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招生信息 招生信息

高考文言文译文_高考文言文翻译复习

tamoadmin 2024-05-27 人已围观

简介1.高考文言文单句翻译2.高考语文快速提分法:文言文翻译技巧及口诀3.高考语文文言文翻译方法4.成人高考语文文言文翻译应该如何复习?5.高考文言文翻译关注点6.高考语文文言文翻译技巧有哪些 导语:文言文翻译是指将文言文等古代语言翻译成现代常用语。其中文言文翻译分为直译和意译。下面是由我整理的关于高中文言文翻译指导。欢迎阅读! 篇一:高中文言文翻译误区解析   误区一:混淆古今异义  例1、时

1.高考文言文单句翻译

2.高考语文快速提分法:文言文翻译技巧及口诀

3.高考语文文言文翻译方法

4.成人高考语文文言文翻译应该如何复习?

5.高考文言文翻译关注点

6.高考语文文言文翻译技巧有哪些

高考文言文译文_高考文言文翻译复习

 导语:文言文翻译是指将文言文等古代语言翻译成现代常用语。其中文言文翻译分为直译和意译。下面是由我整理的关于高中文言文翻译指导。欢迎阅读!

篇一:高中文言文翻译误区解析

  误区一:混淆古今异义

 例1、时既与梁通好,行李往来,公私赠遗,一无所受。

 误译当时已经与梁国互通友好,背着行囊送礼的,官方赠送的、私人遗留的礼品,(贺兰祥)一概都不接受。

 正译当时已经与梁国互通友好,使者往来,官方和私人赠送的礼品,(贺兰祥)一概都不接受。

 分析与对策句中的“行李”,古义为“使者”;今义是“出行时带的箱子、包裹”等。“遗”的古义为“赠予赠送的东西”,今义为“遗失、遗漏、遗留”等。

 考生以今义释古义,原因是不明古义,不知古今词义不同。要解决这个问题,考生应注意以下两点:

 1、积累古今异义词。一是借助教材注释识记古义,如《烛之武退秦师》中“行李之往来,供其乏困”;二是借助成语识记古义,如成语“短兵相接”的“兵”字就保留了“兵器”这个古义;三是借助复习资料上的《古今异义词简表》识记古义。

 2、翻译一个词首先想到的应该是这个词的古义,除此之外还要检验这个古义放在句中是否妥帖,句意与上下文是否相符等。

  误区二:词类活用分析错误

 例2、母徐衣其女衣,袖利刃行向池呼鱼。

 误译后母的衣服也就是女儿的衣服,袖子里的那把刀也向着池塘呼唤鱼儿。

 正译后母慢慢穿上她女儿的衣服,袖子里藏着锋利的刀子走到池塘边呼唤鱼。

 分析与对策句中的第一个“衣”,名词活用为动词,应译为“穿”;“袖”,名词活用为动词,应译为“袖子里藏着”。一般情况下,“名词+名词”的结构,第一个名词往往活用为动词。

 要解决这个问题,考生应注意以下两点:

 1、借助复习资料熟悉名词、动词、形容词的活用类别,并能通过对活用特征的识记、比较,结合语境进行正确翻 译。如,形容词意动用法,表示主语认为宾语具有这个形容词表示的性质或状态,可译为“认为……”“以……为……”;形容词的使动用法,表示主语使宾语代表 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

 2、翻译语句的前提是读懂文章大意,而我们检验自己翻译正误的方法,就是将译文放到文段中去检验,使自己的翻译符合语境,合情合理。

  误区三:误译文言虚词

 例3、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苏轼《赤壁赋》)

 误译这儿向西望是夏口,向东望是武昌,山水环绕,草木茂盛苍翠,不就是曹操围困周瑜的地方吗?

 正译向西望是夏口,向东望是武昌,山水环绕,草木茂盛苍翠,这里不就是曹操被周瑜围困(打败)的地方吗?

 分析与对策“困于周郎”中的“于”字,表示被动关系,译为“被”,考生的忽视造成被动者“曹操”成了主动者。同学们要注意积累“其、之、以、而、乃、乎”等《考试大纲》规定的十八个常用虚词的多种用法,根据句意,准确翻译。

  误区四:漏译省略成分

 例4、但以浓墨洒作巨点,淋漓满纸。郭异之,持以白王。

 误译只是用浓墨洒作大墨点,满纸都是。郭生对此感到奇怪,拿着纸来告诉王生。

 正译(狐狸)只是用浓墨洒作大墨点,(弄得)满纸都是。郭生对此感到奇怪,拿着纸来告诉王生。

 分析与对策句中漏译了省略主语“狐狸”。原文中虽然省略了主语,但为使文意通顺、明了,翻译时要将省略的成分补上。这也是考试中的一点要求。另外,有些通过直译无法使文意贯通的地方,如“满纸都是”,也应适当“增词”,即加上使文句连贯的词语。

 考生漏译省略成分,除了粗心之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没有通读整个句子或与译句有关联的前后句,没有形成整体语境意识,只是“就词译词”,不能很好地把原文的意思传达出来。这种毛病轻则影响到考生对个别词的判断和翻译,重则影响到考生对整个句子的理解。

 要解决这个问题,考生应注意以下两点:

 1、考生应注意树立较强的语境意识,阅读时真正做到“词不离句,句不离篇”。在翻译一个句子时,不能偷懒,只满足于读单一的那个要求翻译的句子,还应适当“瞻前顾后”地照顾语境。

 2、翻译出一个句子之后,不要急着做下一题,而要回顾一下自己翻译的句子是否通顺,看看有没有缺漏的成分,如主语、宾语等。

  误区五:语言不合规范

 例5、其军帅怒贲不先白己而专献金,下贲狱。世祖闻之,大怒,执帅将杀之,以勋旧而止。

 误译贺贲的主帅对他事先不禀告自己就擅自(向世祖)献金感到愤怒,就把贺贲关进监狱。世祖闻之,眼冒金星,执住了主帅将要杀他,因为(他)是有功的老臣而作罢。

 正译贺贲的主帅对他事先不禀告自己就擅自(向世祖)献金感到愤怒,把贺贲关进监狱。世祖听说这事,非常愤怒,逮捕了主帅将要杀他,因为(他)是有功的老臣而作罢。

 分析与对策这段译文的不规范表现在两个方面:①文白夹杂,“闻”“执”等文言词语没有译出。根据语境,“闻”可译为“听说”;“执”可译为“逮捕”。②风格不一致,整体上看是严肃的书面语,而“眼冒金星”显然是口语化的。

 要解决这个问题,考生应注意以下两点:

 1.严格遵守“对译”的方法,将单音节词语双音化,有效避免漏译文言词,也就从根本上避免了文白夹杂。“对译”过程中,不采用方言、俚语、口语化的词语。

 2.检查有无夹杂在译文中的文言实词、虚词,以及方言、俚语、口语词等。

  误区六:不辨感情色彩

 例6、遂不仕,耽玩典籍,忘寝与食。(《晋书·皇甫谧传》)

