关闭就意味着一个结束”,可以直接概括出:“关门的含意是意味着一个结束。”而关于“开门”的含意,相关的句子很多,不易抽取,但是可以参照归纳“关门”的含意,平行比较,得出答案:“开门”的含意是预示着一个新的开始,一个新的发现。

5.认清手法 明确作用

现代文阅读,命题者常常从文章的表现手法和修辞手法方面出题对考生进行考查。因此,掌握常用的表现手法和修辞手法,明确它们的修辞作用,对理解和鉴赏文章很有帮助。近几年高考现代文阅读大致考查了如下几种修辞手法:

1.比喻

比喻要贴切,必须有相似点。本体与喻体的相似点越明显,越突出,比喻就越贴切。《创造宣言》第22题,“‘刀法如果用得不对,可能万象同毁;刀法如果用得对,则一笔下去,万龙点睛。’这里所用的几个比喻分别比喻什么?”初步分析,可以拟出这样几个比喻:刀法、万象、万象同毁、万龙点睛。由此可以推知:“刀法”比喻教育方法;“万象”比喻众多的教育对象(学生);“万象同毁”比喻众多的教育对象(学生)被毁;“万龙点睛”比喻众多的教育对象(学生)成才。《创造宣言》第24题A项问:“‘合于交响曲之节奏’,是说集体创作活人之塑像应遵循相互合作与协调原理”是否正确?用“交响曲之合奏”比喻集体创作的“合作与协调”,相似点很一致,十分合理。

《门》的第23题的第1小题,要求说明“人不是在一起牧放的马群”在文中的意思。考查的是对比喻句的理解。这句话是说明人与动物的区别:成群牧放的马既无隐秘可言,又无独立天地;而人有思想感情,有隐秘需求,需要有自己独立的天地。比喻的作用就是使深奥的道理浅显化,抽象的道理形象化,增强文章的趣味性、生动性。

2.拟人

《长城》第22题:“这篇散文中,⑴作者主要用第二人称写长城,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⑵第六段的结尾改用第三人称‘它’,原因是什么?”此题是对文章语言表达技巧、表现形式的考查,第一问要求理解第二人称在便于抒情方面的艺术效果,第二问要求理解人称代词的合理转换,以便使表达更清晰的作用。如果不考虑散文有关人称及表达作用的基本知识,恐怕就难以作出正确的回答。联系我们曾经学过的抒情散文,不少作品都用了第二人称来写。它的特点是,作者直接向对方倾谈,显得亲切自然。这样理解,就能正确回答作者用第二人称写长城的好处是:将长城拟人化,便于与长城对话,便于抒发感情。第六段的结尾改用第三人称“它”,原因是这句话承接“人们发现”而来,陈述的对象不再是作者,而是“人们”,写的自然是“人们”的感受,因此改用第三人称“它”。

1993年高考《青菜》第30题:(1)这篇短文是用第几人称写青菜的?(2)这种写法对内容的表达起什么作用?(3)文中哪些语句用这种人称表述取得了比用其他人称表述更好的效果?此题考的也是拟人手法的作用。用第二人称的写法,起的是拟人化作用,便于直接对青菜抒发自己的赞美之情。

3.反衬

《报秋》第28题:“作者在第三自然段中写自己种太阳花的经历,这样写有什么作用?”作者将“太阳花”和“玉簪花”对照比较,“太阳花”又名“死不了”,但“种了几次,都不成功”,连“死不了”都种死了。而“玉簪花却不同,从不要人照料,只管自己蓬勃生长”。二者对比,反衬出玉簪花生命力之强。

4.对比

《青菜》一文,“高高翘起的狗尾巴草”,“自我炫耀的灯笼草”,“凌空悬挂的黄瓜”,与“紧紧依靠大地,朴素沉着的青菜”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孩子们任意拔掉狗尾巴草,摘下灯笼草,在黄瓜上刻伙伴的绰号”,与“在青菜地割草总是那么小心翼翼”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第27题:“作者为什么写孩子们拔狗尾巴草、摘灯笼草、在黄瓜上刻伙伴的绰号?”这样写的作用就是通过对比,突出作者对“青菜”的赞美之情。

