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招生信息 招生信息

俄罗斯高考地理题难不难_俄罗斯高考地理题

tamoadmin 2024-06-03 人已围观

简介1.文科生高考地理知识大全或要点2.高考地理常见的答题误区有哪些3.高考区域地理考什么世界主要河流水文概况名称 径流量 含沙量 结冰期 流向 汛期 气候 流经国家 注入海洋 湄公河 大 小 无 自北向南 6-10月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热带常绿阔叶林 中国境内称澜沧江、泰国、老挝、柬埔寨、越南 南海

1.文科生高考地理知识大全或要点

2.高考地理常见的答题误区有哪些

3.高考区域地理考什么

俄罗斯高考地理题难不难_俄罗斯高考地理题

世界主要河流水文概况

名称 径流量 含沙量 结冰期 流向 汛期 气候 流经国家 注入海洋

湄公河 大 小 无 自北向南 6-10月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热带常绿阔叶林 中国境内称澜沧江、泰国、老挝、柬埔寨、越南 南海(东南亚最重要的国际河流) 北半球

恒河 大 小 无 自西向东 6-10 热带季风 尼泊尔、印度、孟加拉 孟加拉湾(印度最大) 北半球

印度河 大 小 无 自北向南 6-10月 高寒草甸、热带季风、热带沙漠 中国境内称狮泉河、巴基斯坦 阿拉伯海(世界文明发祥地) 北半球

幼发拉底、底格里斯 小 小 无 自北向南 11-4月 地中海气候、热带沙漠气候 土耳其、伊拉克、科威特 波斯湾(世界文明发祥地) 北半球

尼罗河 大 小 无 自南向北 6-9月 热带雨林、热带草原、热带沙漠 坦桑尼亚、肯尼亚、埃塞俄比亚、苏丹、埃及 地中海(全球最长) 北半球

尼日尔河 大 小 无 自西向东再向南 5-10月 热带草原、热带沙漠、热带雨林 尼日利亚、尼日尔、布基纳法索 几内亚湾 北半球

刚果河 大(全球第二) 小 无 自东向西 全年 热带草原、热带雨林 坦桑尼亚、刚果金、刚果布、安哥拉 几内亚湾 赤道

赞比西河 大 小 无 自西向东 6-9月 热带草原 印度洋(南半球最大) 南半球

波河 小 小 无 自西向东 11-4月 地中海 瑞士、法国、意大利 地中海(意大利工业中心) 北半球

塞纳河 小 小 无 自东向西 全年均匀 温带海洋 法国 大西洋(流经巴黎) 北半球

莱茵河 小 小 无 自东南向东北 全年均匀 温带海洋 瑞士、德国、荷兰、比利时 北海(世界货运量最大) 北半球

泰晤士河 小 小 无 自西向东 全年均匀 温带海洋 英国 北海(流经伦敦) 北半球

易北河 小 小 无 自南向北 全年均匀 温带海洋 德国 北海(流经柏林) 北半球

多瑙河 小 小 无 自西向东 全年均匀 温带海洋 瑞士、德国、匈牙利、罗马尼亚、保加利亚 黑海(世界流经国家最多) 北半球

伏尔加河(内流河) 小 小 11-2 自北向南 7-8月 温带大陆性气候 俄罗斯 里海(欧洲最长) 北半球

鄂毕河 大 小 11-4月 自南向北 7-8月 温带大陆性气候() 中国境内称额尔齐斯河、俄罗斯 北冰洋(有凌汛现象) 北半球

叶尼塞河 大 小 11-4月 自南向北 7-8月 温带大陆性气候(针叶林) 俄罗斯、蒙古 北冰洋(有凌汛现象) 北半球

勒拿河 大 小 11-4月 自南向北 7-8月 温带大陆性气候(针叶林) 俄罗斯 北冰洋(有凌汛现象) 北半球

密西西比河 大 小 北部有南部无 自北向南 6-9月 温带大陆、温带荒漠、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美国 墨西哥湾(流域面积第二) 北半球

亚马逊河 大(全球最大) 小 无 自西向东 全年均匀 高山气候、热带雨林 秘鲁、巴西 大西洋(流域面积最大) 赤道

河流的水文特征主要包括流量,含沙量,水位,结冰期等.流量指单位时间通过某一段面的水流体积,它反映了河流水资源多少,通常以立方米/秒为单位.水位指河流在某地某时段的水高程,它是反映水体水量大小的最直观的重要标志.含沙量指单位体积水中所含泥沙的重量.结冰期指河流封冻的时间长短.

[解题过程]

