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招生信息 招生信息

中国高考的历史发展_高考历史变迁

tamoadmin 2024-07-29 人已围观

简介1.安徽劳动大学的历史变迁2.09全国2卷命题人是谁3.中山市第二中学的历史变迁4.青春往事一一高中那些年5.北京二中通州分校的历史变迁6.两极世界的形成知识点总结7.高考今天考试是考什么2009年是陕西省依据旧教材进行高考的最后一年,比往年提前一个月“出炉”的《2009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以下简称《考纲》)与去年相比变化不大。尽管“求稳”是今年陕西省高考的大前提,但适度求变与求

1.安徽劳动大学的历史变迁

2.09全国2卷命题人是谁

3.中山市第二中学的历史变迁

4.青春往事一一高中那些年

5.北京二中通州分校的历史变迁

6.两极世界的形成知识点总结

7.高考今天考试是考什么

中国高考的历史发展_高考历史变迁

2009年是陕西省依据旧教材进行高考的最后一年,比往年提前一个月“出炉”的《2009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以下简称《考纲》)与去年相比变化不大。尽管“求稳”是今年陕西省高考的大前提,但适度求变与求新也是命题人的追求。。

西工大附中、西安高新一中、西安铁一中、陕西师大附中、西安交大附中、西安中学、西安市第八十五中学、西安高级中学、西安市第八十三中学、西安市第一中学、西大附中、西安新东方学校等的12位名师通过仔细研读《考纲》,传递出最后三个月备考中不能忽视的信息

。语文

变中创新渗透课改理念

西工大附中 高级教师 焦军

西安铁一中 高级教师 徐璐

■〔命题趋势〕

2009年高考语文考纲与去年比没有字面上的变化,作为最后一年的高考大纲卷,它仍将保持稳中求变、变中创新的态势,并逐步渗透新课程理念,与明年的高考课改卷有一个平稳的衔接。

■〔复习要点〕

1.识记应用

高考语文识记能力的考查点包括字音、字形、文学常识和名句名篇等,这一板块的知识零碎且易出现返生现象,因此宜常练勤抓,力求把生的搞熟、熟的搞活。

表达应用能力层级有七个考点,其中词语(包括熟语)、病句、扩展压缩、选仿句式、连贯得体等常考常新,语料丰富多样,学生复习宜多见新题,扩展视野,重视理解辨析,总结规律。

2.阅读鉴赏

考纲对阅读能力的考查指向古诗文和现代文两个方面,侧重于理解词句含义、筛选归纳内容、概括分析观点、鉴赏语言技巧等。

对于诗歌鉴赏,复习时要达到“四看”即看题目和作者,看题材和体裁,看注释,看诗文。“四步”,即第一步分清题材、体裁,寻找规律;第二步以象会意,涵咏诗韵;第三步明辨手法,玩味效果;第四步推敲咀嚼,领意会神。

3.写作训练

近年来,高考作文向限定材料作文回归,审题难度无疑比话题作文大。阅卷者最重要的判断点是审题,作文的审题必须努力做到“切合题意”。立意不宜写得太含蓄、深沉,最好能让阅卷人比较容易地明白你的观点。一定要把你最想说的话,最能表现中心的最精彩的语句放在最明显的位置:或置段首,或单独为一段。

应养成列提纲的习惯;考场上列提纲很有必要,可以帮助梳理思路,建立比较完整的结构,从而条理清晰。书写不能潦草,字体大小适中,网上阅卷这点尤为重要。

■〔备考建议〕

1.准备三个记录本。

一积累本:将常见易错字、近义词、熟语及时抄写下来。考前应分类储备作文素材。二错题本:将每次考试中做错的题记载下来,纠正错误,分析原因,时常翻阅,加强记忆,避免重复错误。三总结本:总结知识的规律性、答题的思路和技巧等。例如,病句可总结为:熟记6种病句类型,留意8种词语——数量词、介词、两面性的词语、代词,否定词语、关联词、判断词“是”、表并列关系的词语“和”。文言文的复习在立足于课本的基础上,做好课本实词、古今异义、偏义复词、词类活用包括使动、意动、为动等用法的一些归纳梳理。

2.关注生活,有一本妙文集。

高考日益贴近生活,注重时代气息,在最后阶段的复习中,要多关注身边时事,浏览报纸杂志,激活阅读能力,并用心选取自己心仪情动的文章,不需太多,选出不同类型的适合自己写作气质的即可,装订成册,时时涵咏,以便高考激扬文字,抒写性灵。

3.强化意识,练一种角色感。

每年高考阅卷,都会发现常有学生因答题不够规范、缺乏技巧而失分,如文面书写、字数多少、标题遗漏等等。只要在平时练考中多加注意,把每次模考当作高考,练出考场角色感,高考时,这些问题就能因良好的习惯得以解决。

数学(理)

关注“织网”不忘“补网”

陕西师范大学附属中学 特级教师 张文俊

■〔命题趋势〕

张文俊认为,2009年高考数学(理)肯定要继承我省前3年自主命题中的成功经验,以求达到最后一年的平稳顺利过渡。

■〔复习要点〕

他认为《考纲》中有两个问题应引起学生的关注:

一是《考纲》中对函数与导数、三角函数、平面向量、概率与统计、数列、不等式、直线与平面、直线与圆锥曲线等都提出了较高要求,因而这些内容也成为高考命题的重点和热点,高考将以这些内容为背景来命制试题(即重点内容重点考查,这从近几年的高考试题中也可以看到),因此备考时对这些重点内容必须重点掌握和重点突破,要把有限的时间花在刀刃上,如函数与导数、三角函数、概率统计、数列与不等式、立体几何、解析几何等这些重点与热点内容(可以进行这方面的专门训练)。

二是《考纲》在“试题示例”里从近十几年的高考试题中精选了35道试题(14+6+15)作为“试题示例”,其对高考命题以及高考备考所具有的导向作用也是不言而喻的。由《考纲》所提供的命题原则——“在知识网络交汇点处设计试题”以及对样题的剖析可知,高考对能力考查的题目,往往是几个重点和热点内容的有效组合。

■〔备考建议〕

后期复习,各方面的信息及各地的模拟试卷纷至沓来,但学生要做到心中有数。一般来说,3月底或4月初前,主要是知识的重现、再认、小综合,着眼点应放在基础题和中档题上,即消灭基础题、攻克中档题、暂放大综合题和难题。4至5月则是专题复习和知识的大综合、模拟训练,重在将知识点连成线、铺成面、织成网,以便解题中能顺利地从自己的“记忆库”中有效提取所需要的知识和方法。

细节决定成败。从某个角度来讲,数学复习的终极目标就是要杜绝错误,帮助学生克服错误、少犯错误甚至不犯错误。因此后期复习要关注易错题型,加强纠错训练,找出错误的原因,以求在未来的高考中将错误率降到最低程度。张文俊概括了五种学生解题和考试中的错误类型:

类型:

(1)审题性错误:主要指审题不仔细、不理解题目的意思,无法找到解题思路等导致的错误。

(2)知识性错误:主要指基础知识掌握的不牢靠、记忆不清,用错概念、公式、法则、性质、定理等导致的错误。

(3)方法性错误:主要指选择的解题方法或繁或难或运算量太大或无法求解等导致的错误。

(4)运算性错误:主要指粗心大意或算理不清造成运算上的错误,这是学生中出现频率较高的一种错误。

(5)不良习惯性错误:主要指看错、抄错(草稿纸上是正确的,但抄到答卷上是错的)、填错(想好的做好的是B,填卡时却是C)、书写潦草、格式不规范、理由不完善等导致的错误。

数学(文)

把每一次练习当作一次高考

西安市第一中学 高级教师 李连城

■〔命题趋势〕

2009年高考数学(文)试题的难度估计应与07、08年持平,为了体现新课程理念,实践应用能力将进一步加强。

■〔复习要点〕

结合09年《考纲》及陕西省近几年的命题特点和高考试题的稳定性,李连城估计09年高考数学(文)试题仍会加大对以下主干知识的考查:

1. 函数与导数;

2.三角函数:特别是三角形中的三角函数问题;

3.数列与不等式,以等差等比数列为考核的重点;

4.立体几何的考查,由于要兼顾A、B两个版本,仍会以垂直为主线,夹角和距离为考点,以多面体为背景,特别注意实际问题中的组合体。球体的考查仍会以球面距离,多面体的外接和内切球为考查的重点;

5.解析几何部分要重视直线与圆锥曲线的位置关系,范围问题与定值问题,向量与解析几何的综合;

6.实际应用题要注意概率问题以及课本中的阅读材料部分的相关内容,要会用等差、等比数列的相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会利用解三角形的知识处理相关的测量等实际问题。

■〔备考建议〕

李连城建议文科考生在最后的几个月里,按照“认真,规范,准确,反思”这八个字做好数学的复习备考工作。

认真:高考的复习第一轮已近尾声,要求考生要认真按照老师的复习安排,做好每一件事,认真听课,切忌偏离老师指导,眼高手低,认真做好每一份综合练习卷,落实每一考点,每一种方法,每一种题型,认真记录下每一次犯的错误。

规范:后期考生必定要做一定数量的高质量综合试卷,这也是综合能力提高的重要手段,建议每位考生规范答题,把每一次练习当作一次高考。规范解题过程,解题时间。

准确:准确掌握每个知识点和基本解题思路,避免对而不全,计算错误,马虎等非智力因素引起的丢分。

反思:通过综合试卷的练习,反思自己存在的问题。注重知识点的落实和解题思路,方法,技巧,对本质问题进行反思,注重一题多解的归纳总结。

英语

得阅读者得天下

西安市第八十五中学高级教师 杨智斌

西安新东方学校英语专家 陈灿

■ 〔命题趋势〕

杨智斌认为,在前三年自主命题的基础上,2009年陕西高考英语的命题依然会以紧扣大纲、平稳过渡、突出语篇、强调应用,注重交际的原则进行命题。

陈灿认为,在近年来经常考的语法热门考点中,预计三大词法(动词的时态/语态,非谓语动词,情态动词)与三大句法(名词性从句,定语从句,状语从句)仍为必考考点,其中时态/语态,非谓语动词预计分别考2个左右,情态动词1个,三大从句共考2-3个!情景搭配与固定搭配各1个!在近年来未考的考点中:强调句,反义疑问句,省略,名词今年也需重点复习。

阅读类题仍应以细节题为主,约占60%,主旨题,推断题,词汇题也应注意。要特别注意近三年来陕西一直未考的考点:应用文体裁(该类型陕西3年未出考题,但考纲要求加强对语言运用的考查,所以同学们一定要加强该文体文章的练习。)排序题、图表题、数字题。

■〔复习要点〕

杨智斌认为,2009年陕西高考英语会突出以下能力的考查:

1.重视英语能力的考查。现在的高考主要考查语言运用,即在实际生活中听说读写的能力。其中,对于动词用法能力的考查依然是重点。

2.重视综合文化素质的考查。实际生活中的语言运用,即使是最简单的,都必然牵涉到语言能力之外的交际能力的运用。

3.阅读理解能力是重点检测的能力。高考突出对阅读能力的测试。这不仅表现在阅读理解题在试卷中比重最大,还表现在阅读能力是完形填空、书面表达、单项填空等题型答题效果的最基本的能力。

4.强调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高考作为一种选拔性的考试,虽然有难题,但主要考的仍是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备考建议〕