 误译于是他不做官,沉湎于书籍之中,以至废寝忘食。

 正译于是他不做官,沉醉于书籍之中,以至废寝忘食。

 分析与对策译句将“耽玩”的褒扬色彩误译成了贬抑色彩。“耽玩”,意思是深深地爱好、玩味,应译为“沉醉”“潜心玩味”之义。

 考生误解词语的感情色彩,原因在于受到先入为主的思维影响,从而容易对一些似是而非的词,想当然地进行判定。比如例句中,考生一看到“耽”字,就将其解释为“耽搁”,从负面的角度进行理解,误译为“沉湎”。

 为了避免这样的错误,对待一些前后有矛盾的词、有疑义的词,应该“瞻前顾后”,核实自己的初始判断是否正 确。比如上面的例句中,后文有“忘寝与食”一句,对此句不难理解为“废寝忘食”之意;并且这句和上句是并列关系而非转折关系,故此“耽玩”一词应与“废寝 忘食”的感情色彩相通,应译为正面的意思“沉醉”。

  误区七:误译语法关系

 误译语法关系,可以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对单句语法关系的误译,一种是对复句语法关系的'误译。

 (一)单句

 例7、岂非以其流落饥寒,终身不用,而一饭未尝忘君也欤?

 误译难道不是因为他颠沛流离忍饥受寒,终身不利用,却连一餐饭都不曾忘记(报效)君王吗?

 正译难道不是因为他颠沛流离忍饥受寒,终身不被重用,却连一餐饭都不曾忘记(报效)君王吗?

 分析与对策“终身不用”是个短小的单句,它的主语“杜甫”承前省略了。根据语境,是叙写杜甫空怀壮志而终身不被朝廷重用,身处困境的情状,而这种意思却是靠“终身不用”这个不用被动词的被动句表达的,考生并没有把这层被动关系译出来。

 考生犯这个错误的根本原因,是没有掌握好被动句这一特殊句式。除了这种靠语意的分析才能把握的被动句外,文 言文中很多被动句是有标志的。如“于”“受…… 于……”式,“为”“为……所……”式,“见”“见……于……”式等,翻译时,都要译为被动关系。文言文翻译题常将文言特殊句式作为考查点,备考时要注意 陈述句(语气词“者、也”表判断,副词“乃”“皆”“则”表判断)、倒装句(宾语前置、谓语前置、定语后置、介词短语后置)、省略句(省略主语、省略谓 语、省略宾语)等特殊句式的外在特征;解题时,用相应的现代汉语句式对特殊句式进行合理转换,准确翻译。

 (二)复句

 例8、贼攻三日不得入,以巨舟乘涨,缘舟尾攀堞而上。

 误译贼寇进攻三天不得入城,后来,因为河水高涨船体上浮,沿着船尾攀爬城墙的垛口上去。

 正译贼寇进攻三天不得入城,利用大船趁着涨水,沿着船尾攀爬城墙的垛口上去。

 分析与对策整个语句是一个顺承关系的复句,而“以巨舟乘涨”中的“以”字,是表示凭借的介词,应译为“利用”。考生误认为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译为“因为”,将整个语句的结构关系误译为因果关系。

 考生对复句结构关系的把握,必须以句意为基础,“假设”“因果”“转折”“条件”等关系,都是根据句意自然生成的,不可强加或误译。而检验自己是否强加了关联词,也必须看你加的关联词在句意的表达上,是否合理。

  误区八:不懂文言修辞

 例9、天既讫汝元命,我朝实代之。汝爝火馀烬,敢与日月争明邪!

 误译上天已经结束了你们元朝的命运,我们朝廷确实要取代它。你们即使点燃了自己,也没有日月一样的光明!

 正译上天已经结束了你们元朝的命运,我们朝廷取代了它。你们这些微火残灰,竟敢与太阳月亮(一样的大明朝)争夺光明吗!

 分析与对策句中的“爝”(jué),意为“小火”“火把”,“馀烬”,意为“残灰”,根据文中人物关 系,这里比喻元朝残将脱脱;而“日月”则比喻明朝。考生从“实”的角度理解,没有译出比喻意义。解答此类试题,一是要积累古文修辞知识,留心古文修辞现 象。如,“昔者有王命,有采薪之忧,不能造朝。”(《孟子·公孙丑》)“采薪之忧”是疾病的婉辞。全句译为:昨天有国君命令来,他正生病,不能上朝复命。 二是结合语境,把握好人物与人物之间的关系,确认修辞现象,恰当翻译。

  误区九:不懂古代文化常识

 例10、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也?”(司马迁《鸿门宴》)

 误译项王握住剑把站起来,大声问:“来客是什么人?”

 正译项王握着剑把直起腰来,问道:“来客是干什么的?”

 分析与对策古人席地而坐,而两膝着地,脚背朝下,臀部坐在脚后跟上。如果臀部抬起,上身挺直,这就叫 “跽”。项王本坐着,突然见樊哙闯进来,于是警惕起来,握住剑,挺直腰准备站起来,以防不测。在这里,只能解释为“双膝着地,上身挺直”。高考复习中,考 生要留意此类古代文化常识,在教材复习和传记类文章的学习过程中积累与古代官职(拜,用一定的礼仪授予某种官职或名位。除,拜官授职。擢,提升官职)、地 理(江表,长江以南地区。关东,古代指函谷关以东。朔漠,北方的沙漠)、习俗(天子、太后、公卿王侯之死称薨、崩、百岁、千秋、晏驾、山陵崩等;一般人的 死称亡故、长眠、长逝、过世、谢世、寿终、殒命、捐生、就木、溘逝、老、故、逝、终等)。涉及文化常识的译文,可从两个方面检查:一是看自己的翻译是否合 乎古代社会的环境;二是看译文是否适合语境,是否合乎情理。

  误区十:误译原句语气

 例11、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孟子·公孙丑下》)

 误译如果想使天下太平,在当今的社会里,除了我没有谁能行。

 正译如果想使天下太平,在当今的社会里,除了我还能有谁呢?