汉江

发源地:朝鲜半岛东部山地

流向:东北—西南

流经国家:韩国

注入海域或湖泊:黄海

所属水系:太平洋

纬度带:中纬度

备注:流经汉城;处在温带季风气候

锡尔河

发源地:吉尔吉斯斯坦天山南坡

流向:东南—西北

流经国家: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哈萨克斯坦

注入海域或湖泊:咸海

纬度带:中纬度

备注:内流河;流经沙漠地带;处在温带大陆性气候

阿姆河

发源地:巴基斯坦兴都库什山脉北坡

流向:东南—西北

流经国家:塔吉克斯坦与巴基斯坦交界处;塔吉克斯坦与阿富汗交界处;土库曼斯坦与塔吉克斯坦交界处;乌兹别克斯坦

注入海域或湖泊:咸海

纬度带:中纬度

备注:内流河;流经沙漠地带;处在温带大陆性气候

墨累河

发源地:澳大利亚大分水岭

流向:东北—西南

流经国家:澳大利亚

注入海域或湖泊:印度洋

所属水系:印度洋

纬度带:中纬度

备注:中上游热带草原气候;下游处在亚热带地中海气候

底格里斯河

发源地:土耳其安纳托利亚高原

流向:西北—东南

流经国家:土耳其;伊拉克

注入海域或湖泊:波斯湾

所属水系:印度洋

纬度带:中纬度

备注:与幼发拉底河流域形成美索不达米亚平原;流经伊拉克首都巴格达;处在亚热带草原和沙漠气候

莱茵河

发源地:阿尔卑斯山

流向:东南—西北

流经国家:法国和德国交界;德国;荷兰;瑞士

注入海域或湖泊:北海

所属水系:大西洋

纬度带:中纬度

备注:著名国际河流;地形分界河,西欧与东欧;中游大支流美茵河;处在温带海洋性气候

伏尔加河

发源地:俄罗斯瓦尔带丘陵

流向:中上游东北—西南;中下游西北—东南

流经国家:俄罗斯

注入海域或湖泊:里海

纬度带:中纬度

备注:欧洲第一大河;世界最长内流河;处在温带大陆性气候

乌拉尔河

发源地:俄罗斯乌拉尔山脉东南坡

流向:上游北—南;中游东—西;下游北—南

流经国家:俄罗斯;哈萨克斯坦

注入海域或湖泊:里海

纬度带:中纬度

备注:亚欧分界河;处在温带大陆性气候

易北河

发源地:捷克捷克高原

流向:东南—西北

流经国家:捷克;德国

注入海域或湖泊:北海

所属水系:大西洋

纬度带:中纬度

备注:流经汉堡;上游处在温带大陆性气候;中下游处在温带海洋性气候

波河

发源地:意大利阿尔卑斯山脉东南坡

流向:西—东

流经国家:意大利北部

注入海域或湖泊:亚得里亚海

所属水系:大西洋

纬度带:中纬度

备注:流域形成波河平原;处在亚热带地中海气候

塞纳河

发源地:法国洛林高原

流向:东南—西北

流经国家:法国北部

注入海域或湖泊:英吉利海峡

所属水系:大西洋

纬度带:中纬度

备注:处在温带海洋性气候;巴黎在河岸

密西西比河

发源地:美国中北部明尼苏达州沼泽地带

流向:北—南

流经国家:美国中部

注入海域或湖泊:墨西哥湾

所属水系:大西洋

纬度带:大部分在中纬度,临近入海处在低纬度

备注:中下游形成密西西比平原;中上游处在温带大陆性气候;中下游处在亚热带季风和亚热带湿润气候;世界第四大河

幼发拉底河

发源地:安纳托利亚高原

流向:西北—东南

流经国家:土耳其;伊拉克

注入海域或湖泊:波斯湾

所属水系:印度洋

纬度带:中纬度

备注:与底格利斯河流域形成美索不达米亚平原;上游处在亚热带地中海气候;中下游处在亚热带草原和沙漠气候

约旦河

发源地:以色列(巴勒斯坦)与叙利亚交界处戈兰高地

流向:北—南

流经国家:叙利亚与以色列(巴勒斯坦)交界;约旦与以色列(巴勒斯坦)交界

注入海域或湖泊:死海

纬度带:中纬度

备注:内流河;东非大裂谷的一部分;处在亚热带地中海气候

扎伊尔河(刚果河)

发源地:刚果民主共和国与赞比亚交界的东非大裂谷南端;上游是卢阿拉巴河和乌班吉河

流向:东北—西南

流经国家:刚果与刚果民主共和国交界处

注入海域或湖泊:大西洋

所属水系:大西洋

纬度带:低纬度

备注:水能资源丰富;处在热带雨林气候

尼罗河

发源地:上游是白尼罗河(东非高原),青尼罗河(埃塞俄比亚高原)

流向:南—北

流经国家:苏丹;埃及

注入海域或湖泊:地中海

所属水系:大西洋

纬度带:基本在低纬度

备注:下游有尼罗河三角洲;流经开罗;创造了古埃及文明;上游处在亚热带地中海气候;中下游在亚热带草原和沙漠气候

多瑙河

发源地:德国巴伐利亚高原西部

流向:西北—东南

流经国家:德国;奥地利;斯洛伐克与匈牙利交界处;匈牙利;南斯拉夫与克罗地亚交界处;南斯拉夫;南斯拉夫与罗马尼亚交界;罗马尼亚与保加利亚交界

注入海域或湖泊:黑海

所属水系:大西洋

纬度带:中纬度

备注:著名国际河流;全程纵跨中欧和北欧;流域形成多瑙河中游平原和多瑙河下游平原;上游处在温带海洋性气候;中下游处在温带大陆性气候

圣劳伦斯河

发源地:美国加拿大安大略湖

流向:西南—东北

流经国家:美国加拿大交界处;加拿大

注入海域或湖泊:圣劳伦斯湾

所属水系:大西洋

纬度带:中纬度

备注:流经蒙特利尔;处在温带大陆性气候

泰晤士河

发源地:英国

流向:西—东

流经国家:英国南部

注入海域或湖泊:北海

所属水系:大西洋

纬度带:中纬度

备注:处在温带海洋性气候;伦敦在河两岸

亚马孙河

发源地:秘鲁安第斯山脉东坡

流向:西—东

流经国家:秘鲁北部;巴西北部

注入海域或湖泊:大西洋

所属水系:大西洋

纬度带:低纬度

备注:流域面积流量大;流域形成亚马孙平原;处在热带雨林气候

拉普拉塔河

发源地:巴西高原

流向:西北—东南

流经国家:阿根廷与乌拉圭交界处

注入海域或湖泊:大西洋

所属水系:大西洋

纬度带:中纬度

备注:流经布宜诺斯艾利斯;处在亚热带草原和沙漠气候

布拉马普特拉河

发源地:青藏高原

流向:东北—西南

流经国家:中国;印度;孟加拉国

注入海域或湖泊:孟加拉湾

所属水系:印度洋

纬度带:低纬度

备注:上游中国雅鲁藏布江;处在热带季风气候

伊洛瓦底江

发源地:中国横断山脉西部

流向:北—南

流经国家:中国边境;缅甸

注入海域或湖泊:安达曼海

所属水系:印度洋

纬度带:低纬度

备注:处在热带季风气候

眉南河

发源地:泰国清迈

流向:西北—东南

流经国家:泰国

注入海域或湖泊:泰国湾

所属水系:太平洋

纬度带:低纬度

备注:流域形成眉南河平原;处在热带季风气候

萨尔温江

发源地:青藏高原

流向:北—南

流经国家:中国、缅甸

注入海域或湖泊:安达曼海

所属水系:印度洋

纬度带:中低纬度

备注:上游是中国怒江;处在热带季风气候

文科生高考地理知识大全或要点

人的威严蕴藏在知识之中,因此,人有许多君主的金银无法买到,君主的武力不可征服内在的东西。下面我给大家分享一些高中地理两极地区知识,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欢迎阅读!

高中地理两极地区知识1

南极洲 是人类最后到达的大陆,也叫“第七大陆”

(一)位置和范围

1.位置:

(1)经纬度位置:位于地球最南端,土地几乎都在南极圈内,

是世界上纬度最高的一个洲。同时也是跨经度最多的一个大洲。

(2)海陆位置:四周濒南美洲、大洋洲、非洲、太平洋、印度洋和大西洋。

(3)交通位置:未来南半球大洲横越南极空中交通的惟一中间基地,战略地位重要。

2.面积:总面积约1400万平方千米,约占世界陆地总面积的9.4%。位于七大洲面积的第五位。

(二)地形:世界海拔最高的大洲,被称为“冰雪高原”

横贯南极的山脉将南极大陆分为两部分:

东南极洲面积较大;西南极洲面积较小,由山地、高原和盆地组成。

(三)气候:“寒极”、“风极”“白色沙漠”

酷寒:纬度高获得太阳辐射少;冰雪覆盖,反射强烈;海拔高气温

更低;周围海洋的西风带阻隔了低纬热量向高纬的传递。

干燥:极地高压控制,降水少; 降水以固体形式为主,蒸发量少,

空气中水汽含量很少,所以非常干燥。

烈风:冷气流从高原内部向四周扩散(极地东风),冰雪表面摩擦

力小形成狂风。

1.原因:

①纬度高—— 接受太阳光热少,造成严寒

②地势高—— 加剧气候的寒冷,形成酷寒

③西风环流——阻碍南极地区与低纬地区的热量交换,造成酷寒

④冰雪反射——降水以降雪为主,日积月累形成巨厚冰盖、大陆冰

川,反射阳光,加剧酷寒

⑤气压高——酷寒形成极地冷高压,从大陆中心向边缘地带经常吹强大的极地东风

2.暖季:11月~次年3月(南极科考时间),出现极昼

(四)资源

1.淡水资源:

体积占冰川体积的90%以上,是世界上淡水资源最丰富的大洲

周围海洋上多冰山。 南极洲的冰如果全部融化,世界海平面将升高50~70米。被称为“固体水库”

2.矿产资源:煤(维多利亚地)、铁(印度洋沿岸)储量最丰富,此外还有石油、锰等

3.生物资源:动物种类极少,但数量较多。如磷虾、鲸、海豹、企鹅

(五)考察

1.原因:南极洲地区资源丰富,资源的经济价值高。

南极洲目前保存了原始的自然环境,未经人类开发,是地球上惟一没有工业污染的大陆,这里空气清洁、大气能见高,是一个天然的实验室。

2.最佳考察时间:每年11月至次年3月,极昼期。

3.建站国家:目前,世界上有20个国家在南极洲建立了150多个科学考察基地。

中国建有五个科考站,按成立时间先后,分别是

长城站(1985年)、中山站(1989年)和昆仑站(2009年)泰山站(2014年)罗斯海站(在建)。

长城站:在南极圈以外的乔治王岛上,(62°W,59°S)

中山站:在南极圈以内东南极洲的拉斯曼丘陵上,(69°E,76°S)

昆仑站:是我国第一个南极内陆科学考察,位于南极内陆冰盖的最

高点冰穹A地区,(77°E,80°S)

泰山站于2014年2月8日正式建成开站。这是中国在南极建设的第四个科学考察站,位于中山站与昆仑站之间的伊丽莎白公主地,东经76°58′,南纬73°51′,海拔高度2621米。距离中山站约520公里,海拔高度约2621米,年平均温度-36.6度,可满足20人度夏考察生活,总建筑面积1000㎡,使用寿命15年,配有固定翼飞机冰雪跑道,是一座南极内陆考察的度夏站。

罗斯海新站位于南极三大湾系之一的罗斯海区域沿岸,面向太平洋扇区,是南极地区岩石圈、冰冻圈、生物圈、大气圈等典型自然地理单元集中相互作用的区域,具有重要的科研价值。已有美、新、意、俄等6个国家在此区域建设了7个考察站,国际上在罗斯海区域选划设立了南极最大的海洋保护区。

高中地理两极地区知识2

北极

(一)位置与范围:几乎全部位于北极圈内,主要由北冰洋、周边陆地以及岛屿组成,而所有陆地分属俄罗斯、美国、加拿大、丹麦、挪威、冰岛、瑞典、和芬兰8个环北极国家。

(二)北极地区的特征——浮冰世界

洋面:常年不化的冰盖(占2/3)

海面:从东向西漂流的冰山和浮冰(夏季最多),巴伦支海受北大西洋暖流影响,常年不封冻。

岛屿:冰川和冰盖遍布。

沿岸:永久冻土带(达数百米)。

(三)北极地区的气候

特点:寒风、多风,天气易变,但没有南极那么寒冷。

原因:①纬度高,接受阳光少;②西风漂流阻止了热量交换;③受北大西洋暖流影响。

(四)资源

生物资源:代表性动物北极熊、北极狐等,植被有苔藓、地衣等(比南极种类多,生长好)

矿产资源:石油、天然气、煤炭、铁、有色金属等

(五)考察

1.时间:4至10月,极昼时间,比南极的要长

2.2004年7月28日,我国首个北极科学考察站――黄河站 (78°55′N,11°56′E)建成并正式投入使用。

3.科考准备:破冰船

高中 地理 学习 方法

一、文理交融 学法兼用

高中地理中的自然地理,包括宇宙、大气、海洋、陆地等,主要属于理科内容。特别是其中的地球运动及时间计算、太阳高度角、各种日照图以及气候、洋流、各种等值线图等内容,具有鲜明的理科特点,需要较多的 逻辑思维 。学习时,应该采用偏重理科的学习方法,强调理解重于记忆,以会用为目的,侧重于对地理原理、地理规律的理解运用,联系实际分析解决问题。平时还应多做练习,重视解题思路,特别要多画图,以加深理解和巩固所学知识。

高中地理中的人文地理和区域地理,主要属于文科内容,适合采用偏重文科的学习方法,在理解的基础上加强记忆非常重要。学习时要多看书,熟悉和掌握知识要点;会看书,把握教材的脉络和主要思想、观点;还要多思多想,善于 总结 ,形成自己的看法。学习人文地理侧重于观点、方法的运用,结合实际进行评价与 反思 。

二、图文结合,易学好记

地理学习离不开地图,必须重视地图,识图、用图也是地理学科最重要的基本技能。高中地理教材中有着丰富多彩的各种类型的插图,与文字配合,使教材内容的呈现更加直观、形象、生动。学习时,不论是自然地理还是人文地理,都要重视图的学习和运用,采用图文结合的方法,才能更好地认识、理解和掌握各种地理事物和现象、地理规律和原理,使地理易懂易学、好记好用。

例如,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内容,必须结合二分二至日全球昼长和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图像来学习,才能阐述清楚,理解透彻,遇到相关知识的试题时才能灵活运用,顺利解答,脱离了地图是难以弄懂和解答这类问题的。又如,世界城市化的进程内容,结合世界城市人口比重的增长图和上海城市建设用地的扩展图”学习,使我们比较容易地理解城市化的概念,记住城市化的三个主要标志。

地图是地理知识的载体和学习地理最重要的工具,运用地图记忆地理知识是最准确、最牢固、最有效的 记忆方法 。地理内容纷繁复杂,但几乎所有的地理知识都源于它在相关图上的位置。学习时要做到看书与看图相结合,将地理知识逐一在图上查找落实,熟记;平时要多看地图(还可以填图、绘图),图不离手,把地图印在脑子里,并能在图上再现知识。这样,当我们解答地理问题时,头脑中就能浮现出一幅形象、清晰的地图:地球运动,大气分层,山河分布,洋流流向,国家位置,铁路干线,工业中心……于是,我们就可以从中准确而有效地提取需要的信息,从容作答。有的同学可能会认为,看图太费时间,不如看书来得快。殊不知落实到图上的知识印象深刻,经久难忘,便于运用,避免了死记硬背文字造成的多次重复耗时,枯燥无味,知识容易张冠李戴等弊病。因而从整体效果上看,图文结合实际耗时并不多,效果却很明显。同学们学习地理,应该养成读图用图的习惯,培养读图用图的能力,只要胸有成图,定能事半功倍。

三、知识联系 融会贯通

高中地理的学科特点主要可概括为以下几个特点:

1.学习的侧重点是掌握有什么规律、为什么、怎么办的问题。

初中地理更多的是学习在什么地方、有什么样的事物、有什么特点等问题,因此不可避免的涉及大量的记忆性的内容,因此其学习方法的侧重点就是解决怎样科学地、高效地记忆这些地理事实材料。

而高中地理侧重解决的是地理事物的规律及其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通过探究这些规律的形成原因来为形成人类的相应对策服务。也就是说,应侧重于通过多因素的综合分析、归纳那些繁杂的地理事实材料,从中推导出一些规律,从本质上掌握其成因,最后形成人类生产生活的相应对策。可见,高中地理的学法核心是理解而非记忆,是应用而非记忆。

2.无论自然地理或是人文地理都表现为以人地关系为主线的显著特点,几乎所有的地理问题都跟人类的生产、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学习地理必须紧扣这条主线。

3.许多地理问题都有知识与能力的跨学科特点。自然地理部分主要与数学、物理、生物学科联系较多,人文地理主要与政治联系较多。对于我们面临的高考大综合考试意义尤其重大。

4.高中地理是建立在初中区域地理基础之上的,初中地理中区域的位置、地形、气候、河流、资源等地理要素,往往是高中系统地理,特别是人文地理的基础。因此,具备必要的初中地理知识是学好高中地理的保障。但是,由于种.种原因,一些同学的初中地理知识已经淡忘,影响到高中地理的学习,因而有必要在高中地理的学习过程中适当复习一些初中地理的知识。一是可以抽点时间浏览一下初中地理教材,主要是地球地图知识、大洲大洋的分布、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的基本情况、中国分区地理等内容,加深这些基础知识在头脑中的印象。二是在高中地理的学习中,当涉及初中知识时,及时查找区域地图或复习初中相关内容,注意高初中知识的有机联系,把系统地理知识落实到具体的地理区域中去理解、分析、解决问题,使知识得以融会贯通。

高中地理两极地区知识点相关 文章 :

★ 高中地理知识点总结与归纳

★ 2020高中地理知识点汇总

★ 高中地理知识点总结归纳整理

★ 最新高中地理基础知识归纳

★ 高中地理知识点总结(期末必备)

★ 高中地理知识点总结

★ 高中地理知识点汇总大全

★ 高中地理气候知识点

★ 最新高中地理知识点汇总

★ 高中地理知识点总结归纳2020

高考地理常见的答题误区有哪些

高中地理必修一、二、三复习要点

必修模块1(自然地理)

第一章 宇宙中的地球

1、天体系统的级别:总星系——银河系(河外星系)——太阳系——地月系

2、地球上生命存在的条件:①稳定的太阳光照条件②比较安全的宇宙环境③因为日地距离适中,地表温度适宜(平均气温为15度)④因为地球的质量和体积适中,地球能吸引大气形成大气层(氮、氧为主)⑤形成并存在液态水

3、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1)太阳活动的标志:黑子、耀斑

(2)影响:影响电离层,干扰无线电短波通讯;产生“磁暴”现象和“极光”现象;影响地球气候。

4、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①昼夜交替:昼半球和夜半球的分界线——晨昏线(圈)——与赤道的交点的时间分别是6时和18时——太阳高度是0度——晨昏圈所在的平面与太阳光线垂直;

②地方时差:东早西晚,经度每隔15度相差1小时。

③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赤道上不偏,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偏向力随纬度的增大而增大。

5、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1)昼夜长短的变化:

①北半球夏半年,太阳直射北半球,北半球各纬度昼长夜短,纬度越高,昼越长夜越短。夏至日——北半球各纬度的昼长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北极圈及其以北的地区,出现极昼现象。②北半球冬半年,太阳直射南半球,北半球各纬度夜长昼短,纬度越高,夜越长昼越短。冬至日——北半球各纬度的昼长达到一年中的最小值,北极圈及其以北的地区,出现极夜现象。③春分日和秋分日,太阳直射赤道,全球各地昼夜等长,各为12小时。

④赤道全年昼夜平分。南半球的情况与北半球的相反。

(2)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同一时刻,正午太阳高度由太阳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夏至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正午太阳高度由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此时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各纬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南半球各纬度达最小值。冬至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正午太阳高度由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此时南回归线及其以南各纬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北半球各纬度达最小值。春分日和秋分日,太阳直射赤道,正午太阳高度自赤道向两极递减。

(3)四季的变化(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随着季节而变化,使太阳辐射具有季节变化的规律,形成了四季)北半球季节的划分:3、4、5月为春季,6、7、8为夏季,9、10、11为秋季,12、1、2为冬季。

6、地球的圈层结构以地表为界分为内部圈层和外部圈层。

(1)地球内部的圈层根据地震波(纵波、横波)的特点划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个圈层。地壳物质主要由岩石(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组成,上地幔的软流层是岩浆的源地,地核主要由铁镍物质组成。

(2)外部圈层: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

第二章 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1、岩石分三大类:①岩浆岩(岩浆上升冷却凝固而成)②沉积岩(岩石在外力的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固结成岩作用下形成)③变质岩(变质作用)。从岩浆到形成各种岩石,三大类岩石可以相互转化,又到新岩浆的产生,这一运动变化过程,构成了地壳物质循环。

2、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地质作用):

(1)内力作用——能量来自地球本身,主要是地球内部热能,它表现为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造成地表高低不平。地质构造的类型有褶皱(背斜和向斜)和断层(地垒和地堑)。

(2)外力作用——能量来自地球外部,主要是太阳能和重力。使高低不平的地表趋向平坦。表现为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固结成岩作用。流水侵蚀地貌(V型谷)、堆积地貌(冲积扇、冲积平原和三角洲);风蚀地貌(风蚀洼地、蘑菇)、风积地貌(沙丘)。

3、六大板块名称:亚欧板块、非洲板块、印度洋板块、太平洋板块、美洲板块、南极洲板块。一般说来,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两个板块之间的交界处,是地壳比较活动的地带,火山、地震也多集中分布在板块的交界处。生长边界——板块张裂处,常形成裂谷、海洋。消亡边界——板块碰撞处,常形成山脉、海沟。

4、大气受热过程:太阳辐射(短波)、大气削弱、地面增温、地面辐射(长波)、大气增温、大气辐射(长波)、大气逆辐射(保温作用)

(1)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①吸收作用:具有选择性,臭氧吸收紫外线,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红外线。对可见光吸收的很少。②反射作用:云层和颗粒较大的尘埃。云层的反射作用最显著。③散射作用:空气分子或微小尘埃,使一部分太阳辐射不能到达地面。

(2)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大气吸收地面辐射并产生大气逆辐射(射向地面的大气辐射),把部分热量归还给地面,云层越厚大气逆辐射越强。

5、全球近地面有7 个气压带(高低压相间分布),6 个风带。

(1)低纬度环流:

①赤道低压带:因为热力作用形成,气流辐合上升,易成云致雨,形成多雨带。常年受其控制形成热带雨林气候(亚马孙平原、刚果盆地、东南亚的马来群岛)