5.反复

《报秋》第29题:“作者在第一自然段和最后一个自然段中,分别使用了6个‘便’字和5个‘领取’,这样写在表达上有什么好处?(1)反复使用‘便’字的好处是。(2)反复使用‘领取’的好处是。”这两句都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做这类题,首先要从“语言形式的表达”上分析,那么第(1)问的内容便是“将一个个节气紧凑地衔接起来。”第(2)问便是“层层铺开,逐步扩大”;其次就要分析“表达效果”,第(1)问暗含的意思是“强调时间的飞逝”,或“强调时间过得太快”。第(2)问则是“强化主旨”或“强化中心”、“深化主题”。学生做此类题往往重视“表达效果”,而忽视“语言形式的表达”,这是失分的原因。在这里,“反复”的作用就是强调、突出重点,升华主题。

6.排比

《创造宣言》第24题F项为判断正误题,“作者善于用排比的手法来增强文章的气势、说理效果和感染力。”这一说法正确,本文的确运用了大量的排比段,如第5、6、8、9、10段,以及排比句。《长城》第21题对历史长城的评价,在第3、5、7段里也使用了三个排比句。排比的主要作用在于:能表达强烈奔放的感情,增强语言的气势,突出意思的重心。用排比说理,可以把论点阐明得严密、透彻,用排比抒情可以把感情抒发得淋漓尽致,用排比叙事可以把事情叙述得井然有序,用排比写人可以把人物刻画得细致深刻。

7.象征

象征是文艺创作的一种表现手法,用具体的事物表现某种特殊意义,或通过某一特定的具体的形象以表现与之相似的或相近的概念、思想和感情。如《门》第5段直接说明“门”是隐秘、回避的象征,是心灵躲避极乐的静谧或悲伤的秘密搏斗的象征。理解了门的象征意义,才能解答第21题“开门”和“关门”的象征意义,才能解答第22题分析“玻璃门根本不是门”的原因。

高考作文800字来历

山东春季高考的报名时间如下:

一、报名流程与时间

填报信息阶段:2023年11月9日至15日。

资格审核阶段:2023年11月16日至30日。

确认缴费阶段:2023年12月1日至5日。具体缴费内容包括报名费、春季高考技能测试费用。

二、山东春季高考的考试科目

山东春季高考的考试科目包括语文、数学、英语、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其中,“知识”部分的考试科目有语文(120分)、数学(120分)、英语(80分)和专业知识(200分)。

春季高考“技能”部分考试包括30个专业类别,由省教育招生考试院确定的主考院校分别组织实施。“技能”科目满分分值为230分,考生参加一次测试,测试成绩与“知识”部分各科实际得分一并计入考生总分,总分为750。

山东春季高考的来历和意义。

一、山东春季高考的来历

山东春季高考是山东省自2012年起实施的一种分类考试,用于普通高校的招生。根据《山东省2012和2014年普通高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实施方案(试行)》,山东省自2012年起,普通高校考试招生实行以国家统一考试为主、面向不同学生类型的分类考试办法。

二、山东春季高考的意义

1、给学生更多的升学机会

春季高考为学生提供了额外的升学机会,缓解了夏季高考的竞争压力。通过春季高考,学生可以有更多的机会考上本科大学。

2、促进职业化教育体系建设

春季高考重点面向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和普通高中学生,有利于促进职业化教育体系的建设。它鼓励学生在具备一定文化知识基础的同时,培养实践技能和实际工作能力。

3、促进高校改革和教学管理的加快

春季高考的实施促使高校加快专业改造、教学和管理等方面的改革。为了适应春季高考的需求,高校需要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和管理水平,以更好地满足学生的需求。

全国各省高考分数线2023年公布

其实也不一定,就是和小学6年级写作字数需要500字一样,就是一个概念,但是,你在高考的时候,的确不该少于800字,因为那是你该有的水平,在那个年龄段该有的水平。一本书,如果只有200字,只要写的好,也是一本好书,就是既然有人规定了,他们就拿这个字数当做最低评分,大概就是这个道理。