 分析与对策译文处理为一种陈述语气,尽管从意思上来看是对的,但它改变了原文的语气,仍然不够准确,违 背了文言文翻译“忠实”原文的原则,会被“酌情扣分”。从语境来看,这段话表现了孟子拯救天下的责任感和高度的自信心,“五百年必有王者兴,其间必有名世 者”,孟子以“名世者”自许,“舍我其谁也”,是一种语气强烈的反问,语气应处理为“……呢?”。

 考生误译原句的语气,一是因为对文意(人物思想、情感)理解不透彻,二是对句子的语气不够重视。

 文言文句子的语气,与现代汉语没有很大的差别,通常分为陈述语气、疑问语气、祈使语气、感叹语气等。我们看句子的语气,要把握好两个关键:一是标点符号,如问号,则处理为疑问语气;二是根据文意,在人物对话中,要留意说话人的心理、个性,以及表达目的等。

篇二:高中文言文翻译答题指导

  一、翻译的标准

 “信、达、雅”是得到公认的文言文翻译的三条标准。“信”是指译文要准确无误,就是要使译文忠于原文,如实地、恰当地运用现代汉语把原文翻译出来。

 “达”是指译文要通顺畅达,就是要使译文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及用语习惯,字通句顺,没有语病。“雅”就是指译文要优美自然,就是要使译文生动、形象,完美地表达原文的写作风格。

  二、翻译的原则

 文言文翻译要求字字落实,要尽量保持原文的语言风格。在翻译过程中,必须遵循“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这就要求我们,在具体翻译时,对句子中的每个字词,只要它有一定的实在意义,都必须“字字落实,对号入座”。翻译时,要直接按照原文的词义和词序,把文言文对换成相应的现代汉语,使“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如果直译后语意不畅,还应用意译作为辅助手段,使句意尽量达到完美。

  三、翻译的步骤

 文言文翻译的步骤,首先要通读全文,把握文章大意,做到心中有数,切忌一上来就匆匆忙忙翻译。在翻译时,遇到疑难词句,可暂时放过,等译完上下文,再进行推敲。译完全文后,再通读一遍,检查校正,以防误译、漏译和曲译。简言之,通读全句,标注要点;关注全文,准确理解;按照词序,对应翻译;调整全句,符合规范。

  四、翻译的方法

 文言文翻译基本方法:直译和意译。所谓直译,是指用现代汉语的词对原文进行逐字逐句地对应翻译,做到实词、虚词尽可能文意相对。直译的好处是字字落实;其不足之处是有时译句文意难懂,语言也不够通顺。所谓意译,则是根据语句的意思进行翻译,做到尽量符合原文意思,语句尽可能照顾原文词义。意译有一定的灵活性,文字可增可减,词语的位置可以变化,句式也可以变化。意译的好处是文意连贯,译文符合现代语言的表达习惯,比较通顺、流畅、好懂。其不足之处是有时原文不能字字落实文言文翻译具体方法有:留、删、补、换、调、变。

 “留”,就是保留。凡是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以及古代的人名、地名、物名等,翻译时可保留不变。“删”,就是删除。删掉无须译出的文言虚词。比如 “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沛公的侍卫樊哙。“者也”是语尾助词,不译。“补”,就是增补。(1)变单音词为双音词;(2)补出省略句中的省略成分;(3)补出省略了的语句。注意:补出省略的成分或语句,要加括号。“换”,就是替换。用现代词汇替换古代词汇。如把“吾、余、予”等换成“我”,把“尔、汝”等换成“你”。“调”就是调整。把古汉语倒装句调整为现代汉语句式。主谓倒装句、宾语前置句、介宾后置句、定语后置句等翻译时一般应调整语序,以便符合现代汉语表达习惯。“变”,就是变通。在忠实于原文的基础上,活泽有关文字。如“波澜不惊”,可活泽成“(湖面)风平浪静”。

  常见的翻译失误类型归纳

 1、不需翻译的强行翻译

 在文言文中凡是国名、地名,人名,官名、帝号,年号、器物名、度量衡等,在翻译时,可以原封不动地保留下来,不用翻译,因为这些词一般都无法与现代汉语对译。如: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可译成:晋国侯王和秦国霸主包围郑国,因为郑国对晋国无礼。

 2、以今义当古义

 有的词语随着社会的发展,意义已经变化了,有的词义广大,有的词义缩小,有的词义转移,有的词感情色彩变化,有的名称说法改变。因此,要根据原文的语境确定词义,且不可以今义当古义。如:先帝不以臣卑鄙。误译:先帝(刘备)不认为我卑鄙无耻。“卑鄙”属于感情色彩变化。在古代这个词是中性词,指地位低下,见识浅陋。现在是贬义词,指人的行为或品质恶劣。译句中的以今义当古义,应改为古义。

 3、该译的词没有译出来,例如:以相如功大,拜上卿。误译:以蔺相如的功劳大,拜他为上卿。译句没有把“以”译出来,应当译成“因为”,也没有把“拜”译出来,应当译成“任命”才算正确。

 4、词语翻译得不恰当。例如: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误译:不爱惜珍珠宝器肥田沃土。译句中把“爱”译成“爱惜”不当,“爱”有爱惜之意,但在这个句子中是“吝啬”的意思。

 5、该删除的词语仍然保留。例如:师道之不传也久矣。误译:从师学习的风尚也已经很久不存在了。译句中没把原句中的“也“删去,造成错误。其实原句中的“也”是句中语气助词,起到舒缓语气的作用,没有实在意义。在翻译时,完全可以去掉。在文言文中有些只表示停顿、凑足音节,或者起语气作用的助词,或者起连接作用的虚词,它们没有实在的意义,虽然在原文中是必不可少的,但在翻译时,因为没有相当的词可以用来表示它,应该删除不译。比如表示判断的 “者”和“也”或“……者也”“者……也……”,在翻译时应该从译句中去掉,并在适当的地方加上判断词“是”。

 6、省略成分没有译出。文言文中,有的省略成分没有必要翻译出来,但也有的省略成分必须翻译出来语意才完全,如:权以示群下,莫不响震失色。(司马光《赤壁之战》)误译:孙权给群臣看,没有谁不吓得改变了脸色的。句中的“以”后面省略“之”,指代曹操的书信,而译句中没有译出来,应该在“孙权”的后边加上“把曹操的书信”,语言才显得清晰完整。

 7、该增添的内容没有增添。在翻译时,有时为了文句符合现代汉语习惯,必须增添一些内容,才算恰当,如:今刘表新亡,二子不协。误译:现在刘表刚刚死亡,两儿子不团结。在数词“两”后边加上量词“个”,语气才显得流畅。再如: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译成:因此,先主刘备就去拜访诸葛亮,总共去了三(次),才见到他。译句中在数词“三”后加上量词“次”字。

 8、无中生有地增添内容。一般说来,文言文翻译必须要尊重原文的内容,不能根据个人的好恶增添一些内容,以至违背原文的意思。否则,就会造成失误,例如: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误译:很多人在一起走,肯定有品行高洁,学有专长,乐于助人并且可以当我老师的人在里面。译句中的“品行高洁、学有专长,乐于助人的人”原句中没有这个内容,是翻译者随意加进去的,应删去,才符合原句的意思。

 9、应当译出的意思却遗漏了。没有把全句的意思说出来,只说出了一部分意思。例如: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误译:孔子说:“学习后要复习,不也是很高兴的事吗?”译句把“时”的意思漏掉了,应该在“复习”前加上“按时”二字,才是意思完整的译句。