②副热带高压带:因为动力作用而形成,气流在30度纬度上空聚积而下沉,形成少雨带(东亚季风区除外),常年受其控制的地区形成热带沙漠气候(北非的撒哈拉水沙漠、西亚的沙漠、北美美国西部的沙漠、南美智利、秘鲁西部的沙漠、澳大利亚大沙漠)

③信风带:由副高吹向赤道低压的气流,在北半球右偏成东北信风,在南半球左偏成东南信风。

(2)中纬度环流:

④副极地低压带:由来自低纬的暖气流与来自高纬的冷气流相遇运动上升而形成。形成温带多雨带。

⑤中纬西风带:由副高吹向副极地低压带的气流,在北半球右偏成西南风,在南半球左偏成西北风,习惯上叫西风,受其常年控制的地区,在大陆西岸形成温带海洋性气候。(欧洲西部、北美西部如加拿大的温哥华附近、南美南端的安第斯山西侧、澳大利亚南端及塔斯马尼亚岛、新西兰等)

(3)高纬环流:

⑥极地高压带:因为热力作用而形成,冷空气下沉,形成少雨带。不过极地因为气温低,蒸发更少,所以极地属于降水量大于蒸发量的地区,为湿润地区。

⑦极地东风带:由极地高压带吹向副极地低压带的气流,在地转偏向力作用下,北半球右偏成东北风,南半球左偏成东南风。

(4)气压带和风带的移动:△移动的原因:随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而动。△移动方向:就北半球而言,大致是夏季北移,冬季南移。

(5)单一气压带或风带作用形成的气候类型:热带雨林气候(赤道低气压带)、热带沙漠气候(副热带高气压带)、温带海洋性气候(中纬西风带)。

(6)气压带、风带移动形成的气候类型:热带草原气候(夏季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冬季受低纬信风带控制)、地中海气候(夏季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冬季受中纬西风带控制)。

6、常见的天气系统:锋面系统(冷锋、暖锋、准静止锋)、气旋(低压)和反气旋(高压)、锋面气旋。气旋是低压,低压系统在实际大气中常会出现沿中心向一定方向延伸出的低压槽,在低压槽上形成了锋面系统。锋面与气旋是一个整体(高压系统是没有的)。

7、水循环

(1)类型:海陆间大循环(大循环)、陆地循环(水量很少)、海洋循环(水量最大)

(2)各环节的名称:蒸发、降水、水汽输送、地表径流、地下径流、下渗、植物蒸腾

(3)意义:它使陆地水不断得到补充、更新,使水资源得以再生;塑造地表形态;联系四大圈层。

8、洋流:

(1)类型:按成因分风海流、密度流、补偿流;按性质分暖流和寒流。

(2)分布:△中低纬度——以副热带为中心的大洋环流,北半球顺时针流动(与半球反气旋方向一致),南半球逆时针方向流动(与南半球反气旋方向一致)。△中高纬度(主要指北半球)——以副极地为中心的大洋环流。△南半球西风漂流,世界最强大的寒流。△北印度洋的季风洋流——夏季由西向东流,冬季由东向西流(夏顺冬逆)。

(3)影响:①对气候的影响:暖流起到增温、增湿作用(西欧海洋性气候的形成,得益于北大西洋暖流);寒流起到降温、减湿作用(澳大利亚西海岸的维多利亚沙漠、秘鲁太平洋沿岸的阿塔卡马沙漠的形成都与沿岸的西澳大利亚寒流和秘鲁寒流有关)

②对海洋生物的影响——渔场的分布:寒暖流交汇处,给鱼类带来了丰富多样的饵料。

△北海道渔场——日本暖流与千岛寒流的交汇处。△纽芬兰渔场——拉布拉多寒流与墨西哥湾暖流的交汇处。△北海渔场——北大西洋暖流与高纬南下的冷海水交汇形成。△秘鲁渔场——上升补偿流使深层海水上泛,带来深海的硅酸盐类,使浮游生物大量繁殖,浮游生物又是鱼类的饵料。

③对海洋污染的影响:有利于污染物的扩散,加快净化速度;但也使污染物的范围扩大。

④对海洋运输事业的影响:顺流——航行速度快;逆流——航行速度慢。

第三章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区域差异

1、地理环境包括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地理环境。自然地理要素包括气候、水文、地貌、生物、土壤等要素。

(1)气候的变化使地球上的水圈、岩石圈、生物圈等圈层得以不断改造,生物对地理环境的作用,归根结底是由于绿色植物能够进行光合作用。

(2)生物在地理环境形成中的作用:联系有机界与无机界,促使化学元素迁移;改造大气圈,使原始大气逐渐演化为现在大气;改造水圈,影响水体成分;改造岩石圈,促进岩石的风化和土壤的形成,使地理环境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环境创造了生物,生物又创造了现在的环境。所以生物是地理环境的生物,同时又是地理环境的塑造者

(3)地理环境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和相互渗透,构成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举例:我国西北内陆——由于距海远,海洋潮湿气流难以到达,形成干旱的大陆性气候——河流不发育,多为内流河——气候干燥,流水作用微弱,物理风化和风力作用显著,形成大片戈壁和沙漠,植被稀少,土壤发育差,有机质含量少。

2、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1)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纬度地带性):受太阳辐射从赤道向两极递减的影响——自然带沿着纬度变化(南北)的方向作有规律的更替,这种分异是以热量为基础的。例如:赤道附近是热带雨林带,其两侧随纬度升高,是热带草原带、热带荒漠带。

(2)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经度地带性):受海陆分布的影响,自然景观和自然带从沿海向大陆内部产生的有规律的地域分异,这种分异是以水分为基础的。例如:中纬度地区(特别是北半球中纬度地区)从沿海到内陆出现:森林带—草原带—荒漠带

(3)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在高山地区,随着海拔高度的变化,从山麓到山顶的水热状况差异很大,从而形成了垂直自然带。举例:赤道附近的高山,从山麓到山顶看到的自然带类似于从赤道到两极的水平自然带。

第四章 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1、聚落的形成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可从形态上反映出来:平原地区,地形比较完整、开阔、平坦,聚落呈圆形或不规则的多边形,规模较大;山区聚落沿河谷或在比较开阔的低地分布。例如:我国的汾河、渭河谷地城市的分布。世界上的大城市多数位于平原上。平原地区的区位优势:地势平坦,土壤肥沃,便于农耕,且有利于交通联系和节省建筑投资。也有的平原不适宜城市的发展。例如:热带地区,低地闷热,城市多分布在高原上,最著名的是巴西,其城市不是分布在亚马孙平原,而是巴西高原。

2、地形对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公路选线避开不利地形,地形平坦地区的交通线网密度较大(造价低、工程量小),山地、丘陵地区的密度较小(造价高、工程量大)。

3、全球气候变暖对农业生产有利方面:高纬度地区升温幅度最大,作物生长期延长,产量增加;对农业生产不有利方面:中纬度半湿润半干旱区,若降水量不变,增温将加速陆地蒸发,使土壤中水分减少,导致作物产量下降。对工业生产也有一定的影响,温度升高将减少高纬度地区供暖的能源消耗,明显增加低纬度地区制冷的能源消耗。