在最后三个月的复习当中,两位老师建议考生要注意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掌握重点语法知识:在前期复习的基础上,对照《考纲》要求,逐一梳理《考纲》所要求掌握的语法项目表,以三大句法与词法为主进行查漏补缺,但不能死抠语法,要注意语法知识在实际语言环境中的灵活运用。

2.再过2遍大纲词汇:对任何一门语言,不懂其词汇,读懂的可能性几乎为零。在高考前,掌握《考纲》所规定掌握的两千多单词和短语,做到记其形,知其意,懂用法。对于重点单词,尤其是动词和短语动词更要烂熟于心。

3.加强阅读训练:高考英语历来有阅读大头,理解为首的特点,得阅读者得天下。每天坚持阅读三篇短文,在提高语篇能力过程中应当重点提高对语篇语义的概括能力、对语篇内部结构的逻辑分析能力,以及对逻辑用语的有效把握能力。

4.强化专题训练:掌握各种题型的解题技巧:在后期的复习中,应强化专题训练,比如完形填空、短文改错和写作训练,以检查自己的复习效果,进一步提高自己的语言运用能力。

5.注意限时训练:无论是进行专题训练还是进行整套模拟试题的训练,都要限时完成。这样做的好处是可以使自己尽可能地进入考试状态,提高自己做题的速度和效率,更好的适应高考的要求。

6.练习近2-3年高考真题:这是最好的题,其命题趋势与难度非常稳定!且重复率很高。

政治

个别知识点有调整

西安交大附中 高级教师 蒋云贵

西安交大附中 一级教师 张康

■〔命题趋势〕

与2008年相比,2009年《考纲》只有个别知识点作了调整,比如《政治常识》只将“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改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一处变动。国内外重大时事时间限定为2008年4月至2009年3月。

■〔复习要点〕

在复习中应关注科学发展观的学习与实践;抗震救灾,共建家园;百年奥运中华梦;十七届三中全会关于深化农村改革的新举措;金融危机及化解对策;“神七”遨游太空;改革开放三十周年成就;抗旱救灾等热点的学习。对热点的复习,始终要牢牢把握政治学科特有的使命,那就是必须凸现国家意志和政治价值观。比如,体现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反映国家重大决策成果的、社会发展重大成就的,以及对未来社会发展极具前瞻性意义的等。《政治常识》中增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知识点,在认知这个知识点时,不仅要依据教材对知识进行系统梳理,而且还要结合社会热点进行深刻的思考。其中对此问题的复习不仅要依据教材进行相关问题的梳理,还要结合本年度我国的相关政策精神、国家意志进行全面分析理解。

■〔备考建议〕

高考复习分为三部分:考点知识、时政、习题训练。

依据高考大纲,掌握课本基本知识点,构建知识网络体系,记准用活知识,夯实基础。具体要做到:①知识点整合,理顺条理,注意知识点及知识点之间的联系,构建知识网络体系;对基本知识点要理解,达到融会贯通,且忌支离破碎。要领会教材精神,记准观点及学科术语;②练习配合。加强基础练习,选近年高考题,体会高考试题难易及要求;③渗透社会热点,注意研究它是如何体现课本知识并运用课本知识分析说明。

时政复习要关注社会现实,领会国家意志,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具体要做到:①多角度,立体思维;②纵横联系;③注重思路及分析。

习题训练,注意培养答题技巧,提高答题能力,比如书写整洁、答题规范、正确使用学科术语、注意得分点特别是举一反三能力。如问答题要求学生会审题、解题思路及答题步骤。

历史

“小字内容”不容忽视

西安市第八十三中学 高级教师 马冬妮

〔命题趋势〕

近三年来,历史学科的全国统一高考试题波动较大。06、07年在重点考查学生的基础和记忆能力与重点考查学生的阅读理解和综合能力上发生着震荡;06年注重历史学科基础知识、特别是记忆能力的考查,没有体现出即将出台的新课程的理念;07年矫正为注重能力的考查,其中一道阅读材料题为翻译过来的外文资料,一些学生反映看不懂材料。而08年的高考题就显得比较适中,选择题不偏,既和基础知识联系密切,又比较符合高中历史新课程下的教学实际;材料题不难,所给材料读得懂,并可以利用材料回答问题。马冬妮认为,今年的高考题应该更多的延续08年试题的风格。

■〔复习要点〕

学生首先应仔细研读考纲中的文综考核目标与要求,了解高考考哪些方面的能力。再依据历史考纲中的考试范围,全面、准确的掌握考纲中的基础知识,重点突破重点、难点,特别关注热点问题。08、09年的社会热点多,而且悲喜交加,影响大。如08年的汶川地震、北京奥运、改革开放30年;08、09年的世界性金融危机、新中国成立60周年等。这些重大的热点问题,很难不被高考命题者所关注。新旧中国的历史变迁,世界市场体系及各个时期各国的经济政策、人类共同应对社会危机的历史等都能与以上热点挂上钩。近年来,高考试题越来越贴近人们的生活,而历史教材中,涉及人们衣食住行的多为小字阅读部分,在复习时,属于《考纲》范围的这部分小字内容不容忽视。

■〔备考建议〕

在近期这轮复习中,一方面要巩固基础知识,另一方面要全面提升自己的综合能力和应试能力,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通过古今中外纵向横向融会贯通的复习,学会将较为分散的知识既能分类梳理,找出历史发展的规律,又可以通过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整理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这样在将来的高考答题中,才能做到有条有理,有理有据,全面准确。

再次,在这一阶段,要加强应试能力的训练,掌握审题技巧,要将审题失误减少到零,答题要做到全面、准确、简练。在最后一轮的复习中,要对自己的学习情况进行全面反思,查漏补缺,消除疑难问题,在习题演练中,除了重点、难点、热点之外,一定要关注近几年来的高考试题。

地理

关注“北方干旱”

西安中学 高级教师 饶春

■〔命题趋势〕

2009年考纲与去年考纲相比,有一处文字上的更正:即将“第三部分 世界地理”中“欧洲东部和北欧”的表述更正为“欧洲东部和北亚地理”中“欧洲东部和北欧”的表述更正为“欧洲东部和北亚”。与世界十三个分区内容一致。从考试试题命制趋势来看,强调对学科主干知识的考查;注重考查考生的学习能力;试题设计贴近生活,关注热点,如今年的北方干旱等。

■〔复习要点〕

注重对学科主干知识的考查,是地理学习和应用的前提,也是地理学科特点的具体体现。包括:空间定位和地理图表判读与表述、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大气运动及其影响、不同水体的运动规律、地表形态的成因、变化,自然与自然灾害的成因,人文地理要素(农业、工业、聚落、交通、商业、金融、文化、旅游)的区位因素分析和动态发展变化。

■〔备考建议〕

通过第一轮的学习,同学们对地理基础知识有了比较系统的了解。在第二轮复习过程中,必须立足于主干知识的应用,结合新闻热点,提高地理应试能力。

1.以问题为出发点 编织知识网络

在历年的高考中,地理试题以案例形式来引入问题,考查地理知识和基本能力。而教学中则以地理知识体系为脉络,编织地理知识脉络。复习时应以生活中的问题为出发点,联系所学知识,编织网络,完善思维。

例如:“北方干旱”事例,可以链接到灾害发生的表现、灾害的关联性、空间分布、成因、应对措施和对人们生产与生活的影响。

2. 强化图表语言 学会分析运用地理图标

针对地理光照示意图,在复习中要充分实践,运用手电筒、地球仪观察不同 针对地理光照示意图,在复习中要充分实践,运用手电筒、地球仪观察不同角度所看到的图像,并学会绘制多角度光照图。考试中出现的局部光照图,要学会还原到地球整体光照图中,找到观察的角度,再根据基本规律进行分析判读。

针对等值线图,一定要熟记判断原理。如数值推断、数值变化归纳、走向描述、弯曲成因分析等方法完成题目要求。

针对地理统计图标,一定要审清题意,明确问题,回归知识体系或生活经验。

物理

考查以“力、电 ”为主

西安高新一中 高级教师 姚向龙

■ 〔命题趋势〕

姚向龙预测2009年的高考物理考查以“力、电”为主,从参考试卷来看,除了4个选择题外(占24分),其余试题均考查力电知识,预计涉及这两部分的试题在今年高考中仍会达到80%以上,预计考试难度会与去年差不多。

■ 〔复习要点〕

主干知识:人类认识产生飞跃的知识点,如力和运动的关系、几个守恒定律等。

非重点部分的重点知识:反映物理学发展进程中的关键点,如微观量的估算、光电效应、能级、衰变规律、质能关系等。

其他重要知识点:如波、功能关系、场的概念及场的叠加等。

要的研究方法:如估算法、理想化模型、图像法等。

中学教学的薄弱环节:重结论、轻过程;重定量计算、轻定性分析;重理论、轻实验;重逻辑思维、轻形象思维;重学科知识,轻联系实际。

科技的最新成果、国内外重大涉及的物理问题。以实际的背景命题;模型化问题的实际价值。

■〔备考建议〕

复习应注意把整个高中的知识网络化、系统化,把所学的知识连成线,铺成面,织成网,梳理出知识结构,使之有机地结合在一起。高考训练应以中档题为主,只要学生的能力提高了,完全可以应对较难的考题。

严格解题规范,归纳解题方法,对所做的题适当地归类将会起到举一反三的作用,新题实际上也是万变不离其宗的。整理错题,整理容易出错的地方对提高成绩很有帮助。加强实验技能训练,提高实验能力。

实验题重点考查运用所学的实验原理和实验方法来解决新情景下的实验问题,除了要亲自动手,熟悉规定的学生实验、书本上的重要演示实验外,还要重视设计性实验的训练。

日常训练实战化,在平时的复习过程中养成良好的时间效应观和扎实的基本功,力争单位时间内完成的试题数量和质量达到一定的要求。

化学

注意社会热点问题

西安高级中学 高级教师 杨生

■ 〔命题趋势〕

预测2009年高考化学试卷的长度、难度与2008年基本持平,稳中略有变化。

■ 〔复习要点〕

注重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考查,也会出现关于化学与社会、化学与人类可持续发展的一些社会热点问题,同时也会渗透新课程理念。《考纲》基本涵盖了初中到高中诸多知识点,但主要考点还是集中在化学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的理解和简单应用能力的考查以及化学实验基本操作等。

具体有:设NA表示阿伏伽德罗常数的值下列说法正确或者不正确的是、物质的量与微粒数目及气体体积之间的关系、离子能否大量共存、离子反应方程式正误判断、氧化还原反应的诸概念理解和应用、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的正确书写与判断、元素周期律及应用、化学键(离子键和共价键的概念理解)与分子结构(极性分子和非极性分子判断)、晶体的类型及其性质、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及其表示方法、化学平衡概念的理解及平衡移动影响因素、电离平衡(电解质和非电解质、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的概念、水的离子积、溶液的酸碱性、盐类水解的实质、氢离子浓度和溶液的PH值计算等)、反应热的概念理解及热化学方程式的书写、电化学(原电池与电解池的电极反应式书写与简单计算)、有机化学基础(以典型烃类及衍生物为例掌握常见官能团的性质、同系物与同分异构体的概念辨析、同分异构体的列举、有机反应类型的判断等)、元素及其化合物知识(以氯、硫、氮、碳、钠、镁、铝、铁为主掌握其形成的单质和常见主要化合物的性质及用途)、化学实验方案的设计与评价及综合技能、化学方程式(氧化还原反应)的简单计算,化学用语(电子式、分子式、结构式、结构简式、原子结构示意图)的书写等。