 10、译句不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则。在古代汉语中,有一种倒装句,这种句子在翻译时,一般说来,要恢复成现代汉语的正常句式,例如: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误译:寻找人可以出使回报秦国的,没有找到。这个句子翻译的不妥,因为原句是定语后置,在翻译时必须把定语放回到中心词前边,正确的翻译是:寻找可以出使回报秦国的人,却没有找到。再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译成:蚯蚓没有爪子和牙齿的锋利,筋骨的强壮。这个译句没有按定语后置的特点来译,正确的翻译应该是:蚯蚓没有锋利的爪子和牙齿,强壮的筋骨。

  训练要点:

 “词类活用”“特殊句式”和一些“固定结构”等等都是各类语文考试出题的重要方面,只要我们掌握了这些知识的基本规律,就能够触类旁通。

 1.文言实词

 如:(1)每至哭踊,顿绝方苏。——每次到行丧礼边哭边跳时,总会困顿晕倒,许久方才苏醒。(2)徒流及死,具有等差。——服劳役、流放直至死刑,都有等级次第。(3)天保中,郡界大水,人灾,绝食者千余家。——天保年间,苏琼的管界之内发大水,百姓遭了灾,粮食断绝的有一千多家。

 注意要点:(1)基本模式是单音节词变双音节词。(2)积累与根据上下文意推断相结合。(3)重点是古今异义词类活用通假字。(4)专用词语不译,一般词语译彻底。

 2.文言虚词

 如:(1)今闻此言,故犹未也。——现在听到这话,才知道你还是没有懂。(2)一身获罪,且活千室,何所怨乎?——我一人获罪,将要使许多人家获救,还有什么可抱怨的呢?(3)遣使约降于燕,燕军皆呼万岁。——派遣使者向燕国队商议投降的事情,燕军都欢呼万岁。

 注意要点:(1)积累,大体了解重点虚词的一般用法。(2)对句中的关键虚词要确译。(3)根据上下文和相关实词意义进行推断。

 3.文言句式

 文言文中的一些特殊句式都是有规可循的,如果是疑问代词做宾语的时候,宾语是要前置的。否定代词做宾语时,这个宾语往往也是前置的,翻译的时候,就要把它给颠倒过来。如:

 (1)至于公事,何由济乎?——至于处理公家事务,凭借什么才能成功呢?

 (2)今日顺从,明日富贵矣。——如果您今日顺从了金人,那么明日就可以享受富贵了。

 (3)及欲求谒,度知其意。——到(道研)要求拜见的时候,(苏琼)预先料到了他的来意。

  注意要点:

 (1)注意并准确反映分句间的关系。

 (2)注意并准确补上句中省略成分。

 (3)注意词语调序以符合现代习惯。

 (4)注意根据全文和上下文意推断。

高考文言文单句翻译

1、爱

①故以其爱不若燕后 《战国策·触龙说赵太后》 亲爱 疼爱

②见大王爱女牧羊于野 《柳毅传》 心爱的

③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 《史记·陈涉世家》 爱护

④袁有守多惠政,民甚爱之 《书博鸡者事》 爱戴

⑤向使三国各爱其地 《六国论》 怜惜 爱惜

⑥百姓皆以王为爱也 《孟子·齐桓晋文之事》 舍不得 吝啬

⑦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归园田居》 喜爱 爱好

2、安

①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论语·季氏将伐颛臾》安定

②风雨不动安如山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安稳

③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安逸 安适

④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左传·曹刿论战》 奉养

⑤时时为安慰,久久莫相忘 《孔雀东南飞》 抚慰 安抚

⑥敬亭亦无所不安也 《柳敬亭传》 安心

⑦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史记·陈涉世家》怎么

⑧沛公安在 《史记·鸿门宴》 哪里 什么地方

3、被bèi

①成归,闻妻言,如被冰雪 《促织》 覆盖

②幸被齿发,何敢负德? 《柳毅传》 加在……之上

③秦王复击轲,被八创 《荆轲刺秦王》 遭受

④翡翠珠被 《招魂》 被子

⑤妆成每被秋娘妒 《琵琶行》 表被动

pī通“披”

①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 《送东阳马生序》 穿 ,披

②屈原至于江滨,披发行吟泽畔 《屈原列传》 分散,散开

4、倍

① 愿伯具言臣之不敢背德也 《鸿门宴》 背弃

②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更加 加倍

③ 下无倍畔之心,上无诛伐之志 《治安策》 反背 背叛

④ 右倍山陵,前左水泽 《淮阴侯列传》 背后

5、本

①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 《谏太宗十思疏 》 树木的根

②摇其本以观其疏密 《种树郭橐驼传》 树木的干

③王欲行之,则何反其本矣 《齐桓晋文之事》 根本 基本

⑤ 今背本而趋末,食者甚众,是天下之大残也 《论积贮疏》 农业

⑥ 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出入于人欤 《伶官传序》 推原 考察

⑦ 此之谓失其本心 《孟子·鱼我所欲也》 本来的 原来的

⑧ 本自无教训,兼愧贵家子 《孔雀东南飞》 本来 原来

6、鄙

① 蜀之鄙,有二僧 《为学》 边远的村邑

②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左传 曹刿论战》 鄙陋 鄙俗

③ 人贱物亦鄙,不足迎后人 《孔雀东南飞》轻贱

④ 孔子鄙其小器 《训俭示康》 鄙薄 轻视

⑤ 敢竭鄙诚,恭疏短引 《滕王阁序》 自谦之词

7、兵

①斩木为兵,揭竿为旗 《过秦论》 兵器 武器

②得选兵八万人,进兵击秦兵 《信陵君窃符救赵》 军队 士兵

③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 《扬州慢》 战争 军事

④故上兵伐谋 《孙子·谋攻》 用兵的策略

8、病

① 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 《扁鹊见蔡桓公》 泛指疾病

② 相如每朝时,常称病 《廉颇蔺相如列传》 生病 有病

③ 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 《揠苗助长》 疲劳 困苦

④ 人皆嗤吾固陋,吾不以为病 《训俭示康》弊病 毛病

⑤ 君子病无能也,不病人之不知已 《论语卫灵公》 担忧 忧虑

⑥ 非独见病,亦以病吾子 《答卫中立论师道书》 羞辱 伤害

⑦ 子疾病,子路请祷 《论语·述而》 重病 病重

是要这样的常见文言实词吗

高考语文快速提分法:文言文翻译技巧及口诀

1. 高考文言文原文与翻译

1、范仲淹有志于天下

范仲淹二岁的时候死了父亲。母亲很穷,没有依靠。就改嫁到了常山的朱家。(范仲淹)长大以后,知道了自己的生世,含着眼泪告别母亲,离开去应天府的南都学舍读书。(他)白天、深夜都认真读书。五年中,竟然没有曾经脱去衣服上床睡觉。有时夜里感到昏昏欲睡,往往把水浇在脸上。(范仲淹)常常是白天苦读,什么也不吃,直到日头偏西才吃一点东西。就这样,他领悟了六经的主旨,后来又立下了造福天下的志向。他常常自己讲道:“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原文:

范仲淹二岁而孤,母贫无靠,再适常山朱氏。既长,知其世家,感泣辞母,去之南都入学舍。昼夜苦学,五年未尝解衣就寝。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往往糜粥不充,日昃始食,遂大通六经之旨,慨然有志于天下。常自诵曰: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2、陈蕃愿扫除天下

陈藩十五岁的时候,曾经独自住在一处,庭院以及屋舍十分杂乱。他父亲同城的朋友薛勤来拜访他,对他说:“小伙子你为什么不整理打扫房间来迎接客人?”陈藩说:“大丈夫处理事情,应当以扫除天下的坏事为己任。不能在乎一间屋子的事情。”薛勤认为他有让世道澄清的志向,与众不同。

原文:

藩年十五,尝闲处一室,而庭宇芜岁。父友同郡薛勤来候之,谓藩曰:“孺子何不洒扫以待宾客?”藩曰:“大丈夫处世,当扫除天下,安事一室乎?”勤知其有清世志,甚奇之。

2. 语文 文言文句子翻译

“其”字的用法并翻译句子

1、念悲其远也:这是惦念并伤心她嫁到远方,也够可怜的了。其:代词,她,指燕后。

2、成以其小也:成名嫌它太小了。其:代词,它,指促织。

3、矗不知其几千万落:巍巍峨峨,不知道它们有几千万座。其:代词,它们,指宫殿。

4、此其患不见于今,而将见于他日:这种祸患现在显现不出来,但是将来会显现出来的。其:指示代词,这种(灾祸、祸患)。

5、汝其善抚之:希望你好好抚养他们。其:语气副词,表示希望语气。

6、吾其还也:我们还是回去吧。其:语气副词,表示委婉的商量的语气。

7、与尔三失,尔其无忘乃父之志:(我现在)给你三支箭,希望你不要忘了你父亲的遗志!其:语气副词,表示希望(祈使)语气。

8、则齐国其庶几乎?:那么,齐国该差不多(会很好)了吧?其:语气副词,表示加强推测的语气。

9、其极刑,曰:“顺我,即先刺心,否则四肢解尽,心犹不死。”:(对)其中受凌迟碎剐的,就说:“要是顺从我,就先刺心脏;不然四肢砍完了,心还不会死。”其:指示代词,其中。

10、其若是,孰能御之?:如果能够这样的话,谁能抵挡得了它呢?其:语气副词,表示假设语气。

11、路漫漫其修远兮,我将上下而求索:道路又长又远,我将会不懈努力地追求。其:语气助词,无实义。(音节助词,用在句中补足音节,无实义。)

12、霰雪纷其无垠兮,云霏霏其承宇:雪花纷纷飘落一望无际啊,浓云密布好像压着屋檐。其:语气助词,无实义。(音节助词,用在句中补足音节,无实义。)

13、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 只要我本心确实是美好的,不了解我那也就算了吧。其:语气副词,表示加强限止的语气。

3. 文言文翻译

二、文言文翻译具体方法:留、删、补、换、调、变。 “留”,就是保留。凡是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以及古代的人名、地名、物名等,翻译时可保留不变。 “删”,就是删除。删掉无须译出的文言虚词。比如“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沛公的侍卫樊哙。“者也”是语尾助词,不译。 “补”,就是增补。(1)变单音词为双音词;(2)补出省略句中的省略成分;(3)补出省略了的语句。注意:补出省略的成分或语句,要加括号。 “换”,就是替换。用现代词汇替换古代词汇。如把“吾、余、予”等换成“我”,把“尔、汝”等换成“你”。 “调”就是调整。把古汉语倒装句调整为现代汉语句式。主谓倒装句、宾语前置句、介宾后置句、定语后置句等翻译时一般应调整语序,以便符合现代汉语表达习惯。 “变”,就是变通。在忠实于原文的基础上,活泽有关文字。如“波澜不惊”,可活泽成“(湖面)风平浪静”。 文言文翻译“四重奏” 最近两年高考对文言文翻译的考察由选择正误改为笔译。这就增加了答题难度,而且所出试题均出于课外,仿佛无迹可求,无从下手。其实,还是可以讲究一点技巧,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奏一曲美妙的“文言文翻译四重奏”: 1. 翻译要注意补充省略的句子成分。文言文中省略现象大量存在,有省略主语、省略谓语动词、省略介词、省略宾语等。在大家做翻译题时,一定注意先把原文省略的句子成分补充完整,否则译文易句意不清、不通。 2. 翻译要注意调整语序。文言文中变式句时常出现,有主谓后置、定语后置、介词结构后置、宾语前置等四种类型。翻译时调整好语序,才能便于翻译,否则译文易颠三倒四,给人“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的感觉。 3. 翻译要注意活用现象。文言文中的某些实词可以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改变它的词性和用法,这就是活用。主要有动词、形容词、名词的使动用法,形容词、名词的意动用法,名词用作动词,名词作状语等。翻译时要抓住词语的临时含义。 4. 翻译要抓住关键词,联系语境,重点突破。在文言文阅读中,有些句子往往因为个别词而影响全句的理解。这个词就是一个关键词。对于它,我们要联系语境去理解、参悟。 综上所述,文言文翻译,只要平时努力,并注意以上四点,加以灵活掌握,要翻译正确是不难的。 文言文翻译得分点把握技巧 2005年语文考试大纲将“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列入了高考考试范围,对这一知识点的考查,最大的可能是在翻译题中体现,因此,如何做好文言文翻译题已成为考生们关注的焦点。 一、看词性——从词类活用现象方面把握 备考对策:词类活用是2005年高考的选考内容。它是文言文中特有的语法现象,主要有名词、动词、形容词等的活用。翻译时,对活用的词要善于通过分析句子的语法结构来确定它的词性及词义。 二、观句式——从文言句式特点方面把握 备考对策:文言句式已纳入2005年高考考查范围,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掌握好文言句式的不同特点,特别要掌握好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宾语前置句。而这些句式一般说来都有语言标志,因此,可以通过对这些语言标志的识别,来判断它们是属于哪种句式特点。

悟词义——从关键实词意义方面把握 备考对策:所谓关键实词,就是指那些在句子中起关键意义的、解释通常与现代汉语不同的或有多个义项的词语。句子中的关键实词,以动词最多,形容词、名词次之。另外,也要注意句子中的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等。 四、辨用法——从主要虚词用法方面把握 备考对策:虚词是句子构成中一个不可或缺的部分,考试大纲18个文言虚词中经常考的有“而、以、于、因、用、乃、其、为、则、之”等,考前应当注意把它们的用法进行归纳并强化训练以加深印象。翻译时,要做到“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注意上下文的关系,注意意思的衔接和连贯。 所以,在文言文翻译中,一定要注意通过看词性、观句式、悟词义、辨用法等方法,敏锐地发现这些得分点并准确地把它们翻译好,翻译得通顺流畅。这样,才能在文言文翻译中得到高分