4、自然资源的定义:人类直接从自然界获得,并用于生产和生活的物质和能量。它包括气候资源、土地资源、水资源、生物资源、矿产资源。自然资源是人类文明和社会进步的物质基础。举例:能源利用对生产力的发展有巨大推动作用。△柴草为主要能源——社会生产力水平很低,△18世纪,煤炭为主要能源——社会生产力大幅提高,△20世纪50年代以后,石油为主要能源——极大地促进了生产的发展。

5、常见的自然灾害有水灾、旱灾、台风、暴雨、寒潮、沙尘暴、暴风雪、地震、火山、滑坡和泥石流。了解它们发生的主要原因及危害。 必修2 人文地理

第一章 人口

一、人口增长

1、影响人口增长的主要因素:生产力水平、医疗卫生条件和教育程度影响到人口的死亡率和出生率,进而影响到人口的增长模式。此外,政策、社会福利、自然灾害等也会影响到人口的增长。

2、人口增长模式(人口再生产模式):高低高(水平较低的发展中国家)、三低(发达国家)、“高低高”向“三低”过渡(水平较高的发展中国家)。

3、世界人口增长:非洲人口自然增长率最高,欧洲最低;亚洲净增人口数量最多。

4、人口问题——人口增长过快:人口压力大——控制人口(中国实行计划生育)

人口增长过慢:人口老龄化——鼓励生育、接受移民(中国靠发展生产力)

二、人口迁移

1、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经济(落后地区向发达地区)、政治(政治迫害、战争、国家有组织的人口迁移)、社会文化(宗教迫害、民族歧视)、生态环境、其他因素(家底和婚姻、投亲靠友、逃避歧视)。

2、人口迁移的意义(效应)

(1)利:①加强民族团结,促进民族融合 ②加强文化交流 ③减轻迁出地的人口压力 ④为迁入地提供廉价劳动力。

(2)弊:①造成迁出地人才外流 ②给迁入地社会管理增加了难度

三、人口分布与人口容量

1、人口环境承载力:一定时期,某一地域能够维持抚养的最大人口数量。

人口合理容量:所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人口合理容量要小于人口承载力。

2、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环境承载力)的因素:资源状况、生产力水平、开放程度和消费水平。

四、地域文化与人口

第二章 城市空间结构与城市化

一、城市的空间结构

1、城市功能分区——相同的城市用地类型发生集聚

(1)商业区:位于城市中心、交通干线两侧—交通便利,通信发达,人流量大;付租能力强。

★中心商务区(CBD):建筑密集、高楼林立、交通便捷——面积有限,但需求量大

(2)工业区:一般分布在城市边缘,交通便利,大多有河流或铁路、公路经过。

(3)住宅区:是城市最广泛的土地利用方式。

(4)文化区:一般要求环境优美,远离工业区和商业区。城市建设要注意保护文物古迹。

2、城市地域功能分区形成的原因:历史因素、经济因素、社会因素、行政因素

3、 城市规模与地域结构、服务范围

★小城市:地域结构的分化不明显,提供的服务种类少、级别低,服务范围小。

★大城市:地域结构的分化明显,提供的服务种类多、级别高,服务范围大。

二、影响城市的区位因素

(一)、自然方面

1、 地形——平原地区城市密度大

2、 气候——气候温暖湿润的地区城市密度大

3、 河流—— 河流的供水和运输功能决定城市区位。

(二)社会经济方面

1、农业基础

2、交通条件:沿海、沿江、沿铁路线、沿高速公路可以形成城市轴线。北方城市大都在大道汇合处。

★交通线的变化,会给城市发展带来影响。(如扬州:运河通航时—兴,运河淤塞后—衰)。

3、政治(如行政中心)、军事防卫、宗教、科技、旅游等也能促进城市的形成和壮大。

三、城市化

1、 城市化的标志:①城市人口增加、②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上升、③城市用地规模扩大。其中最重要的指标是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百分比。

2、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城市化特点:①大城市发展速度超过小城市;②大城市数目不断增多;③100万人口以上的特大城市发展快。——大城市化趋势

3、 发达国家的城市化

① 特点:起步早,水平高,速度慢,出现逆城市化现象。

② 逆城市化的原因:对环境质量的要求提高,以及乡村地区和小城镇基础设施逐步完善。”

4、 发展中国家城市化

① 特点:起步晚,水平低,速度快,大城市化趋势明显。

② 我国城市化落后于工业化。

③ 城市发展不合理:大城市迅速膨胀,中小城市发展缓慢,人口集聚于少数大城市。

5、城市化的一般规律:城市化——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再城市化

四、城市化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1、城市化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1)对气候的影响: 热岛效应、 雨岛效应 、城郊热力环流 、大气污染严重

(2)对水文的影响:对地下水——下渗量减少、地下水漏斗区范围和深度增大。

对河流水——坡面流水的流速加快,河流汇水时间缩短,更易形成洪峰。

对水质——城市工业废水、生活污水造成城市水源的污染。

(3)对生物的影响:草坪和人工林品种单一;破坏生物栖息地,生物的多样性减少。

2、保护和改善城市环境——“生态城市”

① 建立卫星城,开发新区,分散城市职能。

② 改善城市交通和居住环境。扩宽主干道,建环城公路,建高架公路、地铁、轻轨交通。

③ 保护和治理城市环境。大力加强绿化建设。

第三章 人类生产活动与地域联系

一、农业区位因素

1、自然因素(气候、水源、地形、土壤):改造——温室农业、梯田、施肥、浇水。

2、社会经济因素(市场、交通、地租、政策、劳动力)

★市场决定着农业的类型和规模。

★交通条件(特别是保鲜和冷藏技术)的发展,使市场对农业区位的影响在地域上扩展。

3、技术因素(育种、机械、化肥、农药)

★培育良种(高产、耐旱、耐寒、耐储存等品种):有利于扩大种植面积。

★机械化: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

★施用化肥、农药等:可以提高单位面积产量。

二、主要农业地域类型

1、商品谷物农业

(1)分布:主要分布在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阿根廷、俄罗斯等国。

(2)主要品种:小麦、玉米(旱地作物,便于机械化生产)。

(3)形成条件:★自然条件:地势平坦,耕地广阔,地广人稀。

★社会经济条件:交通发达,技术水平高

★技术条件:机械化程度高。

(4)特征:生产规模大;机械化程度高;家庭农场为主

2、水稻种植业:

分布 东亚、东南亚、南亚季风区

典型地域

亚洲 区位条件 气候 季风气候,雨热同期,适合水稻生长

地形 河流下游平原或河口三角洲,地势平坦,土层深厚,利于耕作

劳动力 (属劳动密集型农业)人口密集,劳动力丰富,利于精耕细作

历史 种植历史悠久,传统经验丰富

主要特点 特点 形成原因

小农经营 以家庭为单位,人均耕地少

单产高,商品率低 精耕细作,但农村人多,自给为主

机械化水平低 经济水平低,体力劳动为主

水利工程量大 季风气候,水旱灾害频繁发生

科技水平低 历史悠久,传统经验丰富

3、混合农业

(1)主要是牲畜和谷物的混合农业。我国珠江三角洲的基塘生产主要是渔业与林业的混合农业。

(2)分布:欧洲、北美、澳大利亚(“骑在羊背上的国家”、“坐在矿车上的国家”)等。

(3)特点(墨累—达令盆地的“小麦——牧羊带”为例)