■ 〔备考建议〕

最后三个月化学复习应紧密结合《考纲》,依纲扣本,回归教材,正确处理 最后三个月化学复习应紧密结合《考纲》,依纲扣本,回归教材,正确处理课本和训练题的关系。关注主干,构建知识网络,巩固和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综合训练与专题训练相结合,并进行应试技巧、答题规范训练。关注化学与当前社会的热点问题以及课改实验区高考化学试题题型。

生物

侧重考查知识内在联系

西大附中 高级教师 姬爱莲

■〔命题趋势〕

2009年考试大纲理科综合生物部分与2008年内容相同,近几年全国卷生物试题编排合理,难度适中,预计2009年生物高考试题的特点为:1.试卷结构稳定,注重综合;试题围绕大纲,突出重点;难易适中,侧重于知识内在联系的考查。2.新课程理念在高考中将有体现,试题会有新理念、新课标的影子,这有利于与新课改的接轨。3.主干知识还是高频考点:基础题仍会占一定比例;以细胞、代谢、遗传、调节、稳态、生态、生物工程为重点;图、表、曲线仍为考试题干提供信息的形式;以实验和实验为背景的试题会有出现。

■〔复习要点〕

生物学科重在专题复习,特别是涉及生物技术的专题。主要专题如下:

①细胞(物质基础)专题②代谢(生殖发育)专题③调节与稳态专题④基因工程与发酵工程专题⑤遗传、细胞工程与育种专题⑥生态专题⑦实验专题:实验复习要加强,实验考查分“验证”、“探究”两大类,对所学实验都应做到:原理清楚,目的明确。设计实验时注意:变量唯一,设有对照,分析结果,结论恰当。

■〔备考建议〕

姬老师建议,近期复习时,应夯实基础,以考纲为“纲”,跳出题海,不要见题就做。没有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学生的各项能力是很难形成的,基础知识的不断积累,是学生形成各项能力的前提,而这一环节正好是许多学生的薄弱环节。所以现行复习应在基础知识掌握的基础上进行小范围综合,力求夯实基础为后段复习做好准备。

复习中,注重梳理单元知识点,解析知识层次,掌握基础知识、明确主干知识,理解隐含知识和实验。要达到能利用生物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会恰当使用生物学术语、原理、概念,阐述生物学事实,理解生物学中常用图表含义,能准确描述生物学现象,用简单科学的方法验证生物学事实或探究导致生物某一现象的原因等,对结果解释分析;用生物知识分析、解决日常生活中的现实问题。

安徽劳动大学的历史变迁

1.请分析中学历史课本长短利弊,并评价中学历史教育

1.中学历史课本长短利弊教材是学校教育目标的直接体现,是教学内容的载体。

教材是课程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括各种教科书、参考书以及活动指导书,在课程建设和育人活动中具有重要作用。教材是联系教师和学生的桥梁和中介。

对学生来说,教材是学生学习和认识的对象,是学生获取知识、发展智力能力、形成科学世界观的奠基石。《历史Ⅰ》着重反映的是人类社会政治领域发展进程中的重要内容。

人类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他们的政治活动,而政治活动又总与社会经济、文化活动密切相关,它们之间是相互影响和相互制约的。每个专题都反映了一个历史时期某个国家、区域或某一类社会形态中政治发展的实质性特征,每一个专题的学习都可以从历史的角度来了解一种政治制度的缘起、发展、变迁及其历史影响,每一个专题的学习都可以在历史的联系中、在贴近时代的对话中获得启示,从而更好地认识国情、认识世界。

《历史Ⅱ》反映的是人类社会经济和社会生活领域进程中的重要史实。经济活动和社会生活是人类活动的基础,人类的社会生产或经济活动总是与一个社会中的经济制度、经济活动参与者的积极性以及经济活动的效益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把握这三个方面也就把握了某一历史时期社会经济活动的本质。

每一个专题的学习都可以从历史的角度来了解一种经济制度或经济现象的缘起、发展、变迁及其历史影响,每一个专题的学习都可以在古今相通、中外相联的视角里汲取历史的经验教训,更好地展望中国和世界经济的发展趋势,更好地懂得经济活动当以人为本的道德诉求,更好地理解科技与生活的人文情怀。思想文化领域的活动是人类社会生活的核心内容之一,伴随着物质文明和政治文明的进程,人类的精神生产和精神生活也不断演进,从而以其思想文化和科学技术的深邃和精湛,不断充实着文明的宝库。

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文化都有不同的历史渊源和发展线索,同时它们又相互碰撞,彼此交融和借鉴,以其丰富和多元共同推动了人类文化的进步。了解中外思想文化发展进程中的重大,重要现象和相关人物,探讨思想文化在人类历史发展中的作用,提升自己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素养,就是学习《历史Ⅲ》的重要目标。

每个专题都从特定的地域或类型出发,反映一个历史时期的思想文化状况,每个专题的学习都可以看到思想文化现象的来龙去脉和基本特征,能从历史的角度看到它们之于人类社会政治和经济的相互作用,每个专题的学习都可以让我们感受到思想大家、科学巨匠的伟大和卓越,让我们不得不对他们肃然起敬。《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着重反映了人类社会演进进程中的重大改革。

改革和革命是社会发展变化中最为常见的现象,改革则以其独特的方式推动着社会进步,它是自上而下的、和平的、国家和 *** 的行为,是通过主动的政策调整来实现某种制度的自我完善。尽管改革以主动平缓的方式来进行,往往不会造成生产力的破坏,但改革也充满了斗争性,也有流血牺牲,也有成败之分,因此,改革的举措与成败是具有现实的借鉴意义的。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着重介绍了世界历史发展进程中一些具有代表性的人物及其主要活动,在社会史的宏大舞台上呈现金戈铁马、深思熟虑的历史人物。在人类历史长河中,曾涌现一大批著名的具有时代象征意义的历史人物,他们无论是政治家、军事家,还是思想家、科学家,都以自己鲜明的个性和富有创造力的行动,有力地影响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进程。

现行的中学历史课本基本是专题型的,无疑对知识的整合、挖掘起着很大的作用。课本中设置了学习思考、历史纵横等栏目,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能力为基础,并把历史思维能力视为核心,从而使历史学习的方式由被动接受型转变为主动研究型。

培养学生在设疑、解疑、质疑的思维过程中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敢于向权威挑战的精神。同时实现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解决问题的教育目标。

课本中图文并茂、展示了生动的画面、增强了感性思维的能力,激发了学习的积极性。但是,现行的历史教材无视“球情”,人为地割裂了历史,学生无法建立时间框架、空间框架,前后无法连贯。

2.评价中学历史教育利:(1)老师对授课内容和授课对象都有深入了解。了解该门学科的组织结构、与其他学科的联系以及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有效地准备教案。设立学生学习目标时将学生看做投入、自信的学习者;把对学生的生活真正重要的主题作为备课的基础;每学期都有大纲、教学目标、学生产出期望和一个教学日历;将要讲授的课是能为学生提供思想碰撞、和教材融会贯通、师生之间有互动效果的课;确立学生首要掌握的技能、概念和词汇量;对每一个单元的学习都用参与式教学,包括技术的运用。

(3)教学材料能帮助所有的学生掌握课程内容。收集丰富的教学,包括多媒体、图书馆资料和技术等;使材料同课程目标、学生需求以及学习方式相匹配。

(4)老师创造一个有助于学习的课堂氛围。教室布置合理、有吸引力和安全感;教室布局时常有变化、突出课程主题和学生的学习成绩;充分体现多元文化和各民族传统。

弊:目。

2.高中历史新课改下如何处理教材

安徽省于2006年正式实行了高中历史新课改,面对全新的教学理念教学体例与教学方法,在一年来的一线教学实践中,我遇到了许多困难、疑问与困惑,也想了一些解决的办法与对策,下面就我在新课改下关于教材的处理方面谈几点粗浅的认识,这既是对自己过去做法的总结,更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一、以“课程标准”作为整个教学工作的指导思想课改后,人民教育出版社教材“一统天下”的局面被“一标多本”的局面所取代。虽然是教材版本繁多,但都是依据统一的课程标准编写的,所体现的教学目标、教学思想都是一致的。

《课程标准》体现国家对不同阶段学生在知识、能力、情感态度等方面的基本要求。国家课程标准规定了各门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框架、教学建议、评价标准等,它既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也是教材编写、教学与评估,以及升学考试命题的依据,因此,《课程标准》是指导教学活动、优化教学过程、衡量教学成果的纲领性文件,我们的教学活动必须立足于《课程标准》。

通过普通高中历史课程学习,扩大掌握历史知识的范围,深入地了解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对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有所了解,初步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

(本文共计2页) [继续阅读本文] 赞。

3.高中历史新课改情况

随着历史学科教育理论的深入研究,中学历史新课程的改革高考也将会随着新课改而变化,高中阶段的历史教学,将如何适应,特别是这种变化?只有努力提高教学质量。怎么去提高教学质量呢?

(一)更新教学观念,构建先进而科学的课堂教学模式

?“学生的发展是课程实施的出发点和归宿”,所以着眼于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正是我们教学的目的。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改变陈旧落后的教学方式,要以学生为本,改革授课的方式、方法,构建先进而科学的课堂教学模式。

?第一,改革学生的学习方式,将学习过程中的发现、探究、研究等认识活动突显出来,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成为学生发展自己、学会学习的过程。新教材增加的阅读课和活动课,就是有益的探索和尝试,

第二,改革教学手段,实现教学手段的科学化和多样化。所谓多样化,即教学内容呈现不再单纯依靠教师的言传身教,而是大力提高科技含量,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推进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历史多媒体教学及电子课件的制作与使用上。所谓科学化,就是不再单纯地让学生记忆并储存历史知识,而是结论与学习知识过程并重。激发学生的兴趣。

?第三,改革师生互动方式,改变以往学生被动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象,以改革历史课堂教学为突破口,营造一个实事求是、崇尚真理、追求真理的氛围,对学生提出的不同意见、看法、观点不随便斥责或施加压力,以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为学生的禀赋可潜在自由、充分发展创造一个宽松的环境,尽可能使教学过程成为师生教学相长、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

(二)历史教学应着重抓好如下五个环节:

一是狠抓基础,正确处理识记与理解等各种能力之间的关系。历史是一门知识性理论性较强的科学。教与学的优劣,首先取决于对历史知识的识记。没有记忆就没有知识,而知识又是能力的载体。没有牢固的基础知识,就谈不上有运用知识的能力,更谈不上通过设计新情境,用唯物史观分析历史问题,揭示其本质。

二是把握知识的核心和精髓。在历史教学中有一个教给学生如何把握某些历史问题的核心和精髓问题。只要把握了这个金钥匙,其他问题就迎刃而解了。如:讲述中国古代农民起义和农民战争这一专题,主要把握住:农民阶级不是先进生产方式的代表者,具有狭隘、保守、自私和分散性,无法克服自身在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的弱点。这种阶级局限性,决定了他们具有伟大的革命潜力,却不能提出高远的社会理想,不能够以自己的名义代表自己的利益。 具体的资料还是你自己去看吧内容太多了 不好意思啊