4. 高中语文必修五文言文常考的翻译句子是哪些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归去来兮辞》1.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2.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3.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4.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5.或命巾车,或棹孤舟.既窈窕以寻壑,亦崎岖而经丘.6.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7.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滕王阁序》1、时维九月,序属三秋.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2、俨骖騑于上路,访风景于崇阿;临帝子之长洲,得天人之旧馆.3、鹤汀凫渚,穷岛屿之萦回;桂殿兰宫,即冈峦之体势.4、层峦耸翠,上出重霄;飞阁流丹,下临无地.5、闾阎扑地,钟鸣鼎食之家;舸舰弥津,青雀黄龙之舳.6、云销雨霁,彩彻区明.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7、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04年天津、全国卷Ⅳ、05年江西高考考题)8、时运不齐,命途多舛!冯唐易老,李广难封.9、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逍遥游》1.南冥者,天池也.齐谐者,志怪者也.2.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3.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4.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5.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故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6.适百里者,宿舂粮;适千里者,三月聚粮.7.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8.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徵一国者,其自视也亦若此矣.9.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陈情表》1、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茕茕孑立,形影相吊.2、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3、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4、臣无祖母,无至以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5、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谨拜表以闻.。

高考语文文言文翻译方法

  (一)基本方法:直译和意译。

 文言文翻译的基本方法有直译和意译两种。 所谓直译,是指用现代汉语的词对原文进行逐字逐句地对应翻译,做到实词、虚词尽可能文意相对。直译的好处是字字落实;其不足之处是有时译句文意难懂,语言也不够通顺。 所谓意译,则是根据语句的意思进行翻译,做到尽量符合原文意思,语句尽可能照顾原文词义。意译有一定的灵活性,文字可增可减,词语的位置可以变化,句式也可以变化。意译的好处是文意连贯,译文符合现代语言的表达习惯,比较通顺、流畅、好懂。其不足之处是有时原文不能字字落实。 这两种翻译方法当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二)具体方法:留、删、补、换、调、变。

  留,就是保留。 凡是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以及古代的人名、地名、物名、官名、国号、年号、度量衡单位等,翻译时可保留不变。

  删,就是删除。 删掉无须译出的.文言虚词。比如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沛公的侍卫樊哙。者也是语尾助词,不译。

  补,就是增补。 (1)变单音词为双音词;(2)补出省略句中的省略成分;(3)补出省略了的语句。注意:补出省略的成分或语句,要加括号。

  换,就是替换。 用现代词汇替换古代词汇。如把吾、余、予等换成我,把尔、汝等换成你。

  调就是调整。 把古汉语倒装句调整为现代汉语句式。主谓倒装句、宾语前置句、介宾后置句、定语后置句等翻译时一般应调整语序,以便符合现代汉语表达习惯。

  变,就是变通。 在忠实于原文的基础上,活译有关文字。如波澜不惊,可活译成(湖面)风平浪静。

  古文翻译口诀

 古文翻译,自有顺序,首览全篇,掌握大意;

 先明主题,搜集信息,由段到句,从句到词,

 全都理解,连贯一起,对待难句,则需心细,

 照顾前文,联系后句,仔细斟酌,揣摩语气,

 力求做到,合情合理,词句之间,联系紧密。

 若有省略,补出本意,加上括号,表示增益。

 人名地名,不必翻译,人身称谓,依照贯例,

 “吾”“余”为我,“尔”“汝”为你。省略倒装,都有规律。

 实词虚词,随文释义,敏化语感,因句而异。

 译完之后,还须仔细,逐句对照,体会语气,

 句子流畅,再行搁笔。

成人高考语文文言文翻译应该如何复习?

高考语文文言文翻译的五字要诀:

高考语文文言文翻译应该掌握五字诀:留、删、增、调、变。

 1.留

 即保留古今相同的词和专有名词,如人名、地名、朝代名、国名、官职、年号、某些典章制度名称以及物品名称等,这些不必翻译。硬要翻译,反而会弄巧成拙。

 2.删

 删去一些只起语法作用,没有实际意义的'虚词;无法对应地用现代汉语进行翻译,删后又不影响句子的准确通顺的,亦可删去。

 3.增

 把文言文的单音词译成现代汉语的双音词;文言文中省略的成分,在翻译时也应增补出来。

 4.调

 将古今汉语不同的语序,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调整。如:“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是一个定语后置句,翻译时就要把定语“可以终身行”调到中心词“一言”之前。再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是两个宾语前置句,应按“不知句读,不解惑”来翻译。

 5.变

 就是变通,在忠实于原文的基础上,活译有关文字。如:“波澜不惊”,可译为“(湖面)风平浪静”。

高考文言文翻译关注点

成人高考语文文言文翻译应该如何复习?

第一、文言文翻译的而关键在于:多背记古文,建立语感。

每种语言,就其学习者而言,都对该种语言有一种感觉,这种感觉是复杂的,是人的深层意识对语言规律的一种熟知,掌握。语感无法名状,不可告知,但是它确确实实是存在的。而且这种感觉能帮助你在时间作出判断,就其结果而言有惊人的正确性。

建立语感的关键在于,多读,多背记文言文。其实文言文背记的过程,也是理解它的意思,掌握其中各种语法现象的过程。

第二、多总结各种词的用法以及语法现象。

总结归纳是学习过程中一项重要的关节,如果少了这个环节,学习的效率和效果均会受到影响。在学习文言文的过程中,注意对一类语法现象,例如词性的变化(名词动用,形容词动用等)、通假;对句法,如省略,倒装,前置等知识点的归纳,对其形成一个系统的概念,做到深度理解,精准掌握,再遇到问题时就不会模棱两可,是是而非。

第三、精做练习。

练习不是目的,练习的目的是对知识的巩固,因此反对题海战术,不过不带着目的,或者研究性心理来做题,就是做再多的题也起不了大的作用,因为题的形式是变化的,但是其中包含的道理是恒一的。

第四、增加文言文课外知识。

在上文中提到了,文言文之所以难,是以为文言文不但有语法现象的阻挠,而且有文化知识的阻挠。

比如古代的礼仪制度,仕官制度,如果不知道这些制度,对有些古文的理解上就有难度。因此建议可以读一些简明的文言文书籍,如《三国演义》《三言两拍》等。

在翻译过程中要注意文章作者的时代背景,作者本人的流派和主张。有些翻译,按照字面简单的翻译,出来的结果是与其主旨不相符合的。

例如史记鸿门宴里的一句:“大王来何操?”照字面的翻译,大概会是:大王您来的时候拿着什么东西。如果这样翻译,肯定得不了高分,因为这是不符合作者的意思的。对于此,如果分析下,这个故事的背景——刘邦到项羽那里去请罪,在后献上了白玉等。那就很容易推理出,这句话的意思,即:大王您来的时候带着什么礼物?这样翻译就对了。