① 良性的农业生态系统:

★互惠互利:种植业为畜牧业提供饲料,畜牧业为种植业提供肥料

★休耕和轮作、(有利于恢复土壤结构,提高土壤肥力)、种植、牧场。

② 有效合理的农事安排:小麦农忙(播种5—6月、收割11—12月)正式放牧的闲时。

③ 灵活的生产选择:根据市场确定是多种植小麦还是多牧羊。

4、其他农业地域类型

地域类型 分布地区 形成原因 主要特点

迁移农业 某些原始部落地区 生产力水平低,“刀耕火种” 影响生物多样化;气候恶化

乳畜业 发达国家,我国大城市周围等 发达国家城市化水平高,大城市经济发达,人口集中,对牛奶及其制品的需求量大 商品率高;机械化水平高;

受城市分布的影响大;

集约化程度高等。

三、农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对生物的影响:①开垦耕地、砍伐森林等;②人工培育良种;③过渡放牧导致草场破坏,出现荒漠化;④施用农药会使农产品遭到污染,导致农产品质量下降。

2、对土壤的影响:①大水漫灌导致土壤盐渍化;②长期施用化肥会使土壤板结,变酸变硬。

3、对气候的影响:砍伐森林与植树造林、修建水库与引水灌溉都改变了下垫面性质,改变了大气的热源和水源条件。

4、对水文特征的影响:①修建水库和引水灌溉:改变了河流径流的流量过程;

②开垦梯田、砍伐森林、植树造林:影响河流含沙量。

四、工业区位因素

1、影响工业区位的因素

(1)自然因素:矿产、土地、水源、气候等。

(2)经济因素——接近原料、燃料(如有色金属冶炼、重化工基地)、市场——节省运费。

(3)劳力和技术:需要大量劳动力的工业,工资在产品成本中的比例较高(劳动密集型工业),工厂要布局在有大量廉价劳动力的地方。技术密集型工业要靠近高等教育和科技发达的地方。

(4)工农业基础和协作条件:包括生产协作和社会协作

(5)环境:工业布局要注意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①风向 ②水源 ③离城市距离

2、工业区位因素的变化:

(1)原料地对工厂的影响逐渐减弱,市场对工厂区位的影响在逐渐加强。原因:工业所用的原料范围越来越广,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

(2)交通运输:沿海沿江的港口、铁路枢纽、高速公路沿线地区,对工业具有很大的吸引力(近年来,一些发达国家交通运输已相当完善,交通运输不再成为他们考虑的主要因素);

(3)信息通信网络的通达性作为工业区位因素的重要性越来越突出;

(4)劳动力素质的影响逐渐增强。

3、工业区位指向类型

工业类型 工业特点 区位选择原则 主要工业部门(举例)

原料指向型 原料不便长距离运输或运输原料成本高 接近原料产地 采掘工业、制糖业、水产品加工业、水果加工业等

动力指向型 需消耗大量能源 接近能源基地 有色金属冶炼厂

市场指向型 产品不便远距离运输或运输产品成本高 接近产品的消费市场 瓶装饮料业、家具制造业、印刷、石油加工业等

劳动力指向型 需投入大量劳动力 接近有大量廉价劳动力地区 普通的服装、电子装配、包带、制伞、制鞋工业等

技术指向型 技术要求高 接近高等教育和科技发达地区 集成电路、精密仪器等

五、工业地域的形成

1、工业集聚和工业地域的形成

(1)导致集聚的主导因素:道路、供水、供电等基础设施;廉价劳动力;资源和能源分布等。

(2)集聚的效益(作用)——规模效益——(降低成本,提高利润)

① 可以加强企业间的信息交流和技术协作;

② 降低中间产品的运输费用和能源消耗;

③ 共同利用工业区的道路、供水、供电、通信等基础设施,节约生产建设投资;

④ 有利于集中处理生产过程中的环境污染问题。

2、工业分散和工业地域联系

(1)工业分散的原因:为了充分发挥不同地方的区位优势(如跨国公司在全球范围寻找最佳区位)。

(2)工业分散的条件:① 现代化的交通运输方式——方便、快捷、廉价;

② 现代化的通信技术和手段——世界的“同时性”。

六、传统工业区

1、区位选择的主导因素:传统工业区多在丰富的煤、铁资源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我国鞍钢发展的条件:煤铁资源丰富、交通便利

★我国宝钢发展条件:交通便利、市场广阔(铁矿石主要从澳大利亚、印度等国进口)

2、存在的问题:① 以重工业为主,生产结构单一;

② 原料、能源消耗量大,运输量大,经济效益下滑;

③ 环境污染严重等。

3、解决措施(以德国鲁尔区为例)

(1)调整经济结构:发展新兴工业和第三产业,改造煤炭和钢铁工业,促进经济结构多样化

(2)发展科技:发展科技,促进旅游,繁荣经济,促进可持续发展

(3)优化环境:消除污染,植树造林,美化环境

4、资源枯竭型城市(工业区)的转型:对于资源枯竭型城市来说,城市的发展历程和城市资源(无论是矿产、土地和人力资源)都各不相同,因此不能走一条固定的模式,要按照自身的特点进行经济转型。如山西大同转型的方向主要集中在旅游、煤炭的深加工和新兴工业,河南平顶山的转型方面除煤化工外海发展盐化工。

5、我国四大工业基地

特色 有利条件 不利条件

辽中南地区 重工业基地 煤铁资源丰富,交通便利 水资源缺乏

京津唐地区 北方最大的综合性工业基地 丰富的铁、石油、海盐资源,便利的交通,靠近山西能源基地,统一的电网 水资源缺乏

沪宁杭地区 全国最大的综合性工业基地 历史悠久,工业基础雄厚;交通便利;雄厚的技术力量;丰富的资源 常规能源资源缺乏

珠江三角洲地区 以轻工业为主的综合性工业基地 靠近港澳,侨乡,易吸引外资;经济特区开发早,有技术和管理优势;劳动力丰富 常规能源资源缺乏

七、新兴工业区

1、主要新兴工业区:美国“硅谷”、日本“硅岛”等。

2、区位选择的主导因素:科技发达、交通便利(高速公路和机场)、环境优美

高考区域地理考什么

在高考地理的考试过程里,有哪些是常见的答题误区呢?下面是学习啦小编收集整理的高考地理常见的答题误区以供大家学习!