4.人教版、人民版、岳麓版、大象出版社四种新课改历史教材有什么区别

内容摘要:用“一舞剑器动四方”来形容新课标实施所带来的影响毫不为过,新课标对教材的编写和一线教师的教学都提出了新的要求。

透过“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这一小目内容,我们看到人教版、大象版、岳麓版和人民版四套新教材给广大师生呈现了丰富多彩的新课程,无论是结构、选材与谋篇还是思维训练等方面都各有特色。通过比较我们认识到政治史教材的编写需要厘清政治史的特点与要素,精选典型素材来反映政治文明的发展历程,也认识到一线教师要加强研读新课标,学好用好新教材,全面理解政治文明的时段特点,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主题词:新课标 新教材 政治文明 特点 全面理解 前言用“一舞剑器动四方”来形容新课标实施所带来的影响毫不为过,新课标对教材的编写和一线教师的教学都提出了新的要求。在课程改革的大潮中,教材改革总是先行者,“一纲一本一统天下”的状况已经宣告结束,一标多本的局面让高中历史新课程出现了令人惊喜的局面。

岳麓版、人民版、人教版、大象版四套教材都以“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阐述人类历史发展进程和规律,进一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意识、文化素养和人文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基本原则,融进了新课程的理念,给师生以耳目一新的感觉。笔者选择高中历史新课标模块一的第一个专题“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中“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这一内容为切入点,对四个版本教材在细节上的处理进行比较,分析其共同性与差异性,探讨政治史教材编写的特点,提出一线教师新课改教学的努力方向,以期加深对新课标的理解,促进课程改革。

一、课程标准的分析1、内容标准 对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解读》(以下简称《解读》)是这样阐述的:“秦始皇所建立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国家制度模式,对以后历代封建王朝产生了重要影响。其后,从汉历经隋唐各朝乃至元代,无论是内外朝的形成、三省六部制还是中书省制,中央的权力日渐集中于皇帝手中,这一过程充分体现了君主专制的本质。”

秦汉所建立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我国古代的主要政治制度。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实际上是指的中国古代的国家管理形式,专制主义,即从横向上解释中央决策机构的权力分配,是一种君主专制的制度;中央集权,即从纵向上解释国家的结构形式,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是一种地方服从中央的制度。

从汉到元,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以郡县制为基础,以皇帝制为核心,发展方向是君主专制不断加强。2、课程目标 新课标在知识目标中谈到“在义务教育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历史发展进程中的重大历史问题,包括重要的历史人物、历史、历史现象和历史发展的基本脉络。”

在方法与能力目标上,课程标准提出要“理解政治变革是社会历史发展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 ,目标是“理解从专制到民主、从人治到法治是人类社会一个漫长而艰难的历史过程”,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是世界政治文明历程中的一个典范,是中国古代人民对世界的一大贡献,不断完善的中央官制、选官制度、监察制度无不为后人惊叹,亦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基石;同时,专制制度对中国社会进步的阻碍也是十分明显的,尤其是近代中国发展迟滞的重要原因。新课标打破了通史体例,以专题为线索展现历史发展脉络,从汉到元这一时段性政治发展特征的描述,需要教材“精选能够反映一个历史时期基本特征的重要政治制度、历史性政治变革、重大政治及其重要历史人物来作为专题学习内容。”

教材要精选典型史实来厘清这一时期的发展脉络,探索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不断完善、君主专制不断加强动力,让学生理解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并能过学习形成多元认识的能力,这无疑是一重大挑战。一线教师在解读课标的前提下,钻研教材、拓展,深入浅出地把跨越上千年的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在有限的时间里向学生讲述清楚,并引导他们通过学习活动有所获得,这都是新课标下的重大课题。

二、四个版本教材的比较在结构、选材与谋篇方面,人教版和大象版列举了从汉到元中央政治制度与地方政治制度的演变,从机构与官职的变化谈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趋势,反映了教材编写者对这一专题的解读着力于政治制度史,在列举的基础上画出了一条清晰的线——中央集权不断加强、专制皇权不断加强构成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两个版本都讲究完整性与条理性,选材精炼、线索清晰,结构严谨,符合高中生年龄特征,有利于学生掌握基础知识。

但笔者以为,政治史不等于官职史,政治文明不等于制度史,高中历史新课标提出要通过历史人物、历史和历史现象来认识历史规律,也只有丰富而具体的人物、和现象才能诱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岳麓版同样抓住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演变的两条主线,以“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斗争”和“专制皇权的不断加强”两条线索来展开,落笔于政治人物、政治、政治制度的系列活动与变化,把这一时期的制度演变放到了中国古代政治领域的活动中去。

教材内容一。

5.如何应对高中历史新课程改革的挑战

一、高中历史教师面临的挑战 高中历史新课程无论从教材结构、知识体系、教学理念、目标要求,还是高考改革、教材选择、教学组织等方面都对教师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1.不同版本教材如何选择和实施在旧的课程体系中,高中历史教师的教学主要由教学大纲和教科书组成,而且全国基本一致。在新课程体系中,《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圈出了教师教学的范围,各个版本的教科书提供了教学的基本内容。

教科书的选择面扩大了,有可能相邻的两个城市所用的教科书都不一样,而各个版本的教科书在体例设置、内容选择、观点阐述等方面也存在差异,如, *** 何时正式确立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方针,以往教材都是说在 *** “三大”,现在有的新教材也仍然这么写,但有的高中教材则写成 *** “二大”,这在以往的一本教材时期是不可想像的。还有就是新教材增加了一些以前教师很少接触甚至从来没有接触过的新内容。

如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古代希腊智者学派和苏格拉底等人对人的价值的阐述、历史学家的基本工作方法、二里头遗址研究中的疑难问题等一系列内容。这就对历史教学的设计与实施、理念与方法、考核与评价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使高中历史教师面临一系列的新问题,如,如何进行专题式历史教学,如何开设历史选修课,如何进行历史课程的过程性评价,如何改进高中历史学习方式,历史教师如何提升自己的业务水平,如何应对高考等等。2、传统历史课堂教学模式如何改变旧的教育机制和课堂教学模式的苟病早已被大家所认识和批判,都渴望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贯彻新的教学理念,新的教学方法,重塑历史课堂的价值和活力。

然而长期以来以书本知识的传授和技能训练为课堂教学的任务,教师已习惯于按教材篇目,对教材知识进行精细化的处理,然后组织程序化的教学和操练,以达到教材知识落实的目的。结果是课程实施变成了教材灌输,教材篇目限制了教师和学生开展教学活动的空间,捆住了教师和学生的手脚。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和学生只有教材的要求,没有课程的目标;只有教材灌输的范围,没有课程实施的空间,课堂教学变得机械、沉闷和程式化。学生只能被动接受教师的“宏论”,课本的知识,这些都无益于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更谈不上主动参与和探究学习了。

如果教师在观念和方法上没有更新,仍受传统课堂教学的束缚和影响,那新课改的实施就会困难重重。3、高中历史教师自身素质如何提高由于受长期应试教育的影响,不管是知识结构水平、教学方法的运用、新教材驾驭、新课改课堂的驾驭、自主探究能力等方面,广大教师都存在很大的问题,而这些都直接影响着课改的实施。

因此,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是推进新课程改革顺利实施的关键。4、初、高中的新课程改革如何衔接 高中历史新课程改革是在初中新课改的基础上实施的,它对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要求很高,因此初中阶段的历史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培养尤其重要。

特别是新教材的编写不再是通史体例,如果学生基础过于薄弱,专题式的教学将面临课时过紧,学生自主探究能力不足的诸多障碍,如果教师迫于现实的考试压力,而不自主的穿老鞋走新路,那么新课程改革将失去原有的意义。因此初中阶段的学习水平及初高中教学的衔接程度直接影响着新课改的实施效果。

5、教学课程和硬件设施如何满足教学课程包括图书、网络、社区、校本等等,新课程理念强调学生的自主探究活动和学习,如果教学课程不足,将严重影响学生自主探究活动的开展。或者由于不足而造成在合作学习活动中,只有少数同学唱主角而多数同学滥竽充数的情况。

学校的硬件设施包括教学仪器、活动场所等等,如果硬件设施不足,必然导致教学手段单一,学生活动受限,难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的热情,也难以实现新课程的教学要求。二、如何应对高中历史新课改 1.更新教学观念,转变教师角色历史新课标明确提出,历史课程“必须全面实现教育功能,在提高现代公民的人文素质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历史教师要真正“教好”历史,就必须更新教学观念,转变教师角色。

传统的历史课堂教学活动体现为单一的讲述,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居于主体地位,学生被动地接受历史史实,教师充当了历史知识和结论的灌输者的角色。在高中历史新课程的实施过程中,教师必须树立新的教师观、课程观、教材观、学生观、评价观,把握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原则,优化课堂教学过程,才能真正落实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和目标。

角色影响行动,历史教师的角色是用灵活多样的方法和手段引导学生体验历史学习过程,帮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创造。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促进者和信息源。

所以教师要由照本宣科的“领唱人”变为无所不知的“故事大王”,由上帝化身的“传教士”变为引领学生品偿人类优秀文明成果的“大厨师”,由师道尊严的“师长”变为与学生平等的“谈话人”。2.完善知识结构,拓宽学术视野在信息化高速发展的今天,教师的知识体系更新迅速,如果我们还仅仅满足于几本“教参。

09全国2卷命题人是谁

1966年1月,安徽大学政治系并入劳大。“文化大革命”开始,两种教育制度的理论受到批判,“劳大”校牌被砸,并停招新生。1967年1月至1968年8月, 一度改名为“安徽革命大学”。

劳大从成立至1969年,共培养半农半读本科毕业生665人(不含安大政治系并入的学生200人)。

1969年,在全省高校拆、并、迁中,原合肥师范学院政教系和安徽教育学院并入劳大,学校的半农半读性质在批判中消亡。

11年改为综合性大学,仍设4个系,扩大为哲学、政治经济学、政教、汉语言文学、数学、物理、农学7 个专业。学制,政教专业学制二年,其余各专业学制三年。

15年增设茶叶系茶叶专业,学制二年。

17年恢复高考制度,学校迅速发展。数理系分为数学系、物理系,各专业学制改为四年。18年始招哲学原理、政治经济学原理2 个研究生班,学制三年。

19年4月起,先后将数学、物理2系调给安徽教育学院,将政治、中文2系分别调给安徽师范大学、安徽大学和安庆师范学院。

1980年始招农学专业四年制自费走读生、农学实验二年制自费走读专科班。

至1981年底,在校学生达1399人;教职工608人,其中专任教师242人。

教师中有副教授14人,讲师94人,教员2人,助教132人。这几年扩大了校舍建设,充实了图书仪器设备。

在科学研究特别是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方面成果显著,在全国性刊物上发表了数十篇有一定学术价值的论文,在共运史、党史、政治经济学、《红楼梦》、鲁迅研究等方面崭露头角,参加编写了一些质量较好的统编教材和学术著作,出版了《西欧近代哲学史》(商务印书馆13年版),在国内哲学界有一定的影响。还出版发行了20期《安徽劳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受到普遍重视和欢迎。自11年改为综合性大学至1982年,共培养本、专科毕业生3720人(不含在劳大上学,后调给安大的政治系、中文系七七级毕业生近600人,硕士研究生11人)。

经过19年至1981年的系科调整,劳大主要保留了农学、茶叶等系科专业。

1982年9月,省人民正式决定将劳大改为皖南农学院。

1989年,皖南农学院撤销,师生们迁往合肥并入合肥经济技术学院(属国家烟草局),

1999年12月,合肥经济技术学院并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成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经济技术学院。