 今年的高考结束了,对于高考,尤其是高考的作文,各种评论可谓是铺天盖地,让人目不暇接。放眼全国,虽然各地语文高考作文题目各异,但有一点要求却极其一致,那就是字数不少于800字。对于这点要求,让鄙人百思不得其解,难道有相关的科学人员通过研究得出了结论,800字是体现一个人写作水平的最低限度?或是800字是组成一篇像样文章的起码字数?但不管是搜索百度还是查阅百科全书都没有给我一个答案。

但就我们现实中文章的好坏似乎和800字没有必然的联系。当然,字数超过800字的名篇比比皆是,但少于800字的佳作也是灿若星辰啊。且不说脍炙人口的唐诗宋词元曲,就以古代散文为例,王羲之的《兰亭集序》320字,陶渊明的《桃花源记》330字,李白的《春夜宴桃李园序》110字,刘禹锡的《陋室铭》81字,王安石的《读孟尝君传》90字……这些文章,即使是我们后人加上标点符号,翻译成白话文,估计也没办法超过800字。以上是古人,那么在现代,远少于800字的经典文章也是非常多的,像鲁迅的《〈野草〉题辞》446字,朱自清的《匆匆》620字,巴金的《海上日出》400字,还有那么多的优美的小品文是多少没有达到800字的,谁能说它们不是好文章,谁能说他们不如高考中出现的优秀作品?

问题是,这些作品如果出现在如今的高考作文中能得到高分、甚至满分吗?我想谁都知道那个明确的答案。

看来,这以800字作为评判文章优劣的标准实在是有待商榷啊。来源番禺日报

吉林:重点本科(第一批)文史类485分,理工农医类463分。宁夏:一本文科488分 一本理科397分江西:文史类一本533分 理工类一本 518分。云南:一本线文科530分,理科485分。

吉林:重点本科(第一批):文史类485分,理工农医类463分文史类重点本科(第一批)最低控制分数线为485分,普通本科(第二批)最低控制分数线为341分。理工农医类重点本科(第一批)最低控制分数线为463分,普通(第一批)最低控制分数线为292分。

宁夏:一本文科488分,一本理科397分。文史类(含国家专项计划、高校专项计划、地方专项计划和军事类、公安类院校或专业)第一批本科院校录取控制分数线488分,第二批本科院校录取控制分数线421分,高职(专科)录取控制分数线150分。

理工类(含国家专项计划、高校专项计划、地方专项计划和军事类、公安类院校或专业)第一批本科院校录取控制分数线397分,第二批本科院校录取控制分数线340分,高职(专科)录取控制分数线150分。

江西:文史类一本533分,理工类一本 518分;第一批本科文史类 533分、理工类 518分;第二批本科文史类 472分、理工类 445分;文史、理工类高职(专科):200分;三校生文理类本科:497分;三校生文理类高职(专科):200分。

云南:一本线文科530分,理科485分,6月23日上午11时,云南省招生考试院公布了云南省2023年普通高校招生录取最低控制分数线,具体如下:一本文史530,理工485;二本文史465,理工405;专科文史200,理工200。艺术文本科350、专科200,艺术理本科305、专科200。体育文本科400、专科200,体育理本科340、专科200。

高考的来历

高考,即高等教育入学考试,是中国针对高中毕业生进行的一项全国性考试。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在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和困难。为了解决人才选拔和高等教育入学的问题,1952年教育部决定在全国范围内进行一次统一的考试,以选拔学术能力较强、具有潜力的优秀学生入读大学。

于是,在1952年12月至次年1月举行了首次全国性高等教育入学考试,即高考,考试科目包括文科和理科。此后,高考成为了中国高等教育入学选拔的重要手段,并逐渐发展为一项具有重大意义的国家考试。

高考对中国教育制度和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不仅是一种选拔机制,也是一种社会竞争的象征。对于每一位参加高考的学生和家庭来说,高考都意味着机会和挑战,它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学生未来进入大学和职业发展的方向。

文章标签: # 历史 # 考生 # 高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