1、答案欠准确

由于同学们不能很好的审题,或者是没有搞清知识点在知识结构体系中的位置,因而答案出现偏差,甚至是牛头不对马嘴,从而导致失分。如:东亚冬季风势力较夏季风势力大的原因是什么?本题答案很简单:"气压梯度力大。"但由于不明白影响风力大小的因素是什么,许多学生"乱弹琴"一气,答成了一些"不沾边的"答案。

2、答案不"全面"

所谓全面,就是说:既要回答主要的,也要回答次要的;既要注意一般的、也不遗漏特殊的。然而有些学生往往顾此失彼,答了前者忘了后者,回答成有头无尾的不全面答案,从而导致失分。如:红海附近为什么能形成热带沙漠气候?正确的答案要点是:(I)位干北回归线附近,全年在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下,终年盛行下沉气流;(2)受来自亚洲大陆干燥东北信风影响;(3)红海面积狭小。但大多数学生只能答出(1)要点这个原因,而忽略了其它的原因。又如:制约辽中南工业基地工业进一步发展的因素是什么?有些学生答题时往往受本地区煤炭和石油等能源矿产丰富这一熟悉的地理常识的干扰,而忽略了本工业基地是以高能耗的重工业为主这一事实,因此都只答出"水源不足"这一答案要点。

3、答案不"圆满"

所谓圆满答案,就是根据试题组织的答案要有头有尾,有因有果,把问题说明白。如:日本的工业为什么集中分布在沿海地带?准确答案应该是:"日本资源缺乏,市场狭小,工业沿海分布,可利用廉价海运进口原料,出口产品。"但学生答题时往往只回答其中的某一部分,形成不"圆满"的答案,从而导致失分。又如:我国面积比巴西大,但年径流量比巴西少、试分析其原因?有些学生往往只答我国"少"的原因,而不答巴西"多"的原因。再如:黄河比珠江长,但水量仅为珠江的1/7,其主要原因是什么?学生同样只答黄河"水量少"的原因,而忽略了珠江"水量多"的原因。

4、回答不"具体"

一般说来,回答问题要"有理有据",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用"事实"说话。只抽象笼统的回答,严格来说是很难得高分,甚至不能得分的。如:江苏人口密度大的自然原因是什么?正确的答案应该是:"平原面积广阔,气候湿润,水网密布。"如果笼统地答成"自然条件优越",那就失去了得分的机会,又如;天津化学工业发达的原因有哪些?准确答案应该是"附近有大港油田的石油和我国最大的长芦盐场提供丰富的原料"等。若答成"有丰富的自然资源",严格说来是不得分的。

5、答案欠"简明扼要"

答案要简明扼要,即回答问题要全面、圆满、具体、准确、简单明了,相反的答案是"拖泥带水"、答不到"点子上",导致应有的得分点也被多余的文字所覆盖,从而影响答案的得分率。如:近年来日本工业向南北两端扩散的原因是什么?此题的答案应该简明扼要,突出两个词;"老工业区呈现饱和状态,一再建设新的工业部门就会出现和加剧城市环境问题"。又如:俄罗斯海岸线漫长,但大部分航运价值不高的原因是什么?同样的,简明答案只突出了"东部沿岸经济欠发达,西部海岸线较短,北部沿岸封冻期较长,最大港口圣彼得堡通往大西洋须经他国海域"等四点,既节省笔墨、时间,又准确、具体、全面。

6、受思维定势的影响,造成判断不准确

如2007年全国文综卷1第36题,第1小题首先根据题目文字信息了解东部工业区和西部工业区的位置及工业区内工业类型,然后根据风向可能会造成大气污染和相对于城区的河流位置可能造成水污染,推断其合理性。大多数同学平时做惯了"不合理--说明理由"的题型,造成思维定势,于是不加思索写成不合理,在说明原因时又实在没有可以说明的理由。部分同学甚至判断是不合理,说明的理由却是合理的。

7、用词不准确

不会使用地理专业术语回答问题时尽量用词准确,如夏季不能说温暖,冬季不能说凉爽。学会使用地理专业术语,如人流、物流、区位因素、落差等。

有关地理学习方法推荐:

首先要重视地理课的学习。传统上在艺考生高考成绩分析中,我们常常发现艺考生在文综三科中普遍地理成绩最差,学生也常反映地理难学,难懂。这与地理的学科特点有很直接的关系。在大学,地理是理科专业,只招收高中的理科毕业生,而出题人和阅卷人也都是地理学科出身,长期的理科化思维使得它和历史、政治的学习方法有着一些区别,而广大艺考生在最后2个月的时间里,已经很难改变学习方式,只能按照常规的文科学习方法,因此事倍功半。

其次,在中学的地理学习中,四大块内容:自然地理、人文地理、中国地理和世界地理,其中最理科、也是最重要的就是自然地理部分,它是整个地理学科的基础,而这些基础往往是大家不重视或者掌握不好的。建议大家在复习专业课的间隙,抽空去看看自然地理的主干知识,不要死记硬背,要做到理解记忆。有同学说,老师我不太会理解,而且现在时间很紧,没有太多的时间去给地理学科,其实不需要太多的时间,下面我们就介绍一下具体的操作方法。

地理另外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生活化,无论是考试改革要求对地理提出的,学习身边的地理学,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还是我们的几大分类,都与生活密不可分,因此,关注生活,把考点与生活常识相结合,就是我们学习地理最好的方法。比如大气章节是自然地理比重最大的一块,而又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每天中央一晚7:30的天气预报就是典型的生活与地理结合,而且这个过程也不耽误时间,因此,把生活中的地理点与考点相结合,来复习自然地理常识,是相对快速并且适合艺考生的学习方式。

当然,在专业课考试后,就要把大量精力放在最后的冲刺上了,那么地理主要是把握好第36题,对于地图的判读和图形要点的分析是重点,希望大家在最后的两个月里,把握好大题的要点,再结合当年重点进行分析,就不难在地理学科取得相对理想的成绩了。

1,高考区域地理主要考的内容是:

第一、以区域为平台考查相关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内容

第二、考查区域的可持续发展

一个区域的开发和整治的内容。不同区域的分析思路不同。

区域都有自身的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

有利条件如何开发,不利条件如何整治

2,考纲要求

★世界海陆分布、海底地形、陆地地形。

★世界气温与降水的分布,世界主要气候类型及分布。

★不同尺度区域的位置、范围以及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主要特征。一个大洲(如亚洲);五个地区(如东南亚、中东、欧洲西部、撒哈拉以南的非洲、极地地区);六个国家(如日本、印度、俄罗斯、美国、巴西、澳大利亚)。

★学习区域地理的一般方法。

分析解读

★识记世界海陆分布、各大洲的界线、海底地形、陆地地形及其分布。

★理解并掌握世界气温与降水的分布规律及成因、世界主要气候类型的分布及成因。

★准确识记世界重要地区的海陆轮廓、经纬度位置、交通位置和经济地理位置。

★正确理解世界各主要地区和主要国家的自然地理、人文地理特征及其政治、经济地理位置和区际联系。

★掌握区域自然要素、社会经济要素的分析方法和区域自然、人文地理的综合分析方法,学会分析总结区域自然和人文特征。

文章标签: # 地理 # 形成 # 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