中山市第二中学的历史变迁

2009高考历史命题人

师范大学杨宁一教授:学术专长是世界近代化问题、世界资本主义体系、美国史;日本问题、东亚的区域化和现代化。

北京师范大学曹大为教授:研究方向为中国古代思想文化史、社会史。

武汉大学何德章教授:学术专长是中国古代民族史、魏晋南北朝史、中国古代经济史。

南开大学李少兵教授:研究方向中国现代宗教文化、风俗节日文化、乡村社会变迁。

学术秘书暂时由杨宁一和刘芄兼任。

刘芄重视考生对历史基础知识的把握,突出对重大历史概念的考查,关注考生的历史学科能力,善于从微观的角度去发现历史的大意。

全国文综命题组组长北京师范大学张亚男教授(地理学科),根据其地理学科的特点,注重对历史空间概念的考查,考查重点是区域经济。

另有消息说:

王奇生,湖南湘乡人,1963年11月6日生。

年7月武汉大学历史系毕业;1988年7月武汉大学历史系硕士研究生毕业;19年10月在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历史研究所获历史学博士学位。

19年进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博士后站,1999年评聘为研究员。

专业研究方向为中华民国史。

——————————

ps,不要自己将自己人生的定义变得狭窄了……

青春往事一一高中那些年

中山市第二中学,坐落在中山市北部黄圃镇内。1945年起在学校的原址上,先后创办了中山九区中学、中山七中、中山农校、中山师范、中山农中、中山职高、中山二中等七所学校。

学校背依尖峰山,面临新沙河,其旧址原为中山县创办于1945年9月的第九区中学。解放后,九区中学更名为黄圃区中学。后来,黄圃区中学分化为黄圃(区)中学和黄圃镇中学,搬离原址。原址则于前创办广东省农校,期间创办中山县五七干校、中山农校、中山师范学校。

1980年中山师范学校南迁至石歧后,在原址上学校又创办了中山农中、中山职业高中。历经六校变迁后1994年正式更名为中山市第二中学,改制为市直属普通高中,19年学校终于评定为中山市一级学校,成为了中山市优质高中之一,2004年学校升格为第一批全中山市招生的重点高中,广东省一级学校,国家级示范性高中。

展时期

1994年9月,学校更名为中山市第二中学后迎来了展,学校向普通高中转制。学校规模为18个教学班,每年级6个班。

1995年,按市教委部署,学校转制并扩招,转为普通高中。学校办学理念确立为“让学生做成长的主人,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同年,学校400米标准田径场以及篮、排球场区建成使用,为学校发展提供物质保障。

1996年,学校扩招,每年开始吸收一批来自各地的高中教学骨干。

19年,最后一届专业班毕业。市教委发文,学校被定为市一级普通高中。学校性质:市属重点高中;学校任务:为高校培养合格的毕业生。同年,陈莘芝副校长退休,李雄杰主任升任副校长,高伟权任教导处主任;钟和生任政教处副主任。

1998年9月,学校规模将扩大为24个教学班,每个年级8个班。开始实行级组办公制度,分设三个年级组,级组长分别是郭卫强、周正祥、胡金生。钟和生任政教处主任。

1999年9月,钟和生升任副校长,郭卫强升任政教处副主任,吴祥任教导处副主任,邱仕福担任级组长。新的六层教学大楼(南楼)落成使用。

2000年10月,黄棣棠校长退休,李雄杰副校长升任校长。全校实行新的分配制度改革,实现多劳多得的分配原则。

2001年,学校规模将扩大为30个教学班,从是年起,每年级招收10个班。7月,高考取得历史性突破,本科上线人数首次超过100人。

2002年6月,学校归为属地黄圃镇管理;学校实行一镇两制,享有相对独立的经济核算权及人事管理权。新的六层教学大楼(北楼)落成使用。7月,高考再次取得良好成绩,上线总人数居全市高中第三位。

2003年6月,完成中山市教育系统人事制度改革以及新一轮的教职员工聘任。开始实行从高二年级起教师自由组班制度。7月,高考再次取得历史性突破,本科上线人数首次超过200人,上线人数达到455人,上线率达百分之%,进入全市五大校的行列,被市教育局长喻为“又一匹黑马”。8月,缪若潜副校长退休。12月,全新的学生宿舍区建成使用。

2004年4月,学校升格为第一批招生的高中学校。4月至6月,学校副校长竞聘。6月,高考又取得好成绩,重点达到43人,本科以上231人,并有4人获得历史生物单科全市第一,1人(政治科)以832分获全市第二。8月,获市教学质量综合评价一等奖。旧的学生宿舍区开始拆除,准备建设运动场区。扩建一间学生饭堂。王曙东担任级组长。9月,再招10个高一班,全校班数达到30个班。新增教师12人。吴祥明被聘任为副校长,周正祥老师被聘任教导处副主任。梁坚强老师担任级组长。11月,篮球场区重建。

2005年2月,新的篮球场区重建完成。3月,郭卫强任政教处主任。4月,实验室全面改造,每个教室配置多媒体教学平台,每位教师配备手提电脑。6月,学校首次作为全国高考定点考场。7月,高考再次取得良好成绩,本科上线总人数为256人,居全市高中第四位。获市教学质量综合评价一等奖。郭瑞生主任因病提前退休,刘朝晖代理总务主任。8月,进行全面的校园文化建设,学校大门、实验楼、图书馆、阅览室、田径场等进行改造。新增加教师9人,全校教职员工共108人。9月,再招收12个高一班,全校班数达32个班;室内体育场开始建设。12月,学校成功通过省一级学校的评估验收。

2006年3月,刘朝晖任总务处副主任,何彩霞任行政办公室副主任。市教育局将学校定为全市六所创建国家级示范性高中之一。镇决定将旁边黄圃中学的校址划归中山二中作发展用地。5月,创建市“文明行为规范学校”并通过评估验收。6月,二中考场增至五所学校的考生,考场装置监控系统。7月,高考放榜,高考再度获得优异成绩,本科上线人数首次突破300人大关,是全市五所本科上线超过300人的学校之一。学校连续三年获得市高考综合评价一等奖,是全市两所获此殊荣的学校之一。此外,还获得高考卓越贡献奖、素质教育综合评价一等奖等。8月,暑期间,接收原黄圃中学校址,鹅岗山开始挖土移平工作。9月,新学年开始,学校新增教职员工近30人。10月,学校体育馆落成。月底,学校顺利通过广东省国家级示范性普通高中的初期督导验收。

2007年6月,高考放榜。重点本科上线41人,占参加考试人数的6%;本科以上上线350人,占参加考试人数的53%,总上线人数640人,占参加考试人数的96%。总分最高分文科619分,理科5分。陈海坤同学夺取文科基础科的市状元。学校连续四年获得市高考综合评价一等奖和高考卓越贡献奖。8月,新调进和新招聘了24名教师。9月4日,原全国政协副叶选平同志在市委书记、市人大主任陈根楷,市委常委、中山军分区司令员陈金胜等同志的陪同下,到学校视察参观并慰问教师。11月2日,高一年级团总支成立。11月3日和4日,中山市学校优质化工程(第二期)研讨会在中山二中举行。华东师范大学的范国睿教授领导的专家组亲临学校指导工作。11月16日上午与18日,举行第26届校运会。这也是学校开办以来学生参与的人数最多的一届校运会。12月12日,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陈根楷,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雷彪,在黄圃镇党委书记、镇人大主任黄永林等陪同下,再度到中山二中进行视察12月,在中山市委、中山市人民组织的中山市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中获“中山市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先进单位”的荣誉称号。

2008年1月,荣获中山市教育局颁发的“2007年中山市中小学教育技术装备先进单位”称号。3月,王曙东、王学元任学校德育处副主任。郭卫强辞去学校德育处主任职务。5月,《时事》杂志特意于2007-2008第6期在封底辟出专版介绍中山市第二中学。5月12日,四川汶川等地发生大地震,学校全体师生情系灾区,奉献爱心,捐款125100.7元。5月,新建的学生饭堂正式启用。6月,荣获“中山市绿色学校”称号。6月28日,高考放榜。重点上线25人,完成目标率147%;本科上线358人,完成目标率129%;省专A上线163人,完成目标率139%;省专B上线150人,完成目标率126%。本科和专科以上完成市预测目标率在全市六所国家级示范性高中中居第1位。学校连续五年获得市高考综合评价一等奖和高考卓越贡献奖、素质教育综合评价一等奖等。7月7日,中山二中党总支成立。8月,东校区新建的三幢宿舍楼全部投入使用,学生宿舍全部安装了空调。9月高一级招收21个班。至此,学校规模达到63个班,在校学生数达3289人。11月4日,国家教育部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调研组莅临学校调研。11月7日,学校又荣获中山市高考重大贡献奖。11月17日至19日,迎接广东省普通高中教学水平评估暨广东省国家级示范性普通高中复评督导验收,高分通过。11月21日,学校顺利通过中山市语言文字工作评估。11月28-29日,第二十七届运动会胜利召开。12月28日,中山市学校优质化工程(第三期)活动启动。

2009年3月,成为首批广东省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校本培训示范学校。4月,被广东省教育厅批准为广东省国家级示范性普通高中。

2014年7月,中山市第二中学由镇属高中升格为中山市直属普通高中。

北京二中通州分校的历史变迁

一九八七年八月中旬的一天,正是一年中最热的盛夏时节,白花花的太阳悬在头顶,炙热的光芒笔直地从天空射了下来,照着灰白的水泥马路,刺得行人都无法睁眼。

? 差不多上午快十点的时候,一辆从郊区楼王乡开来的短途汽车驶进了市中心的老汽车站(现在迎宾路和建军路交叉口),不一会,一个中年人和一个男孩随着人流走了出来,顺着建军中路一直向西,绕过大铜马转盘右拐向北走了几分钟,又左拐进入了一条马路。这条马路不宽,两边种着梧桐树,已有些年头,宽大的树冠遮住了大部分阳光,路上行人不多,显得清凉又宁静。

不一会,中年人在路右侧一所中学门口停了下来,指着身旁的学校,微笑地对男孩说:“喏,这就是市一中,你高中学校,很好的学校呢。”男孩随口回应了一声,这才仔细打量起来。

学校从门口看,与原来初中的学校并无太大差异,砖砌的方形门柱外面粉刷着灰色的水泥浆,左边的门柱中间凹进一条长方形的轮廓,刻着"盐城市第一中学"(胡乔木题的?记得好像是,不确定了)。门柱中间是一扇铁门,左侧门房里坐着一位老爷爷在摇着蒲扇驱散着暑热,应该是门卫大爷在值班。从铁门向里看,一条笔直的砖路向里延伸着,两边种着水杉树,路右边一溜是橱窗,左边不远处树丛中隐约看到是一幢二三层楼的楼房。正值暑,校园里没有学生上课,加上校园里也没有任何特别的装饰,显得宁静安详朴实大方。

过了好几分钟,中年人才提醒男孩说,走吧,我还有事要办,这里以后有你看的,三年呢,不急。

这就是我与母校第一次相识的记忆,平淡如水。那时我对于什么市重点省重点学校毫无概念,除了校名,并无特别感觉(因为总觉得凡是第一的都应该是了不起的)。

其实母校如一知识渊博的学者,大街偶遇时与一普通路人无异,而只有与之深交畅谈时才会受益匪浅。年少根本不知这样道理,当时也绝没想到这里将会是我人生最重要的一处驿站,正是从这里我获得了人生最重要的第一把钥匙,用它开启了我新的人生一页。

? 从城里回家不久便到了高中开学的日子,因要军训,便提前开学了。

? 记得开学那天,父亲挑着担子,一头是大米,一头是被褥行李,我手拎着面盆等零碎生活用品,斜背着黄书包,跟着父亲来到了学校办理报到手续。

办手续,交粮食(当时食堂可以是学生每月自己交米或粮票代替交部分伙食费),认宿舍,因我初中已住校三年,对住校生活早已适应,所以父亲办完手续后便准备回去,临行前指着校门口的马路说,这里是大城市,外出注意安全,照顾好自己。

写对这里,突然意识到一个问题一一父亲送儿子去读高中,临别前居然对学习只字不提,他只愿孩子在这个陌生的城市里能平平安安。这在现在看来,是多么不可思议。是他认为上学并非特别重要还是粗心忘记叮嘱了吗?