第五、翻译坚持“信”和“达”这两个根本,注意通读译文,纠正错误。

对于中学的文言文翻译而言,只要做到“信”和“达”就行了,暂不必要求“雅”,因为“雅”是更高的一个层次。

另外,在翻译完后,要注意要对译文进行一个回顾,如果发现句首和句尾有矛盾的,段头和段尾有问题的,就要及时纠正,以确保译文的“信”和“达”。

自考/成考有疑问、不知道如何总结自考/成考考点内容、不清楚自考/成考报名当地政策,点击底部咨询官网,免费领取复习资料: style="font-size: 18px;font-weight: bold;border-left: 4px solid #a10d00;margin: 10px 0px 15px 0px;padding: 10px 0 10px 20px;background: #f1dada;">高考语文文言文翻译技巧有哪些

 为了能够更好地搞好文言文的复习备考,综观近几年高考文言文翻译试题,我们会发现以下几个方面特别值得大家关注:

  关注点一:词类活用

 词类活用是文言文中特有的语法现象,含有词类活用的句子也是高考命题专家特别关注的一项内容。因此,我们在翻译文言文的时候,一定要认真把握,仔细辨别。词类活用主要包括名词的活用、形容词的活用、动词的活用等。我们在翻译文言文遇到含有词类活用的句子时,一定要先判断出词类活用的类型,然后据此推断其意义。

 例1:然亦奇其不用吾言而行其志也。

 分析:此句中的“奇”字为意动用法,应译为“对……感到惊奇”。此句应译为:然而也对他不采纳我的意见而实现自己的心愿感到惊异。

 例2:自古及今,未有穷其下而能无危者也。

 分析:此句中的“穷”字是使动用法,应译为“使……窘迫”。此句应译为:从古至今,从无使他的臣民窘迫而自己能没有危险的。

 例3:可晨驰至富家,发椟出券归其主。

 分析:此句中的“晨”是名词用作状语,可译为“在早晨”“一大早”。如果不能识别名词活用就很难获得满分。此句应译为:侯可一大早骑马直奔富人家,打开木匣拿出田契归还他的主人。

 例4:大用则王,小用则亡。

 分析:此句中的“王”本为名词,在句中用做动词,译为“称王”。因此本句应译为:用在大处就可称王,用在小处就会身亡。

 例5:马病肥死,使群臣丧之,欲以棺椁大夫礼葬之。

 分析:此句中的“丧”是动词的为动用法,应译为“为……治丧”。如果判断不出“丧”的活用就很容易闹出笑话来。本句应译为:马患肥胖症而死,(庄王)让群臣为它治丧,要用内棺外椁的大夫礼制安葬它。

  关注点二:特殊句式

 文言文中有许多特殊句式,如“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等。含有特殊句式的句子,常被命题老师看重。要想能够准确翻译此类句子,就必须能够译出其句式特征;否则就极容易易造成失分。

 例6:良欲籍农故为兵者,民大恐。

 分析:此句为定语后置。“故为兵者”为“农”的后置定语,在翻译的时候,一定要将定语还原到原来的位置,此句应译为:吴良想对原先当过兵的农民登记编册,老百姓十分恐慌。

 例7:乃招其酋豪,谕以祸福,诸蛮皆以君言为可信。

 分析:此句中的“谕以祸福”为状语后置。在翻译时首先应将其调整成正常语序,再进行翻译,此句应译为:于是召集他们的首领,把福祸(利害关系)告知(他们),各部落都认为许逖的话是可信的。

 例8:闻太子所欲用周者,欲绝王之喜好也。

 分析:此句为以“…者…也”作标志的判断句。在翻译时必须将其译成“……是……”的格式,即:听说太子您想要用我的原因,是想终止大王对斗剑的喜好。如不能将此句式特点译出就很难得满分。

 例9:赵国何求而不得也。(2005年高考天津卷)

 分析:此句为宾语前置句。在翻译时必须将“何”回归其位。应译为:在赵国想要什么而不能得到呢?

 例10:晖刚于为吏,见忌于上,所在多被劾。

 分析:此句的“刚于为吏”属介词结构后置,“见忌于上”属于被动句式。在翻译时首先应将其调整成正常语序,再进行翻译,即:朱晖做官很正直,被上司嫉恨,所到之处,他都被人弹劾。

  关注点三:一词多义

 古代汉语的词语大多是多义的,这种一词多义的现象常常是翻译题考查的重点。在具体翻译时,我们一定要注意结合具体语境从众多的义项中选择出最恰当的一个进行翻译。因此我们在平时的复习备考中要对词语的不同义项加以区分辨别。

 例11:范氏富,盍已乎?

 分析:句中的“已”是多义词,常见的义项有:停止;取消;已经;过分;语气词等。根据语境,可知“取消”义项最恰当。此句应译为:范家富贵,何不取消这门亲事呢?

 例12:侠曰:“以口腹役人,吾所不为也。”乃悉罢之。

 分析:句中“罢”字是多义词,常见的义项有:停止;罢免;结束,遣散等。根据语境可知“结束,遣散”义项最恰当。此句应译为:裴侠说:“因为自己的口腹之欲而役使他人,这是我所不愿意做的。”于是全部都遣散了。

 例13:事虽剧,必时时至母所视问辄去。

 分析:句中“剧”的常见义项有:厉害,严重;复杂,繁多等。根据语境可知“繁多”义项最合适。此句应译为:事物虽然繁多,一定经常到母亲那里看望问候才离开。

  关注点四:成分省略

 成分省略也是文言文中的一种常见现象,省略的成分通常是主语,宾语,介词宾语等。省略的成分常常是命题老师注意的地方,我们在翻译时一定要把省略的内容补出来。

 例14:因乞李氏以归。

 分析:此句中省略的成分是宾语“这部书”,翻译时应补出来,即,于是向李氏讨取(这部书)回家。

 例15:主簿大惊,遽以白就。

 分析:此句中的“遽以白就”省略了介词“以”的宾语“之(这件事)”,在翻译时省略的内容要补上,即“遽以(之)白(于)就”。此句应译为:主簿非常吃惊,立即把(这件事)禀告阴就。

 例16:李初不言,尼固诘之,乃以僧告。

 分析:此句中的“乃以告僧”省略了主语、宾语和名词性短语的中心语,在翻译的时候要注意把他们补出来。即:李超最初不说,尼姑一再追问,(李超)才把和尚(的名字)告诉(她)。

  关注点五:古今异义

 文言文中的古今异义现象非常普遍。这一知识点也是高考命题经常涉及到的内容。我们在翻译文言文时尤其要特别注意那些存在古今异义的词语,千万不可以今译古。否则,就会出现错误。

 例17:隐处穷泽,身自耕佣。临县士民慕其德,就居止者百余家。

 分析:此句中的“穷”不能译成“贫穷”“穷困”,而应该译成“偏僻”。因此该句应译为:(孟尝)隐居在偏远的湖泽,亲自种田做工。临县的士人民众仰慕他的道德,到他那里定居的有百余户。

 例18:学者当至于是而止尔!