这都不是,相反地他非常尊重知识,他自己曾在这所城市的另一所省重点中学读完初中,后因家庭困难,靠天吃饭的爷爷奶奶承担7个孩子的生活已非常吃力,哪有经济实力再供孩子读高中?父亲带着无限的不舍和遗憾从此离开了学校,他是深知那个年代读书对于一个农民孩子来说是多么的重要,考上大学吃上公家饭是大部分农村孩子改变命运的唯一选择。可他在我面前很少聊起学习,这也是那个年代大部分家长的行为,在他们看来,学习是你作为一个学生自己的事情,在那个物质生活还很贫困的年代,保障一家人基本生活是他们优先级最高的大事,根本没太多精力陪读问学,也正是这种无意的放飞让那时候的孩子有了更多的自由和独立机会,他们少了过多的"关注"和束缚,反而飞得更远。

辞别父亲,无事可做,我便在校园闲逛起来,开启了与校园一草一木共同生活的三年时光的序幕。

相比现在的学校校园,那时的校园真的不大,甚至说很小,但很精致,校园从功能上分为二部分:南面是教学区,北面是生活区。

从校正门进来,顺着主路,首先看到的便是三层的初中楼,初中楼灰白发旧的水泥墙面告诉每一个路人,它已很有些年头了,估计是学校最古老的建筑物之一。

初中楼后面是三层的高中楼,两楼之间间隔不大,又被自行车车棚占去一片地,只剩下十几米宽的绿地。高中楼远比初中楼新,六间教室面南背北呈东西向展开,干净而明亮。

噢,这里将是我三年高中生活学习的场所,这里是我的新家。

高中楼东北角是个小的开放型篮球场,篮球场北边便是学校唯一的大操场。操场说大,其实也只是相对校园内其他空地而言,一圈大概也就是标准的1000米场地。

操场西边是学校生活区,包括食堂,浴室和教职工家属区等。高一时,男生新宿舍楼还没建成,男生是安排在学校西南角平房里(女生宿舍在哪?真忘了),所以除了吃饭和体育课外,学生平时很少会走到这片区域,因为这里碰到老师的几率非常大,而那个时代的学生对老师普遍怀有敬畏之心,再调皮的学生在老师面前也不敢造次。

这种朴实的师生关系其实是一种很好的尊师传统,它维护了为师的尊严和求学的严肃,而不像现在所谓一味追求表面"师生平等"关系而忘记了最起码该有的尊重,对老师对学问皆而有之的度和界。

沿着食堂门口的小路向南,穿过一个一人多高的圆形拱门,便又回到学校教学区。拱门左边就是高中楼,右边则是实验电教综合楼,再向前走,两座不大的二层小楼便是老师的办公楼,估计分别是初中高中老师的办公室。

校园主路上栽的树以水杉为主,高大笔直的水杉立在两边,像是忠实的校园卫士一样,和这里的学子一起寒来暑往,一同看云卷云舒,一同吸收着知识的甘汁而生长,一同体验着青春的酸甜苦辣。

这就是我高中的校园,我永远的另一个家园。

? 半个月军训结束后,正式的高中生活开始了。

? 众所周知,能踏进一中大门的学子都是县乡初中成绩姣姣者(楼王乡二名,其他乡镇估计也不会太多),虽然如此,但各地初中教学质量差异仍然很大,学校为了全面了解新生各门学科的情况,按惯例开学一周后进行摸底考试。

这是高中学习的第一次考试,对于每个新生来说,既兴奋又紧张。兴奋的是各地"学霸"都想展示一下自己的实力,紧张的是知已不知彼,世事难料。

对我来说,一中果然是一中,试卷风格完全陌生,考完所有科目,心都凉了,而且是凉透了。

成绩出来了,意料之中,除了数学都不及格,按成绩排名下来一一34,我知道这便是我现在的位置,一个52人的班级,一半不到,中等偏下。

兴奋早已吓没了,只留下了几天几夜的紧张,让我彻夜难眠,从过去初中学校第一位置跌落下来,伤得很深,刚开学时仅存的一点傲骄和沾沾自喜被现实彻底撕得粉碎。

怎么办?我还有希望吗?

? 一中不相信眼泪,一中不需要懦夫。

? 一个字:追!

摸底考试后,深感压力倍大。原初中优越感已荡然无存,只剩下眼前一个个谈笑风生的高手,羡慕嫉妒无恨,这时才真正感受到那些存在知识盲区同学平时的迷茫和压力。

经过几夜不眠的思索,明白害怕和退缩解决不了问题,一场摸底考试敲醒了我,也让我成熟了许多。

面对全新的课程,全新的环境,全新的学习要求,首先需要的是尽快适应,跟上队伍的节奏和步伐,而落后的基础部分只能挤出碎片时间自己补习。

于是,时间成了我最想要的,周末上街放松已不在之中(上街去最多地方就是铜马旁边的新华书店),回家的次数由一个月一次有时改为二月一次,能用的时间都列在了本里,可还是觉得不够,怎么办?

只有少睡。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我们班有同学凌晨四点多就起床,在校园树下借着路灯晨读。

当你发现这个世界上比你更优秀的人比你更勤奋更努力时,你还有什么理由偷懒?

一旦发现了这个秘密,我再也无法等到5点半(是不是这个点?记不清了)体育老师口哨醒来了,于是便加入到星光晨读的队伍中了,从开始的四点多到后来的三点起床,近二年星光晨读的日子(高三下半年不再那么早了,因为新课已完,都是复习课,已不再那么紧张),记忆犹为深刻。

凌晨的校园一片宁静,与白天完全两个模样,白天的热闹和教室里的朗朗书声早已伴着晨雾散落在了校园的每个角落,喧嚣了一天的城市和工作了一天的人们还都在沉睡之中,只有道两旁的水杉树伴着路灯在认真地值着夜班,等待着黎明与它交接。

此时的空气十分清新,不论春夏秋冬,都是一天最凉爽的时刻,它能让你头脑保持清醒,也是读书的好时刻。

在初中楼拐角处,有一棵很大的梧桐树,宽大的树冠浓密的枝叶遮挡着天空,楼边角落显得有些阴暗,为方便行人,学校特地安装了两盏路灯,反而使这个角落比路边其他地方亮敞许多,树对面是个自行车棚,所以这个角落成了早起晨读学生最青睐的地方,晴天在树下,雨雪天在棚下,四周还是处在黎明前的朦胧之中,寂静无声,这个世界此刻属于你的,或背诵或朗读或静思或赏月或观星,随你心意而定,倒也给平日枯燥的学生生活另添了一份情趣。

回想起来,那段日子里每天睡眠只有四五个小时左右,伙食也很一般,但上课从不瞌睡,一天到晚精神十足,而现在每天好吃好睡如猪一般,八小时睡足有时仍觉得昏昏沉沉,迷迷糊糊,真不知道是为什么。

? 或许是因为那时候的年轻,或许是因为家人眼中的那份期盼,或许是因为自己心中的那份信念和理想。

? 80年代末,中国教育还没有改革,高考除北京外都是同一份试卷,只是分为文科理科二种类型的卷子。区别在于文科高考科目为语数外政地历,理科则考语数外政物化生,而且数学分一二卷,一卷理科难于二卷文科。

为了对接这种高考模式,高中分为文理两科,高一学期一结束,头等大事便是文理分班。

文理分班的原则是参考各科成绩和个人意向结合的方式。当年社会仍流传着"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学科认知,所以选理科人多于文科是全国高中普遍的情况,我们也不例外,六个班最终分为二个文科四个理科,我从高一(1)班分到了高二(6)班。

? 高二一开学,新的班级在新班主任带领下开始运转。说是新的班级,其实也不算全新,因为大部分同学仍是高一老班的原班人马,最大的变化是男女生比例,再一次严重失衡。高一时男女生比例约为3:2,50多人的班级还有20多位女生,分班后变为4:1,只剩下十位女生,如宝贝一样。其实这也是合理的拆分,女生擅长语言表达,读文科便于发挥她们的特长,而男生优于逻辑推理,数理化的枯燥演算更能平复他们骚动的青春。

相对于那个年代,现在高考改革让人彻底看不懂道理何在。那个年代没有课外补习,没有跑班分层,那时只有尽力尽职的老师和一心读书的学生,虽然高考升学率只有20%左右,但那些没有走过独木桥的同学同样很努力很付出,只是大学的名额太少,他们不幸被挤了下来,这并不是他们的错,一个时代总有着一个时代的特征和缺憾。

? 高中三年,曾经有近二十位老师执教过我,有刚走上工作岗位的新手,也有四五十年教龄的老学者,他们每天备课教书,改作业,编试卷,白天上课,晚自习值班辅导,风雨无阻,用一言一行为我们诠释什么叫真正的"学为师,行为范"。

事隔多年,当年的老师大多都已退休,有些恩师已经仙逝,回想起来,想说的话太多,不能一一表述,只能挑些记忆以表对老师们的感恩之情。

? 高一数学老师是一位老头,姓苏,个矮体胖,声如洪钟,幽默诙谐。最奇特的是他那装满知识圆圆的大脑袋。他为人平和,爱笑喜逗,学生们私下都叫他"苏大头"。我想他肯定是知道这个绰号的,但从未点破。

? 苏老师教的是高一数学,当年数学分为代数和几何两门课程。每当上课情到浓处,他便叉开双腿,微低下他标志性的脑袋,硕大的脑门侧着冲向我们,鼻梁上的眼镜在激动的言语震动下顺着鼻梁慢慢下滑,直至卡在鼻翼之上,恰到好处地露出他睿智的双眼,圆瞪的眼睛从眼镜框上沿望着我们,黑白分明。右手拿着粉笔,左手指着黑板,嘴里说到:"注意了,下面我要变形了……"。那声音透过教室传得很远,至今犹如昨日耳边之声。

? 苏老师几年前离开了我们,今以寥寥几句怀念这可爱的老头,愿他在天堂也能一样快乐地教学。

? 学习是一个长期坚持的过程,它需要持之以恒的耐心和不断的积累,任何急功近利的方法只能暂时起效,但过不了多久你就会和它相忘于江湖,如不重温则可能会从此老死不相往来。

? 物理陈老师就是这样非常注重细水长流积累式教学的一位老师。他从第一天上课起便要求每人另准备一本本子,他会每天布置一道题目,让课代表中午休息时抄在黑板上,第二天上午上课前收好交给他改,中午课代表取题时再领回发给大家,每天如此,三年没断。

? 听知情的同学说陈老师原是北大高材生,在那个年代由于某些无法说得清楚的原因被罚回原籍,虽属学校老师,但一直没被转成公办资格(听说后来转了,我们也毕业了),所以也就无法分到公房,教我们时他和师娘还住在校外好几里地远的一个老小区小房子里(和同学去过一次)。他教我们应该有50多岁了,头发已花白大半,可从没听他因历史不公而发过牢骚或消极教学。

年过半百的老人,每天骑车早早来到学校,他一人教二个班一百多号学生,任务很重,可除了课本知识和作业外,他仍固执地"自讨苦吃",除每日一题外,还经常自己亲自择题编试卷,他的字体非常好认,方方正正,整整齐齐,每当捧着他手刻的还散发油墨香的试卷时,总觉是那么安心和亲切。

那时候都是这样的老师,不容你不肃然起敬!

? 高高的个子,俊朗的脸庞,一口流利的英语,一手漂亮的罗马体,上课时不时因一个问题与学生争得面红耳赤,严重时会甩手转身扬长而去,扔下一教室惊愕的学生面面相觑。

? 谁都看出来这绝对是个有个性的老师。

? 是的,他就是我的英语老师华先生。

一个个性独特甚至有些羁傲不逊的年青教师。

华先生上课风格不拘一格,随兴发挥常有发生,甚至有时为解释一个单词的历史变迁,花大半堂课在课外知识海洋里肆意?游,忘记了课本,忘记了教学。按他的解释,英语是一种工具,不是一门课程,要在生活中随时学,在生活中体会运用,而不是仅仅45分钟的课堂的记与背。当时的我们并不能完全理解他这些话的意思,认为课本才是我们的圣经,其他的外延纯属浪费时间,要知道时间多宝贵呀,所以师生冲突时有发生,但这并不影响我们喜欢他的课。

? 记得有一次上午第二节课,天空出现多年难遇的日全食现象,于是就出现了一个英语老师指导学生把眼镜用黑墨水涂上,集体坐在操场上抬头观日食出现的奇观,看完后用英文普及这一物理现象,惊得隔壁班同学大呼,羡慕之情难以描述。

人这一生遇到一个好的老师是他的福份,我们在一中三年碰到了许多令人尊敬的好老师,他们教给我们知识,更重要的是他们教会我们怎么做人,怎么面对生活和人生。这何尝不更是一种?

? 八十年代末的华夏大地,改革开放才刚刚拉开序幕,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才施行没几年,经济处于全面恢复的开始时期,全社会物质还十分缺乏,人们生活刚比温饱好一些。

那时候一周七天,工作学习六天,休息一天。回家只能利用周日,周六晚上急急回,周日下午匆匆归。作为县乡考上来的住校生,因为来回一趟得花好几个小时,所以大家基本都是一个月回家一趟,甚至更长间隔。

我的家所在乡镇在市区西面,离校有四十多公里,回去一次单程汽车要二个小时,下车再步行近二小时才能到家,实在累人。

那时候乡镇之间的公路大都还是沙土泥路,坑坑洼洼。晴天里,汽车开过,由轮胎卷起的路表面的泥灰会腾空而起,呛得人天法呼吸。雨天里更是狼狈不堪,轮胎沾着洼坑里的泥浆甩得到处都是。

市区开往乡镇的汽车没有空调,这种混杂着汗味,灰尘,汽油味的老式汽车,一路像老牛一样哼哧哼哧地行驶着,每一次乘坐比现在一次长途旅行还要累上十分,但尽管这样,每到归家的周末,住校生心里火急火燎,下午最后一节课一结束便急匆匆地跑向车站,生怕赶不上最后一班回家的车,否则又要再等一个星期,归心似箭呀。

? 家,永远是家,一个不可替代的奇怪的场所。

? 每年7月7,8,9三日是法定的高考日子,十年的辛勤劳动到了收获的季节。

如果一个人说高考他从没紧张,那是骗人,只是不同人紧张程度和方式不同罢了。

6日下午,父亲突然来到我的宿舍,我很意外,因为之前我已和他讲过不需要他来看我,老师说了高考试卷难度与平时相差不大,关键是心态,所以我根据对自己的了解,让他放心,没必要大热天跑来一趟,再说他来也不能替我考试,白白受累。

? 可他还是来了,还说让我晚上到附近一个亲戚家睡觉,他睡宿舍,因为亲戚家有电风扇(那个时候空调没还普及,极少极少),也会安静些,我本不想折腾,但不想扫他的兴,拂了他的面子,天晓得他来宿舍前怎么和亲戚商量借住的事。

其实即使住在亲戚家,那一夜我也几乎没有睡着,紧张和兴奋让我睡意全无,望着天花板脑子胡思乱想,折腾到天快亮才迷迷糊糊眯了一会儿。天不亮父亲就早早来了,透过布满血丝的眼睛,我知道他也一样没有休息好。

? 亲戚家特地包了粽子,吃完早饭,父亲陪我一路走回宿舍,默默地,没有说一句话。我收拾好文具准备进考场,回头安慰父亲说,我去考试了,你回家吧,没事的。父亲张了张嘴,像是有许多话要讲,但最终还是只说了一句:别紧张,好好考。

? 父亲转身回家,我转身进入考场,我知道对于我们这都是一场人生大试,容不得半点疏忽。

第一门课是语文,进入教场前心跳得厉害,可当拿到试卷写完名字后,便觉一身轻松,心静如常。就像一名战士一旦进入战壕,他不再害怕紧张,唯一要想的就是如何杀敌。

? 考试前几天,下了场大雨,天气凉爽了不少,所以大家都以为运气真好,今年高考不会热了。那晓得7号这天,晴空万里,火辣辣的太阳蒸起了前二天下雨的湿气,天气变得异常闷热。那时教室没有空调,只有吊扇,为防考生中暑,教育局为各考场紧急运来很多冰块,用盆盛着摆放在教室过道里。

? 其实那样闷的天气,一个教室那么多考生,处于那样的紧张环境,这点冰块根本没有什么作用,大家都在全神贯注地答题,任由几十厘米厚的冰块在桌边孤独地融化,悄无声息。

? 第一场试考完,校园里紧张气氛缓解了许多,就像刚打完一场大战的前线战场,硝烟还未散尽,战士们赶紧抓紧时间休闲放松。

? 考场热,宿舍更热,因为那时宿舍连台风扇也没有,湿热的空气让整个世界像一个巨大的蒸笼一样,连床上的竹席也热乎乎的,一躺下一身热汗,根本无法静心休息。

好在人多点子多,不知是谁提议的,说教室不是还有好多没化完的冰块吗?搬回宿舍物理降温。

于是,在校园走道上就出现一支搬冰大队,两人抬着一盆,把考场没化完的冰块搜刮一空,运回宿舍,搞得房间过道里连下脚的地方都没有。不知是冰的作用,还是心理作用,后面二天里大家靠这种方法每天夜里都能睡得很香,平安地度过了这场人生大考。

? 随着考试的结束,意味着离别的日子近了。三年来朝夕相处的同学和老师,就此一别,各奔天涯。虽知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可离别真正到了眼前,大家满是不舍和依恋。

别了,我的同学。

别了,我的老师。

别了,我的母校。

再次回到母校,是大一的寒,同学小聚。再一次回到母校,已是毕业二十年的聚会,第二年母校扩招,搬入新址,老校区拆迁合并成一所小学,一切已荡然无存,那干净的砖路,那高高的水杉,那楼那宿舍,从此都只能出现在梦中,仅以此文记之,为了我那快被人遗忘的母校老校区和那些永远令人尊敬的老师们。

两极世界的形成知识点总结

北京二中始建于1724年,最早前身是清朝左翼宗学,至今已有282年历史。悠久的历史使二中拥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优良传统,培养出一大批像舒乙、刘绍棠、从维熙、瞿弦和这样的杰出人才。在新的世纪,二中继续继承、保持和发扬“敬业乐群”的学校精神,倡导“稳健务实、民主宽松、团结奉献、创新进取”的办学风格,在民主自由的学术氛围中,形成 “团结、奉献、务实”的群体精神和“争创一流”的群体意识。北京二中以“坚持学生全面发展,倡导学生个性发展,实现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为办学理念,在社会上有很高的知名度和良好的声誉。在国际奥林匹克竞赛中,有两位同学获得金牌;多位同学获得北京市“金帆奖”、“银帆奖”。多年来,二中为高等学校输送了大批高质量的学生,不仅高考升学率多年稳定在100%,每年均有95%左右的学生升入一批重点大学,其中每年约有五分之一的学生考入清华、北大等著名学府。

建校伊始,学校就提出了依托名校,博众长,办好分校,超常发展的目标。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学校创造性地继承和弘扬了北京二中悠久的历史文脉与办学理念,以“一切为了学生的未来发展”为办学指导思想,以“以人为本,求实创新,和谐奋进”为办学宗旨,以“培养健全人格和终生学习能力”为办学目标,以“团结、进取、求是、创新”为校训,努力把北京二中通州分校打造成为以数字化为突破口的现代化学校和国际交流学校。

高考今天考试是考什么

《两极世界的形成》是 高一 历史 必修一的内容,这一课讲述了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以下是我为你整理的两极世界的形成,欢迎大家阅读。

 两极世界的形成必考知识点

美苏两极格局形成的影响:

(一)消极影响:两极对峙引发了美苏之间在世界范围内的争夺,战后世界长期不得安宁,全面的“冷战”和局部“热战”相交织,导致世界局势长期紧张、动荡。

在欧洲:导致柏林危机和德国和柏林的分裂;

在亚洲:表现为朝鲜战争、越南战争和中东战争等一系列局部战争的发生;

在美洲:1962年古巴导弹危机美苏两国还曾一度把人类拖到核战争的边缘。具体表现:

(1)德国分裂:(冷、欧洲)

1949年在美苏的支持下,德国西部和东部分别成立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和德意志民主共和国。

(2)朝鲜的分裂:(冷、亚洲)

1948年在美、苏的控制下以北纬38度线为界,8月朝鲜半岛南部建立大韩民国,9月朝鲜半岛北部建立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从此朝鲜半岛处于分裂状态。

(3)古巴导弹危机(冷、美洲)

1962年,苏联开始向古巴运送导弹,准备在古巴建立导弹基地,以改变苏联在核力量对比中的不利地位。美国很快发现正在建设中的古巴导弹基地,便向古巴海域派出大批军舰,武装封锁古巴。战争一触即发。经过对峙和谈判,苏联最终从古巴撤走导弹,危机结束。

(4)朝鲜战争?战后以美苏冷战为背景的第一次大规模局部战争。(热、亚洲)

(5)越南战争?战后持续时间最长的大规模局部战争。(热、亚洲)

(二)积极影响:

(1)有利于缓解世界紧张局势,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

(2)为世界经济的发展和 科技 革命的进行创造了相对稳定的 国际 环境。

(3)亚非拉发展中国家组成不结盟运动,第三世界由此崛起。

 两极世界的形成教案

一、教材分析

1.教材地位:

本课从三个方面说明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局势的重大变化?以霉素味厚的两极世界格局的形成。作为开篇第一课,它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两极世界的形成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国际关系中世界格局的重要转折点,又是两极格局到多极化趋势转变的起点,因此本课有着重要的作用。

2.教学目标

根据课标要求和教材的编写意图,以及高中学生的认知结构和心理特征,我拟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了解两极格局形成的根本原因、冷战表现和对国际关系的影响

认识美苏冷战对二战后国际关系发展所产生的重大影响,培养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全面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