 分析:此句中的“学者”是古今异义的词语,不能译为“做学问的人”,而应译为“学习写文章的人”。即该句应译为:学习写文章的人应达到这个地步才罢休啊!

 例19:远者三岁一更,近者一二岁再更。

 分析:此句中的“再”是古今异义的词语。应译为“两次”。即该句应译为:(任期)长的三年一轮换,(任期)短的一二年就轮换两次。

 例20:楚相孙叔敖持廉至死,方今妻子穷困负薪而食,不足为也!

 分析:此句中的“妻子”是古今异义的词语,应译为“妻子和儿女”。如果不能识别就会失去此点的得分。该句正确的翻译为:楚相孙叔敖,一生坚持廉洁的操守,现在妻儿老小却贫困到靠打柴为生。清官实在不值得做啊!

  关注点六:单音节词

 现代汉语词汇以双音节为主,而古代汉语词汇与此相反,以单音节为主。此类知识点也常常是高考命题老师重点关注的对象之一。因此,我们平时的复习备考过程中要加强对单音节词翻译的训练。在具体翻译文言文时,我们一定要注意不要轻易地把古汉语的词汇当成现代汉语的双音节词去解释。

 例21:隐处穷泽,身自耕佣。临县士民慕其德,就居止者百余家。

 分析:此句中的“耕佣”并非现代汉语中的双音节词,而是“耕”和“佣”两个词,意思是“种田”“做工”。按照评分标准如若不能解释出“佣”的含义要扣分。所以该句应译为:(孟尝)隐居在偏远的湖泽,亲自种田做工。临县的士人民众仰慕他的道德,到他那里定居的有百余户。

 例22:遂大困,寻死富阳。

 分析:此句中的“寻死”并非现代汉语中的双音节词,而是“寻”和“死”两个词,意思是“不久”“死在(富阳)”。该句应译为:于是极度贫困,不久死在富阳。

  关注点七:固定句式

 固定句式是文言文中的一种特殊现象,在翻译时有相对固定的格式。如果不按照固定的格式翻译就会出现错误,因此,我们在翻译文言文时只能用它的固定意思来翻译,不能擅自意译。

 例23:其李将军之谓也!

 分析:此句中的“……之谓也”是固定格式,应译为“说的是……”。如不清楚此格式很容易误译成:大概是李将军说的吧!正确的翻译应为:大概说的是李将军吧!

 例24:今之朝臣无以易薛季昶。

 分析:此句中的“无以……”是固定格式,应译为“没有用来……的”。所以此句正确的翻译为:如今的朝臣当中,没有能够取代薛季昶的。

 例25:我孰与城北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

 分析:此句中的“……孰与……”是固定格式,应译为“与……相比……”。即此句应译为:我同城北的徐公比,谁更漂亮?

 常见的固定结构还有:何以……为?(表反问语气,译为“为什么……”)无乃……乎?(表示揣度语气,译为“恐怕……吧”)、奈……何?(表示用来询问的,“拿……怎么办”)、得无……乎?(表示怀疑与揣测语气,译为“恐怕……吧”)等。

  关注点八:修辞知识

 文言文中常见的修辞有比喻、借代、互文、委婉等。具有这些特点的'句子大都不能采用直译的方式,而应根据其修辞方式的特点采用相应的意译方式。如果需翻译的句子采用了比喻的修辞方式,有的需将喻体直接换为本体,有的就需抓住喻体采用形象描绘的方式进行意译;如果需翻译的句子采用了借代的修辞方式,就应采用直接点明借代本体的方式进行翻译;如果采用的是互文的修辞方式,翻译时就要把相应的内容合并到一起意译;如果需翻译的句子是委婉的修辞方式,就要根据语境译出句中所要表达的意思。目前高考试题中虽然此知识点设题并不多,但今后是否会加大这方面的力度,我们很难知道。因此对这一知识点略做说明以备后患。

 例26: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分析:此句采用了互文的修辞方式。如果不了解此修辞方式很容易将此句误译为:不因为外物的美好而感到喜悦,也不因为自己的坎坷而感到悲伤。正确的翻译是要把相对应的内容合并到一起。此句应译为:不因为外物的好坏、自己的得失而感到喜悦或悲伤。

 例27:峰极危者,必跃而居其颠;洞极遂者,必猿挂蛇行,穷其旁出之窦。

 分析:该句中的“猿挂蛇行”是比喻的修辞方式,应译为“像猿一样悬挂,像蛇一样爬行”。如果不了解此修辞就很容易翻译错误。

 例28: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李密《陈情表》)

 分析:该句采用了比喻的修辞方式。此句中的“日薄西山”就是比喻祖母刘氏寿命将尽。在翻译时可采用描述性的语言将其译为:只因为祖母刘氏的生命就像太阳将要落到西山一样,奄奄一息,生命垂危。

 例29:金就砺则利。(《荀子·劝学》)

 分析:此句采用的是借代的修辞方式。“金”是借代,代指“金属制成的刀剑”,属材料代物。翻译时要直接点明借代的本体,译为:金属制成的刀剑放在磨刀石上去磨就锋利。如果不了解该句中使用了借代的修辞方式就很容易闹出笑话来。

 高考文言文翻译主要考查以上内容。因此,我们在文言文翻译的备考过程中,重点要从上述角度,揣摩命题者的意图,从而做到胸有成竹。惟其如此,我们才不会事半功倍。

1、将藏之于家,使来者读之,悲予志焉。——宋代文天祥《指南录后序》

译文:我将把这诗稿收藏在家中,使后来的人读了它,为我的志向而悲叹。

2、用叶者取叶初长足时,用芽者自从本说,用花者取花初敷时,用实者成实时采。——北宋沈括《梦溪笔谈·药议》

译文:用叶的(草药要)选择叶子刚长足的时候(采摘);用芽的(草药),自然应当遵从传统的说法;用花的(草药),(要)选取花刚开时(采);用果实的(草药),(要在)果实成熟时采。

3、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明代张溥《五人墓碑记》

译文:在魏忠贤作乱的时候,做官的人能够不改变自己志节的,中国之大,能有几个人呢?

4、古之让天子者,是去监门之养而离臣虏之劳也。——战国韩非《韩非子·五蠹》

译文:古代让出天子地位的人,这是离开守门人的生活条件和奴隶的辛苦啊。

5、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两汉司马迁《鸿门宴》

译文:现在项庄拔出剑起舞,他的目标总是在刘邦身上的。

6、此数者用兵之患也,而操皆冒行之。——北宋司马光《资治通鉴·汉纪·汉纪五十七》

译文:这几点都是用兵的大忌啊,但是曹操都冒险使用这些计策。

7、亚父者,范增也。——两汉司马迁《鸿门宴》

译文:亚父这个人,就是范增

8、言之,貌若甚戚者。——唐代柳宗元《捕蛇者说》

译文:他说这些话时,脸色好像很悲哀。

文章标签: # 翻译 # 文言文 # 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