理解美苏两国对峙中各自取的 政治 、经济、 军事 措施 ;就美苏两国在“冷战”状态下的对抗和矛盾的机会对世界和平和国际关系进行深刻分析和理解。

(2)过程与方法

通过、的演示,创设情境,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通过课堂讨论和问题探究,培养学生论从史出、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美苏争锋是两大阵营的对峙,实质是美苏国家利益的争夺。

“冷战”背景下美苏双方的激烈争夺给世界和平与安全带来了极大威胁。

3.重点和难点

本着历史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学生的认知水平,我确立了本课的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美苏冷战的表现和对国际关系的影响。

难点:两极格局对二战后国际关系发展的影响

二、教法学法

1.学情分析

授课对象为高一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强,他们已经具有一定的理论基础和逻辑辨证 思维能力 ,能较为全面地看待问题,初步具备了查找和 收集 资料、获取有效信息以及自主学习的能力。这些都为教学目标的达成提供了较好的基础。

2. 教学方法

(1)指导学生阅读教材,根据学案做好 课前预习 ,初步建立知识体系。

(2)利用现代 教育 技术教学,整合课本,用情境教学法、阅读指导法,分组讨论法、合作探究法等。

3.学法指导

利用自主学习、协作学习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探究能力,重视学生的参与,培养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合作性、创造性,促成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

三、教学过程

根据课标要求和学生的特点,在教学过程环节中我设计了四个环节:课前预习、自主学习?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合作探究,师生互动?分层训练、巩固提高。

首先?课前预习、自主学习:提前下发学案,学生根据学案做好预习。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初步构建知识体系,让学生带着问题有针对性地听课。

其次?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2011年3月19日作为急先锋的法国率先轰炸了利比亚首都的黎波里,事隔5个月后,战事依旧。法国为何成为北约军事轰炸的急先锋?1949年法国成为北约成员国,1969年法国宣布退出北约,2009年法国又通过投票重返北约,法国为什么对北约朝三暮四,北约却又是一个什么样的组织?今天我们大家通过本课的学习就可以解开这其中的秘密。

设计意图:通过创设情境,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的 兴趣 。

再次?合作探究、师生互动

我将教材整合为四部分:两极格局形成的背景、过程、主要对抗形式和两极格局的影响。指导学生阅读教材,思考问题,通过合作探究来突破重难点。设计意图:突出重点,条理清晰,有利于学生构建完整清晰的知识体系。

一、两级格局的形成的背景

利用多媒体显示五则材料,分别是德国、英国、法国、美国和苏联在二战后的状况(包括政治、经济、军事等),让学生阅读材料,分析二战后两极格局形成的背景,理解美苏两国国际利益、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冲突是两极世界形成的根源。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阅读材料,从中提取有效信息,提升学生材料解析能力。

二、两极格局形成的过程

利用多媒体显示:两极世界的形成的框架?两极世界的形成的标志?两极世界的瓦解的标志,让学生在教材中快速寻找答案。

设计意图:熟悉教材,形成对知识体系的整体认识。

三、两极格局主要对抗形式:冷战

1.冷战的含义:教师介绍含义

设计意图:让学生清晰地掌握概念,有助于理解本课重点。

2.冷战的过程

多媒体显示三幅:1946年“铁幕演说” ;1947年杜鲁门国会咨文;1991年苏联解体。利用图说历史的方式让学生掌握冷战的过程:冷战序幕(1946年铁幕演说)?冷战形成的标志(1947年杜鲁门主义)?冷战的瓦解(苏联解体)。

设计意图:形象直观的,使学生获得感性认识的同时,心灵又受到强烈的震憾。加深对历史变迁的理解,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两极世界的形成同步试题

1.马歇尔实施的主要原因是( )

A.为了维护 资本主义 制度的稳定,阻止欧洲国家激进的社会变革

B.为了销售美国国内大量过剩的产品

C.为了帮助欧洲尽快从战争的废墟中站起来

D.为了从政治上、经济上、军事上控制欧洲

思路解析:美国之所以实行援助欧洲的马歇尔,根本原因在于企图将欧洲纳入自己的体系中,从而更好地控制欧洲。

答案:D

2.杜鲁门主义的特点是( )

A.遏制共产主义,但不诉诸战争 B.遏制共产主义,公开干涉各国内政

C.遏制共产主义,稳定资本主义 D.秘密干涉与公开干涉相结合

思路解析:杜鲁门主义是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为遏制共产主义而取的除了武装进攻之外的一切手段,因此B项中的公开干涉各国内政不符合题意,C项是目的,D项说法太笼统。

答案:A

3.杜鲁门主义和对欧洲经济援助是“一个胡桃的两半”,其含义不包括( )

A.都是美国“冷战”政策的组成部分 B.都以经济和军事援助为主要形式

C.主要目的都是实现反苏 D.都是为了维护美国自身的利益

思路解析:关键是明确“一个胡桃的两半”的含义,实质上是指杜鲁门主义与对欧洲经济援助的马歇尔的关系。前者侧重政治,后者侧重经济,与军事无关,B项表述不符合历史事实。

答案:B

4.下列关于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成立于1949年 B.创始会员国有12个

C.实行集体防御原则 D.缓和了美苏“冷战”的局面

思路解析:北约是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为遏制苏联而成立的一个政治军事集团,所以它的成立加剧了“冷战”的程度,D项说法错误。

答案:D

5.下列关于美苏“冷战”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适应了美国霸权政策的需要 B.以所有 社会主义 国家为对象

C.主要手段具有多样性特点 D.其影响一直到今天依然存在

思路解析:“冷战”政策是在欧洲地区全面推行的,而“所有社会主义国家”不仅包括欧洲国家,还包括亚洲的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国家。

答案:B

6.下列有关杜鲁门主义的表述,错误的是( )

A.是美苏“冷战”全面开始的标志 B.为对欧洲经济援助提供了依据

C.使东欧国家陷入了严重的经济困难 D.是美国全面推行霸权主义的宣言书

思路解析:A、D两项实质是一个意思的不同表述,为对欧洲经济援助提供了依据是考查杜鲁门主义与对欧洲经济援助的关系,都是正确的。

答案:C

7.美苏全面“冷战”的主要阵地位于( )

A.亚洲 B.非洲 C.欧洲 D.拉丁美洲

思路解析:“冷战”主要在欧洲地区推行,但美苏的对抗与冲突不仅仅局限于欧洲,解题时需要注意这一点。

答案:C

8.1962年,美苏古巴导弹危机的结束说明( )

A.美国仍然掌握着战略优势 B.正义力量取得了胜利

C.苏联势力局限于欧亚地区 D.古巴参与了“冷战”

思路解析:苏联最终撤走导弹,说明苏联作出了妥协,反映出战略优势仍在美国手中。两国在古巴的军事对抗不存在正义问题的探讨。

答案:A

9.下列关于“冷战”对国际关系影响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使西欧依靠美国,东欧依赖苏联

B.使世界处于核战争的威胁之下

C.两大集团势均力敌,不敢轻易动武,维护了世界和平

D.使得近半个世纪没有爆发新的世界大战

思路解析:其中C项前半部分两大集团势均力敌,不敢轻易动武是正确的,后半部分“维护了世界和平”是错误的。

答案:C

10.美国驻苏代办乔治?凯南说:苏联“狂热地坚信,它同美国之间不可能有永久的妥协”。苏联驻美大使诺维科夫说:“?美国正积极扩充军备,准备针对苏联的战争。”上述材料说明了( )

A.意识形态的对立导致军事上的冲突 B.意识形态的对立导致国家关系紧张

C.意识形态的对立压倒其他国际关系 D.美苏对峙,世界大战一触即发

思路解析:这是一道材料选择题。选择正确答案时,要选择与材料最接近的答案,这二人说的话表明美苏两国在相互敌视,国家关系紧张,并没有提及军事冲突问题。

答案:B

1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从波罗的海的斯德丁(什切青)到亚得里亚海的的里雅斯特,一幅横贯欧洲大陆的铁幕已经降落下来。在这条线的后面坐落着中欧和东欧古国的都城,所有这些名城及其居民无一不处在苏联势力范围之内,受到莫斯科日益增强的高压控制。

?丘吉尔1946年3月在美国富尔顿发表的演说

材料二:今天希腊的生存,受到数以千计***党徒领导的武装人员的恐怖活动的威胁。他们在很多地点,特别是沿着希腊国境,反抗的 命令 ?希腊如果要成为一个独立自尊的民主国家,必须有支援?我相信,美国的政策必须是支持自由国家人民抵抗少数武装分子,或外来压力的征服企图。

?1947年杜鲁门致美国国会的咨文

材料三:美国应该尽力协助世界回复至经济健全的状态,没有它,也就没有政治的安定,没有牢固的和平?我们的任务是唤起合理经济的再生,促使政治社会的结构容纳自由制度的存在。

?马歇尔1947年6月在哈佛大学的演讲

请完成:

(1)材料一反映了丘吉尔演说的主要目的是什么?

(2)材料二中美国的“支援”和“支持”意味着什么?

(3)根据材料三,说明马歇尔是否只是一项经济援助?为什么?

思路解析:丘吉尔的演说主要论述了社会主义的强大,呼吁资本主义世界提高警惕;杜鲁门主义的出台是美国外交政策的重大转折,由孤立主义到干涉欧洲国家事务;马歇尔是美国“冷战”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国家利益角度讲,美国推行这一外交政策的根本目的还是维护美国的自身利益。

参考答案:(1)进行反苏宣传。

(2)意味着美国公开声称要干涉世界各国的内政,是美国发动“冷战”的宣言书。

(3)不是。理由:马歇尔声称“我们的任务是?促使政治社会的结构容纳自由制度的存在”,表明该实际上以较隐蔽的经济手段来稳定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阵脚,以复兴欧洲之名,行控制西欧之实,以达到遏制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的目的。

两极世界的形成知识点总结相关文章:

1. 两极世界的形成教学设计

2. 2017高考历史两极世界的形成练习题及答案

3. 当代世界历史知识点总结

4. 两极格局的形成知识点归纳

5. 安徽会考历史知识点总结

6. 高中历史必修一两极世界的形成练习试卷

今天是6月19日,高考已经结束了。

高考考试是对学生在高中阶段所学知识的考察,包括语文、数学、外语、物理、化学、生物等科目。考试内容主要围绕教育部规定的高中课程标准进行,着眼于学生在各个科目中的基础知识和能力的掌握以及学习成果。

在考试中,要求考生注重逻辑推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考查学生的思考能力、分析能力、创新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等,而不是单纯的死记硬背。

高考中,语文主要考察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掌握、对逻辑思维的理解和对文学知识的了解,主要包括阅读理解、作文和常见文学常识等内容。而数学主要考察学生对数学基础知识和数学思维的掌握,主要包括数学分析、初等数学和概率论等内容。

英语主要考察学生对英语语言的掌握,主要包括英语听力、阅读理解、写作和翻译等内容。物理主要考察学生对物理学基本原理、基本概念和实验方法的掌握,主要包括力学、电学、光学、热学、原子物理等内容。

化学主要考察学生对化学基本原理、基本概念和实验方法的掌握,主要包括化学反应热学、化学平衡、化学电量和电解质等内容。生物主要考察学生对生物知识的掌握,主要包括生物细胞、生物进化和生物生态等内容。

至于,政治、历史和地理这三个科目一般只需要选择其中两个进行考试。政治考察学生对政治知识、政治制度和思想道德的了解,历史考察学生对历史、文化变迁和国际关系的掌握,地理考察学生对地理基础知识和自然的掌握。

文章标签: # 学生 # 历史 # 高考